美食散文—《柳林碗团香飘三晋》

柳林碗团香飘三晋

朋友从外地赶来看我,迫不及待地催我带他去吃我们当地最有名的传统风味小吃——柳林碗团!

这种用荞麦面做成的粗粮制品,在柳林周边的几个县都有,但是均不及柳林的正宗。柳林碗团从做法到最后的色、香、味皆拿捏得恰到好处,吃后使人留恋不忘,回味无穷。

“碗团”之名的由来是因为它用小碗蒸,熟后晾凉,可从碗中脱下。在柳林方言中,“团、脱、秃”,音节相似,故又有多名。但人们喜欢“碗团”这个名字,用圆圆的碗蒸出圆圆的碗团,象征团团圆圆。

柳林碗团的做法虽然简单却是相当讲究。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要做好柳林碗团,须得将上好的荞麦三遍细磨过筛,先得到细致的荞麦面。准备好之后,首先将面粉倒入和面的盆内,加入适量的盐,再倒入凉水将面粉和成硬面团,硬面团的硬度揉成跟面条硬度一般为宜,再继续揉搓,使其盘“性”。

待这样的条件具备之后,再加入些许冷水继续不断地揉搓,使其慢慢稀释,直至变成一种稠糊浆。接下来,拿大勺子朝同一方向伴随着不时加水持续地搅动,将其稀释到面糊能够挂住勺底适中。

将面糊做好之后,紧接着就要将浅底的小瓷碗置入锅内蒸热,再拿湿布将碗内的汽水拭去,将面糊舀入碗内,量为小碗容积的八成即可。然后盖上锅盖再蒸上十五分钟左右,再趁热将其从锅中取出,用筷子朝同一方向迅速搅动,均匀地摊贴在碗口,使得碗内呈凹状,最后将匀好的成品放在阴凉处冷却,即成碗团。

碗团既已做成,吃法也是相当有讲究的。当地人吃碗团可以不放老陈醋、蒜泥、姜末、香油,但是绝对不会不倒入辣椒油,因为口感醇香的碗团得以扬名,辣椒油的香是功不可没的。辣椒油的做法很简单,将晒干的辣椒研为细末备好,倒适量的麻油在炒锅内烧热,放入少许葱或者切匀的大蒜,待葱或蒜发黄,迅速将辣椒粉倒进去,用铁铲搅匀,油多辣椒少,最终呈稠糊状即可。一般,将其瓶装留着备用。吃碗团时,可以拿刀叉直接在碗里剜着吃,也可以将其整体剜出,切成条状,上料,食之。老陈醋、蒜泥、姜末、辣椒油是主要调料。

碗团四季食用,老幼皆宜,入口咬嚼,坚韧、滑腻、筋道、香辣,立时,酸甜咸辣味溢满口腔,令人流连忘返。它已成为当地人走南闯北必备的礼品。

此外,在冬天,当地人喜欢将做好的碗团切成条状与豆芽炒在一起食用,品起来照样是味觉的享受。现在的饭店更将其与当地另一特产——芝麻饼合炒食之,深受欢迎。

关于柳林碗团的产生,还有个故事呢!西晋末年,匈奴贵族刘渊起兵反晋,派大将石勒从离石左国城发兵攻晋,营地扎在柳林三郎堡。由于当时战乱频繁,灾祸连连,石勒治军严谨,秋毫无犯,军粮筹集困难,士兵们就把荞麦磨成面粉熬粥喝。某次,几个军士外出,误了饭时.回来后,荞面粥已结块,于是他们扒下来抓食。吃法细者,则把结成的块切成条,随便撒了一些盐和辣椒,感觉更好。吃完把剩下的一块切条,佐以枣醋、蒜泥、姜末,给石勒端去。石勒吃后,大加赞赏,让厨房如法制作,军士饱尝,吃后精神大振。当地百姓闻讯后,去军营观看,军士就让百姓尝鲜。百姓尝后,甚感新奇,就模仿着去做。军传民,民改进,一道醇美的柳林小吃就这样出笼,并在民间得以流传。外国传教士来柳林后,把刀、叉扎的习惯传到柳林,食碗团也由原来的筷子变为用刀、叉扎了。

柳林碗团之所以受人钟爱,除了它的味美,更因为它代表了黄土地上柳林人民的精神:坚韧!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