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厨秘宝饮子称第一—紫苏

名厨秘宝饮子称第一—紫苏

紫苏 唇形科,别名荏、桂荏、赤苏、白苏、香苏、青苏、黑苏、红勾苏、苏麻 野藿麻筹,一年生草本植物,具有特异的芳香 全曝毚換广泛栽培。野生于路旁、山坡。田野 园边,随处可采。

药 紫苏叶

性 温

味 辛

归 肺经 脾经

功 解表散寒,行气和胃

主 用于风寒感冒,咳嗽呕恶,妊娠呕吐,鱼蟹中毒

辩别

高0.3-2米。茎直立,绿色或紫色,钝四棱形,具四槽,密被长柔毛。

叶阔卵形或圆形,长7-13厘米,宽4.5-10厘米,先端短尖或突尖,基部圆形或阔楔形,边缘在基部以上有粗锯齿,膜质或草质,两面绿色或紫色,或仅下面紫色。

轮伞花序2花,组成密被长柔毛、偏向一侧的顶生及—腋生总状花序。花冠白色至紫红色,长3-4毫米,冠简短,长2- 2.5毫米,喉部斜钟形,冠檐近二唇形。小坚果近球形,灰褐,直径1.5毫米,具网纹。花期8-11月,果期8~12月。

传说

华佗观獭紫舒解鱼毒

紫苏古名荏,所谓白苏就是荏苒,我们今天用“时光荏苒”来形容时间的流逝,是因为它是典型的一年生植物,春生冬谢,年复一年,西晋男神潘安老师曾有诗云: “荏苒冬春谢。寒暑忽流易。”这也反映了这种小草在生活里是多么的常见。

紫苏作为药物最著名的传说表自于华佗。相传华佗有一次采药时,见一小水獭吞吃了一条鱼,肚胀如鼓,显得很难受。它爬到岸上,吃了些紫色的草叶,不久便没事了,他想可能这种紫色草能解鱼毒。后来,华佗遇到一群青年比赛吃螃蟹,他劝告无果,半夜青年们肚子疼起来,华佗便用那种紫色草煎汤给他们服下,果然见效。有人问这是什么药,华佗说:“紫舒。”意思是紫色的令腹中舒服的草。因字音相近,又属草类,流传日久,渐渐就变成紫苏了。

名厨秘宝饮子称第一

紫苏除了药用,也很早就在鱼羹中起着解腥增鲜提味作用,传说古代有一名厨,所做的鱼羹与众不同,不但肉质细嫩,还极鲜香,令人百食不厌。有人暗中观察,发现他做菜时总是放一些紫红色叶子,上桌时却将叶子全捞出。秘密被传播开来,人们知道了紫苏原是鲜味佳品,汉代枚乘《七发》賦中就有了“鲤鱼片缀紫苏”的名句。李时珍说“紫苏嫩时有叶,和蔬茹之,或盐及梅卤作菹食甚香,夏日做熟汤饮之”,则道出紫苏的三种吃法:裹菜生食(茹)、腌渍(菹)和冲煮饮用。

用紫苏叶泡茶饮用,古代曾极为盛行。杜甫有诗:“饮子频通汗,怀君相报珠”,古人称汤药饮料为饮子。在《清明上河图》上也能看到两处“饮予”小摊,宋仁宗时期曾组织对各种口味和功效的汤饮进行品评排名,最后昭示天下的结果则是“以紫苏熱水为第一”。

应用

《本草汇言》载:紫苏,散寒气,清肺气,宽中气,安胎气,下结气,化痰气,乃治气之神药也。其不同部位又略有不同:苏叶偏宣散,善解肌发表,疗伤风伤寒、湿热脚气等邪在表者;苏梗(茎)偏宣通,能理气宽中、和血安胎,治脾胃气滞、胎动不安;苏子(果)主降气,质润多油,可清利郁痰、降火、平喘、润肠。三者都可解鱼蟹毒。

注意: 煎汤时不宜久煎。紫苏会耗气伤阴,气弱表虚及阴虚发热者慎用,脾胃虚寒、腹泻便溏者不可多用、久用。

紫苏茶

取新鲜紫苏叶三五片,洗净沥干,用开水冲泡,根据个人口昧加入适量蜂蜜或白糖,代茶饮用,可增强食欲,助消化,防暑降温,还可预防风寒感冒。

也可用紫苏旪三五片,两片生姜,少许陈皮,再加两勺红糖,用开水冲泡1 0分钟后,趁热暍下,可缓解因受凉感冒表现出的腹胀、腹痛、消化不良等症状。

紫苏茶粥

粳米 100 克,紫苏叶15 克。以粳米煮稀粥,粥成入紫苏叶稍煮,加入红糖搅匀即成。

紫苏叶开宣肺气、发表散寒、行气宽中,与健脾胃的粳米相配成粥,能止咳定喘,适用于表虚复受寒邪而致的咳喘、痰多、胸闷不舒、食少等症。

紫苏煎黄瓜

黄瓜500 克,鲜紫苏30 克,大红椒适量。将黄瓜洗净,稍去粗皮,用斜刀切大片,紫苏和红椒洗净稍切。将黄瓜片煎至两面发黄软嫩,放入蒜茸再放入高汤,调好味,用小火将汤焖干入味,最后放入紫苏末、红椒颗粒炒匀即可。

此为湘菜菜系中的一道名菜,口感独特,更兼营养和行气除湿的保健功效。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