姥姥教我立秋灸:滋阴润肺太skr了!

风吹一片叶,万物已凉秋。秋来伏未去,虽仍留有夏日余热,但阴气却也是就此时慢慢涨起来。对于肾虚体寒的人来讲,此时艾灸滋阴补阳是最好不过的了。除此之外,五行中讲金秋克木,而人体中胆、肝两条经脉属木,正处于最衰弱的状态,这个时候艾灸更有润肺防燥的作用。

我们通常讲三伏艾灸,目的是在于冬病夏治。原理是利用夏天阳气旺盛,通过做艾灸来祛除体内寒气。夏天做艾灸,不易着凉生病,人体阳气也处于最高水平,可以说是妥妥的锦上添花。那么秋冬艾灸呢?那就是雪中送炭了。入秋转凉,人体阴盛阳衰,科学的进行艾灸可以有效调理人体阴阳平衡,从而达到养生保健防百病的目的。

今天小编便来与大家交流姥姥教我的秋季艾灸事宜~希望各位灸友能给出更多更好的建议哟~

立秋艾灸第一穴关元:培肾固本、调气回阳

临床常用于治疗男子性功能障碍,肾炎等疾病,是人体重要补穴之一。古书记载:“每夏秋之交,即灼关元千炷,久久不畏寒暑,累日不饥。”告诉人们立秋时节坚持艾灸关元,可以治体虚、调气血、强腰壮肾。

取穴:仰卧取穴,肚脐中下3寸,腹中线上。

立秋艾灸第二穴大椎:驱寒祛湿、保健要穴

从夏至秋、由热转凉,此时身染感冒的患者逐渐增多。而艾灸大椎穴对治疗感冒有重要作用。《甲乙经》中提到“大椎,三阳,督脉之会”,是保健大穴。坚持艾灸可以提高人体免疫力,预防生病。

取穴:颈部下端,背部正中线上,第7颈椎棘突下方凹陷处。

立秋艾灸第三穴足三里:燥化脾湿、生发胃气

足三里是“足阳明胃经”的主要穴位之一,是中医养生要穴。《灵枢》中记载“邪在脾胃,则病肌肉痛,阳气有余,阴气不足,则热中善饥;阳气不足,阴气有余,则寒中肠鸣腹痛。阴阳俱有余,若俱不足,则有寒有热。皆调于足三里。”是说这养生先养胃,寒气太重会肠鸣腹痛,若艾灸足三里可调理阴阳平衡、扶正驱邪。

取穴:位于外膝眼下3寸,当胫骨前肌上。

不知各位灸友还有什么其他建议吗?可以在文章末尾留言参与互动哟~弘扬中医传统,秋季艾灸行动起来~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