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立秋,秋老虎即将到达,请做好准备!

今日你啃秋了吗?

最近,在江苏山东等地区都举办了“啃秋”吃西瓜活动,中国传统二十四节气中的“立秋”将至,扬州民间就有立秋吃西瓜“啃秋”习俗。“啃秋”,就是在立秋这天吃西瓜,寓意炎炎夏日、酷暑难熬,在立秋之际将其咬住,表达人们“啃下酷夏,迎接秋爽”的祈愿。

立秋,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13个节气,更是秋天的第一个节气,标志着孟秋时节的正式开始:“秋”就是指暑去凉来。到了立秋,梧桐树开始落叶,因此有“落叶知秋”的成语。从文字角度来看,“秋”字由禾与火字组成,是禾谷成熟的意思。秋季是天气由热转凉,再由凉转寒的过渡性季节。

我国古代将立秋分为三候:“一候凉风至;二候白露生;三候寒蝉鸣。”

凉风至:刮风时人们会感觉到凉爽,此时的风已不同于暑天中的热风。

白露降:大地上早晨会有雾气产生。

寒蝉鸣:秋天感阴而鸣的寒蝉也开始鸣叫。

诗《立秋》:“一叶梧桐一报秋,稻花田里话丰收。虽非盛夏还伏虎,更有寒蝉唱不休。”

在我国民间有很多关于立秋吃什么的习俗,由于文化差异,各地的习俗也不尽相同,除了江苏山东等地的“啃秋”,还有许多有趣的习俗。

贴秋膘

经过了苦夏,人们的体重大都要减少一点。秋风一起,胃口大开,想吃点好的,增加一点营养,补偿夏天的损失,北方人谓之“贴秋膘”。这一天,普通百姓家吃炖肉,讲究一点的人家吃白切肉、红焖肉,以及肉馅饺子、炖鸡、炖鸭、红烧鱼等。

吃“渣”

山东莱西地区则流行立秋吃“渣”,就是一种用豆沫和青菜做成的小豆腐,并有“吃了立秋的渣,大人孩子不呕也不拉”的俗语。

咬秋饺

一些地区,立秋的这一天人们会包饺子,称之为“咬秋饺”。

食秋桃

在浙江杭州一带有立秋日食秋桃的习俗。每到立秋日,人人都要吃秋桃,每人一个,桃子吃完要把桃核留藏起来。等到除夕,不为人知地把桃核丢进火炉中烧成灰烬,人们认为这样就可以免除一年的瘟疫。

吃“福圆”

立秋时节是台湾龙眼的盛产期。人们相信吃了龙眼肉,子孙会做大官,而且龙眼又称为“福圆”,所以有俗谚:食福圆生子生孙中状元。

吃茄子

民谚有:立夏栽茄子,立秋吃茄子。立秋正是吃茄子的好时候。民俗立秋前一天把瓜、蒸茄脯、香糯汤等放在院子里晾一晚,于立秋当日吃下。

然而无论是“贴秋膘”还是“啃秋”,都要因人因地因时而异,否则不但起不到保健的作用反而有害健康。

立秋处于夏季换季的时候,正是“秋老虎”出现之时,早晚温差大,气候将会开始转变,那么在这段时间里我们该注意些什么呢?

精神调养

要做到内心宁静,神志安宁,心情舒畅,切忌悲忧伤感,即使遇到伤感的事,也应主动予以排解,以避肃杀之气,同时还应收敛神气,以适应秋天容平之气。

起居调养

立秋之季已是天高气爽之时,应开始“早卧早起,与鸡具兴”早卧以顺应阳气之收敛,早起为使肺气得以舒展,且防收敛之太过。立秋乃初秋之季,暑热未尽,虽有凉风时至,但天气变化无常,即使在同一地区也会出现“一天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情况。因而着衣不宜太多,否则会影响机体对气候转冷的适应能力,易受凉感冒。

饮食调养

立秋节气因降水较多,湿气较重,饮食宜增咸减辛,助气补筋,以养脾胃。可适当少吃姜、葱、辣椒等辛味食物,多吃酸、咸味食物,如大麦、黑豆、豇豆等,多吃健脾祛湿的食物,如小米、苡米、扁豆、砂仁等。

运动调养

进入秋季,是开展各种运动锻炼的大好时机,每人可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选择不同的锻炼项目,立秋过后可逐渐增大运动量,可选择慢跑、散步、球类运动等,但仍应避免过度出汗,同时还可多做“鸣天鼓”等保健运动。养生食谱推荐

薏米山药排骨汤

虽然是夏末秋初之际,但也还要注意祛湿,体湿沾惹寒气造成身体伤害。薏米属于祛湿首选。

材料:排骨、山药、薏米、枸杞、姜和调味品。

做法:

a.将提前浸泡好的薏米和排骨一同炖煮,需要炖25-30分钟左右,薏米和排骨才能熟透。

b.薏米和排骨一同煮烂后,加入山药,再煮10分钟加入枸杞,调味即可。

功效:具有滋阴补肾、健脾润肺、润泽皮毛等作用。并且老少皆宜,特别适合湿热痰滞和皮肤粗糙者。

百合杏仁粥

秋季容易出现燥热,并且秋燥伤肺。入秋之初适宜吃一些润肺生津、止咳的食物。并且百合属于白色食物入肺,其中含有粘液物质,可润肺清热。而杏仁具有润肺、止咳,治疗干咳等作用。

材料:百合、甜杏仁、粳米。

做法:去皮杏仁和粳米同煮,加入新鲜百合。可以根据需要加入冰糖或红糖。

功效:润肺止咳、安神清心。

秋天的主要气候特点是干燥,空气中缺少水分,人体同样缺少水分。古代就有对付秋燥的饮食良方:“朝朝盐水,晚晚蜜汤。”白天喝点盐水,晚上则喝蜜水,这既是补充人体水分的好方法,又是秋季养生、抗拒衰老的饮食良方。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