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粢饭团下肚,才有力气攥紧拳头往前走

​上海人的早晨,有“四大金刚”守护:大饼、油条、豆浆、粢饭。

比起其他三大金刚,上海人把性子里的刁钻苛刻一股脑儿全倾注在了一握粢饭团里。

木心曾写过洋洋洒洒的《上海赋》,讲尽上海人的衣食住行,十里洋场的气度风华尽收其中。里面单有讲“吃”的章节,粢饭位列其中。木心先生把它称作:未免太有“赋”体的特色,而且涉嫌诲人饕餮。

“赋”嘛,自然首先是要讲排场的。一个粢饭的气度,就看它肚里能装多少货。

小时候家里自制米酒,每回蒸完糯米。把一颗颗白亮得恍如午后光斑的米粒抖落在竹匾里,先拨松,让它们尽可能大口呼吸。散去一点热气和水汽,是为了更好地把它们团在一处。小孩子总是等不及。两掌往里一合,聚起拳头那么大的一团,什么都不掺,就满是米粒清甜。接下来那个要稍加一点“仪式感”—一撮白糖足矣。糖粒被烘热、漾开,入口带些卡兹卡兹的声响,有几分流沙的意味。

到了上学,蓦然发现,粢饭的隆重远不止一点白糖。清早的所有力量仿佛就氤氲在那一笼热气里。穿着校服的学生、OL装扮的女子、背公文包的男人、拎着菜篮的老头老太,汇集在这里。不消过多言语,“甜的咸的?要加油条伐?……”一道道单选做下来,不觉吃力,只有吃心。

印象里,甜口的粢饭团有加芝麻白糖的,也有细沙的。平时吃起来都会觉得齁的甜馅儿到了此处,也变得寻常。我暗暗猜测过,也许是因为包裹它的不再是细腻粉糯,而是颗粒分明的米粒。无形中增添了几分刚性傲气,让甜也没那么无孔不入了。

还有一个经典搭配就是加了肉松、油条、白糖、榨菜的咸味粢饭团。上学的时候,要是能握着这么个粢饭团晃荡进教室,哪怕迟到都是值得的。因为一个早晨最丰盛的光景几乎全在里头了。油条煨得松软,白糖沁入其中,肉松的咸也绝不错过抢夺地盘。咸甜就这么在一根油条上和谐共处,再加上无论多么突兀,有了糯米这个和事佬,还有什么抹不开的。有好多情窦初开的少男少女,暗搓搓揣一个高配粢饭团在校服口袋里,路过那人的课桌边,不动声色掏出,手腕一使力,咕噜噜滚进课桌深处。被人掏出,像捧出了一枚少男少女心。

上海人是时刻都要讲究体面的。一个绝妙粢饭团的贴心也在于,绝不会让人边吃边掉,狼狈不堪。老道的粢饭团握得紧,一口口下去并不会松散,只见那小团越变越小,直至最后,一粒米都不会掉。

如今,早餐的选择更是五花八门。我却始终觉得,上海的风情风味大体都被握在一个粢饭团里。生活在这里的人,手握粢饭团赶地铁、去学校。一个饭团包住那些富足之味,握紧它就好像抓住了触手可及的一切美好。

Video 沪上经典粢饭团

INGREDIENTS -沪上经典粢饭团泡好的糯米 … 200g

萧山萝卜干 … 100g大米 … 100g

肉松 … 适量

油条 … 1根

绵白糖 … 15g

黑芝麻 … 30g

METHOD -沪上经典粢饭团

1. 大米100g与泡好的糯米200g混合均匀,再加入150ml的水。

2. 隔水蒸30分钟,蒸熟后拌均匀晾凉。

3. 锅里不放油,焙香黑芝麻。

4. 炒好的芝麻,取一半碾碎。

5. 碾碎的芝麻加15g绵白糖调成芝麻糖。

6. 萧山萝卜干 100g切碎。

7. 小火焙酥油条。

8. 卷帘铺上保鲜膜,先撒黑芝麻。

9.用手沾水,铺上米饭,撒芝麻糖、肉松、萝卜干、油条开始卷吧。

\互动话题/ 说说你最爱的家乡早餐?

# 视频团队Starring丨任芸丽 Food Stylist丨金澜Videographer丨喻彬Film Editing丨小刘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