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患胆囊结石的高危因素有哪些?会引起哪些不良后果?

目前,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胆囊结石的发病率在逐年上升,目前的发病率大约为8%~10%。很多胆囊结石患者在门诊时会询问医生胆囊结石的成因。由于结石成因复杂,叙述起来需很多文字,而且专业性强。下面将易患胆囊结石的高危因素列出来,以提醒大家。

一、易患胆囊结石的高危因素有哪些?

1.不吃早餐是重要易患因素。胆囊收缩排空是在进食后胆囊收缩素的作用下完成的,经过一夜的休息,不进食早餐会导致胆汁的过久淤积。

2.女性。女性发生胆囊结石的机会大于男性,这与雌激素的作用有一定关系,另外与女性的生活习惯也有密切关系。

3.肥胖。胆固醇代谢紊乱是主要因素。

4.40岁以上人群,尤其是40岁以上的女性。与其雌激素水平下降、代谢改变有关。

以上是易患胆囊结石的相关因素,但并不是符合以上条件的人一定会患胆囊结石。总之,良好的生活习惯,定期的体格检查有助于维护我们的良好生活质量。

二、胆囊结石是如何形成的?

胆囊结石这种疾病,在其发生、发展过程中,包含有几个阶段,急性胆囊炎只是其中的一个阶段。从它总的发展过程来看,胆囊结石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首先,由于种种原因使得结石开始在胆囊中慢慢形成,并沉积于胆囊内,可能是一枚,也可能是数枚结石,此时胆囊的功能基本正常,患者很少能出现腹痛、消化不良等症状,此期可理解为无症状性结石的阶段。

随着病程的延长,结石可因人体的运动、体位变化等因素而出现活动,可以嵌顿在狭窄的胆囊出口处,引起痉挛而出现剧烈的右上腹疼痛,称之为胆绞痛,如果嵌顿的结石因为痉挛而从新回到胆囊内,或者排入胆总管内,此时因为梗阻的解除,胆绞痛可迅速缓解。

2.如果梗阻得不到解除,胆囊内的胆汁就不能排出,压力升高,可以并发细菌感染,并造成胆囊壁结构的破坏,临床上表现为急性胆囊炎,急性胆囊炎消退之后,遭到破坏的胆囊壁可能因为修复而出现瘢痕,使胆囊正常的吸收、浓缩功能受到影响,这时表现为慢性胆囊炎。

3.随着病程的进一步发展,胆囊内的结石可能被排至胆总管内,这时结石可以阻塞胆总管下端的开口,引发急性胰腺炎;如果结石储留在胆总管内,可以继续长大,并可阻塞胆总管,出现梗阻性的黄疸;如果再诱发细菌感染,则形成化脓性胆管炎。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