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的店没有名字,不少慈溪人却吃了二十年

记忆中总有一种味道不可替代,年龄渐长,看过越来越多风景,身边也来来往往走过许多人,但这味道,却总是心头的一抹牵挂。

十几岁的暑假,每天午睡叫醒小最最的都是老爸带来的点心。透明塑料袋挂着蒸发的水汽,棕红色的甜酱附着在内壁,这香味好像有种魔力,竟可以从门口飘到卧室,叫醒慵懒的午后,眯着眼也愿意爬下来嚼上几口。

后来搬家多年,再也不曾尝过那种味道。总想着,世事变迁,老街那一块地方也是拆了建,建了又拆。可当听到这位阿婆在孙方村附近开了个小铺子的时候,一颗吃货的心又满血复活。

阿婆的店并没有什么名字,只有门口用木架竖着一块白色木板,上面用红漆工工整整地写了两行字:老太婆酱年糕一元一根,冰凉粉三元一碗。除此以外,别无其他。

一如她这个人,简单。从二十几年前的坎西中学路口辗转至今,道路两旁的房屋早已不是旧时的模样,只有阿婆的面孔倍感熟悉。

叫一声“阿婆”,她回一句“诶,你来啦”。犹如昨日才见,即便多年不见。

阿婆说“现在天凉了,各地跑来吃年糕的人也多了,浒山、观城、余姚开车来的都有。”

正说着,就有个小年轻跑进来说,差点走错地方,阿婆,炸五串年糕四个荷包蛋。

从保鲜膜里取出事先处理过串好的年糕,放进滚烫的油锅里,阿婆说了,等油一热啊,不出一分钟,捞出来的便是被炸得金灿灿的年糕了,酥得很。

刚出锅的炸年糕,表面还带着滋滋作响的小气泡,拿到干净的架子上晾一晾,就可以趁热涂甜面酱了,“这酱料现在一天都要准备三盆呢”,阿婆如是说。

说着把备用的两大盆酱料盖上保鲜膜,无骨鸡柳、鸡翅、大排、金针菇、麻球、南瓜饼等如数放进冰柜里。

冰柜也是搬到这里以后新买的,能让食物好保鲜。又怕大伙儿夏天太热,小铺子里光是电扇不够还买了冷风机。

阿婆的手大概习惯了烫的温度,食物一串一串刚从油锅里捞出来,就麻利地用刷子沾了甜面酱,开始熟练地操作起来。撒上一层十三香,再抓一把葱……

不仅仅是油炸食品,夏天的凉粉也十分受欢迎,是自家做好以后装在泡沫箱里用小三轮运过来的。

打开箱子,扑面而来的是一股冷气,阿婆在盛凉粉的铁桶四周放了冰块,还把几个雪碧瓶子装满冰水,用来保持低温。

这样的天气,盛一碗清透的凉粉,洒上薄荷水,贴心地问你爱不爱吃甜的。如果喜甜,就多加一点糖粉。

“搬到这里一年多了,有自己的店面,不用因为天气原因影响出摊,想来吃的人也方便。”

阿婆说“人也老了,做这个是件蛮快乐的事,尤其是看到每天这么多人来吃,还有很多路远来的,大家都很辛苦”。

味道因回忆更美好,我们对食物所能表达的最高敬意无非就是,好好吃,用心活,比什么都来得快乐。

一家小店铺,一对老夫妻,一段旧手艺,一世慢生活。

▲图/文丨最慈溪·小最最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