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名菜追本溯源之川菜篇——“回锅肉”起于祭祀川菜排名第一位

回锅肉是四川民间的传统菜肴,也称为“熬锅肉”,因先煮或蒸后再烹制菜得名。

以前乃至现在,中国民间在过年时都有祭祀祖宗的传统,有煮熟的白肉、水果、酒水等品种,祭祀结束后,在北方是把切好的白肉蘸酱吃。而在四川则是把煮好的白肉再切片回锅加豆瓣、豆豉等调料,最后加点蒜苗炒一下,香喷喷的回锅肉就好了。

另有说法回锅肉是从前四川人初一、十五打牙祭的当家菜。当时做法多是先白煮,再爆炒。清末成都有位姓凌的翰林,因仕途失意退隐在家,潜心研究烹饪。他将原煮后炒的回锅肉改为先将猪肉去除腥味,以隔水容器密封的方法蒸熟后再炒成菜。因为久蒸至熟,减少了肉中可溶性蛋白质的损失,保持了肉质的浓郁鲜香,原味不失,色泽红亮。

原料:猪坐臀肉300克,蒜苗50克

调料:郫县豆瓣20克,甜红酱油10克,甜面酱(用料酒稀释)10克,精盐1克,豆豉5克,化猪油40克,姜、葱、料酒、花椒各适量

制作:1、锅内掺水加姜、葱、料酒、花椒烧开后放入清洗好的皮薄、肥瘦相连的猪坐臀肉,小火煮15分钟,原汤浸泡半小时,捞出,放在一个容器里,放上重物压二小时,这样处理出来的回锅肉口感紧致,也容易刀工成形。

2、取出肉,切成5厘米长、4厘米宽、0.15厘米厚的片。豆瓣剁细,蒜苗切成“马耳朵”形的节。

3、炒锅放中火上,烧至锅底快红时,加一勺油在锅内涮一下,然后倒出(这一步称为炙锅,可避免粘锅)重新加入猪油,五成油温时,下肉片略炒,放精盐炒至刚吐油、肉片打卷(成灯盏窝形),放豆瓣、豆豉炒香上色,放甜面酱炒香,再放入甜红酱油炒匀,放入蒜苗炒至断生刚出香味起锅即成。

关注“农家乐厨子明哥”只要用心,人人都是“食神”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