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门三大名贵中药材

生态王国祁门,其境内中药材资源非常丰富,据历史上多次中药材普查多达895种,品质优良的有祁术、祁蛇、祁黄精、天麻、杜仲、厚补、祁贝母、黄连、石斛、茯苓、绞股蓝、太子参等,其中以祁术、祁黄精、祁贝母最为名贵,常被称为祁门3大名贵中药材。

白术之最祁术

祁术是祁门白术的简称,白术是名贵地道中药,古医书称之“为脾脏补气第一要药也”。白术产于我国各地,因为产于祁门,且以祁门所产品质最优,因而称为祁术。

祁门白术为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高30—60厘米。根状茎肥厚,略呈拳状。茎直立,上部分枝。叶互生,叶片3,深裂或上部茎的叶片不分裂,裂片椭圆形。边缘有刺。头状花序顶牛,总苞钟状,花冠紫红色,瘦果椭圆形,稍扁。花期7—9月,果期8—10月。多以根茎入药。

祁术根以其茎大者如拳状,与茎秆相连处较细长,如鹤颈形,“鹤颈如意形”是其区别一般白术的重要特征。断面色白质润,大者中心带有朱砂点,味先甜后苦。具有补气健胃、补血、壮筋等功能。《本草纲目》中记载:“其功用甚火,即补脾温胃和中燥湿,益气生血,进饮食,治劳倦,化疟癖,除呕吐,消痰水,遂水肿,止泻痢,收白汗,长肌肉,理心下急满”。祁门俗语说:“一场大病,祁术不离,吃上两斤,上山有劲”。

祁术以根茎入药,性温味甘苦,具有健脾益胃,燥湿遂水之功效,补而不腻,效力独特;如腹水病,一般白术不能服用,服后腹部气胀,但祁术可以服用,即利水又补脾胃,且无明显副作用,因而常用于治疗肝炎、胃溃疡、糖尿病等疾病中后期。

祁术名气很大,早在清末,在南洋群岛召开的国际土特产会议上,祁术被评为优良品种。1925年在美国费城万国博览会上,祁术因品质优异而受到好评,民国时期,药号(即今药店)在出售祁术时,每株都留有约5寸长的颈,以示与普通白术之别。在包装盒外面贴有仿单,名曰“天生祁山野白术”,售价每斤多达32块银元,为普通白术的5倍价。

益寿延年祁黄精

黄精在祁门民间又叫做虎头姜、鸡头参等,古称黄芝,意为象灵芝一样的灵丹妙药。黄精属百合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地下具横生根状茎,肉质肥大。地上茎长而较柔弱,一枝多叶轮生,叶短似竹,线状披针形,先端卷曲而缠绕它物,无柄。夏季开花,花梗下垂,花白色钟状,浆果球形,熟时黑色。

黄精以根状茎入药,性平而味甘,有补脾润肺、益气养阴、安五脏、强筋骨、止寒热、填精髓的功能,主治脾胃虚弱、肺虚咳嗽、消渴等症,是一味疗效很好的中药。《黄山志》中记载:“昔黄帝问于天老曰:‘天地所生,有食之令人不死者乎?’天老曰:‘太阳之草名黄精,食之可以长生。’”杜甫诗云:“扫除白发黄精在,君看他年冰雪容。”相传明高僧海玉大师在九华山百岁宫洞内苦修,不进米饭,就食用黄精,竟然活了110岁。

祁黄精叶圆,喜阴湿,性耐寒,常生长在野生山坡林下。每年晚秋至早春萌发前,为最佳采收期,根茎挖取后洗净,放在蒸笼内蒸至透心,取出边晒边揉,干后即为成品。

据《祁门县志》记载,明代万历年间(1573—1619),有九华山僧人特地来祁,到四乡收购黄精,经九蒸九晒,精心制作,名曰“九制黄精”,油润气香味甜,品质上乘,深受上九华山朝圣和旅游的客人青睐,供不应求。从此,祁黄精名声远扬,至今仍深受欢迎。

化痰佳品祁贝母

贝母是一种常见名贵中药,我国有悠久的用药历史,早在汉代《神农本草经》中就有记载。因来源和产地不同,贝母分好几类,以川贝、浙贝、皖贝母最有名,祁贝母是皖贝母中质量最上乘的一种。

贝母属百合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生于山坡草丛林下,春生夏萎。茎单一,高50厘米上下;叶无柄,狭披针形至线形,长10多厘米,全缘;下部叶对生,中部叶常3、5片轮生先端呈卷钩状,上部叶互生先端呈卷须状;4月开花1至数朵,生于茎顶或上部叶的叶腋,钟状,下垂,淡黄色或黄绿色;蒴果卵圆形。除种子外,还靠地下鳞茎串生繁殖。

祁贝母也为早生植物,每年5月下旬,叶即枯黄,此时选晴天小心挖取其地下鳞茎,除去茎叶与须根,洗净晾干,熏蒸至透,再晾干或烘干,即成成品。

祁贝母性偏寒、味微苦,清热化痰,开郁散结,祁贝母的化痰作用尤著,常用于风热、痰火咳嗽、肺痛、乳痛等。祁门人秋冬季咳嗽痰多喜用祁贝母蒸梨来治疗,每获良效。

胡永久 江龙飞 仰忠华 王卫东搜集整理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