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姜防治口臭?详说吃姜的N个益处和误区

不像蒜那样辣心,也会像辣椒那样辣嘴,吃到嘴里有些许微辣,吃到胃里还暖暖的,这就是比蒜和辣椒更为温和的调味料——姜。

它原产于东南亚热带雨林,传入西方主要做甜点如姜糖、姜饼,传入中国却撑起了调味料的半边天,炖肉蒸鱼必须得要放姜去去腥,日常炒菜也要煸炒姜提提味。

听说姜的作用可不止去腥提味,它还能缓解痛经、口臭、孕吐、养胃、防病,真的假的?

1

吃姜能缓解痛经?

建议试试。

几个小型随机对照研究[1]的结果显示,来月经后的前3~4天服用750~2000毫克的生姜提取物,缓解痛经的效果可能与非甾体类的止痛药相当,而且可能优于安慰剂,通俗地来讲就是:可能有用。

加拿大妇产科医生协会2017年发布的《原发性痛经的临床实践指南(No.345)》也建议,可以把生姜作为缓解痛经常规治疗以外的补充疗法和替代疗法。

意思就是:建议痛经的朋友优先接受常规治疗,不过也可以试试生姜。

具体怎么吃呢?研究中基本都是用的生姜粉的胶囊,比如:

250毫克生姜粉/粒:每次1粒,1天4次,月经第1~3天

500毫克生姜粉/粒:每次1粒,1天3次,月经前1~2天到月经后的第3天

那吃生姜得吃多少呢?250毫克生姜粉相当于1克生姜,如图(比5毛钱硬币大点,厚度也比起厚一丢丢)。

2

吃姜能缓解孕吐?

可以试试。

至少有4个随机对照研究[2]的结果显示,姜在减轻恶心和呕吐方面比安慰剂有效。

世界卫生组织、英国皇家妇产科医师学院、加拿大妇产科医生协会、香港卫生署等多家组织都建议可以服用生姜来缓解孕吐。

所以孕妈们可考虑把姜片洗净煮水饮用,或在烹调时加入姜片调味。不过市面上的腌姜、姜糖等产品,往往会加入大量盐或糖,多吃会摄入过多的钠和热量,孕妈们尽量不吃。

那要服用生姜提取物缓解孕吐么?目前的研究还没发现生姜对孕妇或胎儿有害,但是谨慎起见还是不服用或者让专业医生和营养师指导服用。

3

吃姜能缓解口臭?

建议试试。

口臭真是个尴尬事儿,不过今年发表在《Journal of Agricultural and Food Chemistry》的一项研究[3]给口臭的朋友带来了希望。

研究发现,志愿者摄入姜辣素(生姜的一种提取物)的几秒钟,人体内的巯基氧化酶-1的水平上升了16倍,而这种酶可以分解口腔中导致不良气味的含硫化合物。

基于这个发现,未来的牙膏和漱口水说不定都会添加姜辣素呢。在这种产品上市前,口臭的朋友不妨嚼嚼生姜或喝喝姜茶来清新口气。

你可能还听说过吃姜能养胃,吃姜能缓解晕车、类风湿性关节炎或骨关节炎;不过遗憾地是,目前还没有明确的证据,吃姜有这些功效。[4]

4

早上吃姜胜参汤,

晚上吃姜赛砒霜?

瞎说。

除了「早上吃姜胜参汤,晚上吃姜赛砒霜」的说法,你还可能还听说过「冬天萝卜夏吃姜」。

但是民间也有「四季吃生姜,百病一扫光」的说法,另外懂得养生的孔子在《论语·乡党》中也说「不撒姜食,不多食」,意思是说他一年四季都离不开姜,但每次并不多吃。

这各种说法本身就互相矛盾,引用食品博士云无心老师的说法给大家科学解释解释吧。

虽然不同气温下人的生命活动会有些许不同,但是人是恒温动物,再说了夏天有空调冬天有暖气,环境对于生命代谢的影响实在有限。

另外科学家们追踪食物成分在体内的去向,并没有发现任何一种食物在一天不同的时间对身体的作用会有「参汤」和「砒霜」这样尖锐的对比变化。

他还举了一个形象的例子,如果一个人带着一块姜早晨6点从美国出发经历12个小时来到中国,这时中国是早上6点,美国却是晚上6点,那这个人这时吃这块姜是「参汤」还是「砒霜」呢?

5

姜吃多了会中毒吗?

姜作为调味料来吃,通常是安全的。

全国各地有很多美食都要放很多很多姜调味呢。比如广东的猪脚姜醋蛋、厦门的姜母鸭、湖南的仔姜鸡等等。

不过,如果吃了有轻微的副作用比如胃灼热、胃部不适、腹泻、放屁等,那就少吃或不吃了。

6

发芽的姜可以吃吗?

可以吃。

就像洋葱、大蒜发芽了也可以吃一样;但是发了霉就不能吃,因为会产生黄樟素,一次吃多了会中毒,长期吃会增加肝癌风险。

7

除了调味,姜还能怎么吃?

还可以做姜枣饮、姜汁柠檬蜂蜜水、姜撞奶等饮品。

其中姜撞奶跟老酸奶一样浓稠润滑,不过姜撞奶增添了姜的风味,怎么做呢?

下面跟着下厨房的造食日记来学一学。

简简单单三步,特容易上手,不过奶一定要全脂奶、糖嘛营养师推荐少加点。

参考文献:

[1]https://academic.oup.com/painmedicine/article/16/12/2243/2460294

[2] Ding M, Leach M, Bradley H. The effectiveness and safety of ginger for pregnancy-induced nausea and vomiting: a systematic review. Women Birth 2013;26:e26–30.

[3]https://pubs.acs.org/doi/full/10.1021/acs.jafc.8b02772

[4]https://nccih.nih.gov/health/ginger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