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14 元的重庆小面,“小”在哪里?

很多城市都有自己的特色面条,比如兰州的牛肉面,武汉的热干面,西安的 biangbiang 面,上海的阳春面等等。而我们今天要聊的,可以说是在广大面食届中最具个性的角色之一!它就是近两年开遍大江南北,抬头不见低头见的 " 重庆小面 "。

重庆小面

说到重庆美食给人的印象,人们首先想到的或许是火锅、串串、酸辣粉之类,其实在重庆,小面更为普遍及亲民。跟筋道的北方面不同的,重庆小面用的是碱水面,油偏重,麻辣鲜香皆备,是不少重庆人的早餐首选。

重庆市商务委提供的数据显示,重庆现有 8.4 万家小面店,每店每天平均卖 150 碗面,重庆的小面店每天就要卖出 1260 万碗面,年产值近 300 亿元人民币。不管你是出租车司机还是高级白领,只要生活在重庆,就不可能离开小面。

小面历史

重庆小面历史悠久,据考证已有 400 多年历史。相传早年间,巴渝汉子一付担子走街串巷,穿梭于民居叫卖。担子上一边挑着炭炉,一边挑着各色小面和佐料,品种有担担面、麻辣小面、酸辣小面、清汤小面、素小面等,这就是重庆小面最早的雏形。

抗战前后和建国初期,吃担担面的大都是太太、小姐、公务员等,是来吃味品鲜的。担担面的面条少,用精荚的小细瓷碗盛装,佐料讲究。吃麻辣小面的,大都是经济不富裕的人,是解决填饱肚子的,麻辣小面面条多,多用大土碗盛装,佐料大众化。

" 小 " 在哪里

小面一词不晓得是好久开始出现的,反正在民国时期就是这么叫。据重庆面粉大王鲜伯良后来回忆,30 年代,在十八梯就有一家叫 " 赵麻辣 " 的小面,用的是他家的面粉,生意非常好。那时,人们就把 " 赵麻辣 " 家的面叫做小面。

在老重庆,和小面同时存在的并没有 " 大面 ",其它的面都有具体的名称。比如杂酱面、牛肉面、豌豆面,这是重庆面条界的 " 老三样 ",清末民初就有了,一直吃到现在。可见重庆人的舌头,是多么怀旧和固执呀!

小面做法

有人说一千个人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万个重庆人眼里有一万碗小面。那是因为它没有各户必须遵守的规范,放什么青菜得看季节,辣度麻度、干拌还是宽汤全看个人喜好。它和这个火辣的城市一样潇洒,不羁和随意。不过小面虽无定法,有一些特征还是显而易见的:

红汤小面汤汁红亮,麻辣味浓;清汤小面汤汁乳白或浅黄,上面一律浮着炒香的白芝麻。而调料说白了就是 " 花椒多,海椒多,盐巴味精起坨坨 "。会吃的人则依据个人喜好要求店家 " 干熘 "(少水干拌面)、" 提黄 "(面条偏生硬)、" 加青 "(多加蔬菜)、" 重辣 "(多加油辣子)等。

小面 2.0

随着重庆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人也看中了小面的潜力,开始投资小面,推广小面。5 月 21 日晚,解放碑某小面店内,当天生日的吉林小伙,带着女朋友来到三楼包房,一边欣赏美女现场小提琴演奏,一边享用面店单独给两人煮的一份卖价 1314 元的小面。面不多,一份刚好够装两只普通面碗。

面店负责人介绍,除了小面,他们还给情侣提供了小吃、甜品、果盘、酒水。"1314 元的小面,不是说随时能吃到,需要提前 15 天实名定制。" 之所以要提前预订,主要是因为每个顾客对于重庆小面有不同的口味要求,面店会按顾客的意思不断调整味道,对小面进行定制烹饪。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