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子一跨进冬天,步子就慢了

//

今日立冬。

//

“立,建始也”,

表示冬季自此开始,

“冬,终也,万物收藏也”,

秋季的作物收晒完了收藏入库,

草木凋零、动物蛰伏,

万物都趋于休止,

开始为春季养精蓄锐。

立冬之后,日照时间将继续缩短。

我国古代很重视立冬节气,上到王公贵族,下到平民百姓,都会在这一天相互庆祝,皇帝有时甚至会在立冬祭祀。

在北方,立冬的习俗必定有吃水饺,有“北吃饺子南吃鸭”的说法。因为水饺外形似耳朵,人们认为吃了它,冬天耳朵就不受冻,所谓“立冬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而在南方,立冬最重要的,大概就是和重要的家人一起吃一顿热腾腾的饭菜了。

//

立冬,如诗。

//

彭州通济镇

冻笔新诗懒写,寒炉美酒时温。

醉看墨花月白,恍疑雪满前村。

—— 李白《立冬》

彭州龙门山镇

秋风吹尽旧庭柯,黄叶丹枫客里过。

一点禅灯半轮月,今宵寒较昨宵多。

—— 王稚登《立冬》

彭州丹景山梅谷

细雨生寒未有霜,庭前木叶半青黄。

小春此去无多日,何处梅花一绽香。

—— 仇远《立冬即事二首》(其一)

//

立冬,微话。

//

彭州丹景山镇

日子一跨进冬天,步子就慢了。

彭州九峰山日出

天亮得晚些了,早晨就想赖被窝。就是醒了,也不愿起床,听北风刮过树梢,看屋顶的亮瓦一点点透进晨光来。总是要让妈催得大了嗓门,才慢腾腾地挪出被窝。

爷爷的烘笼平日放在阁楼上,一立冬就要取下来。炉灶里的柴火烧得旺旺的,妈把烧红的木炭放入瓦缸里,上面撒些谷壳或木屑。等烟散尽,妈就让我给爷爷提到床前。就着烘笼里忽明忽灭的火星,爷爷斜倚在床头抽上一袋旱烟才满意地穿衣下床。烘笼,就是爷爷冬天的太阳。

立冬,有早上吃饺子的风俗。面皮是自家擀面杖擀出来的,面粉是自家收的麦子磨出来的。面皮是好看的浅咖色,有着小麦特有的馨香。饺子馅呢,是从田里拔回芹菜、小葱现和的。我和姐姐也来帮忙,手上脸上沾满面粉,很是喜剧。妈很是喜欢那些大小不一的饺子,里面包着我们对生活的热情。

立冬这晚,我家照例会炒玉米或是板栗。堂屋里升起小火炉,新收的板栗放进铁制的小炒锅。这更像游戏,我们手持小铲子快活地翻动,听锅里的板栗发出“噼噼啪啪”的声响。爷爷拿出烧酒,就着滚烫的板栗喝上两口,似乎有了无惧寒冬的豪气。

立冬,我们盼着妈酿制米酒。一大早,她燃起一口大锅,煮熟新收的酒米。大筲箕里银亮亮的熟酒米散发着腾腾的热气。很快,晾好的酒米就装入大瓷坛,放进柴窝里焐着。我们总是猴急,隔三岔五就想撩开柴火看看。妈知道了也不打骂,只把翻松的柴火捂得更紧。过些日子,上好的米酒酿造好了。整个冬天都有香甜纯浓的醪糟酒喝,暖和而舒服。

赶上空闲,妈会在立冬这天做豆豉。大豆早就煮熟沤上了,红薯和大筛子也准备好了。立冬这天,妈特像过节,她在柴锅里架上蒸笆把红薯蒸个烂熟,和上沤好的豆,掺入姜、米粒、辣椒、盐,再团成一个个小球放入大筛子。我们眼巴巴地望着,妈就抠下几粒递到我们小嘴里。

接下来的日子,我们每天帮妈把筛子抬到院坝里,风吹,日晒,豆豉团越来越小,表面起了皱纹就可以装入筐里挂到炊壶杆子上炕了。烟炕过的豆豉表面乌黑,里面金黄,用来做蒜苗回锅肉好吃着呢!

彭州龙兴寺

年年立冬。

守着古老的习俗迎冬,

岁月似乎从未流逝。

来,烤着烘笼,喝着醪糟,

来盘豆豉蒜苗回锅肉,

重回我们的年少时光。

文:刘永娟 小月

图:张勇 周侗 乔刚 韩学梅 刘杰 米文勇 品鉴彭州 网络

编辑:邓茹月 责编:刘代萱

文章由品鉴彭州原创,如需转载请联系我们,并标明来源出处!

主编:王玉岩

编辑: 孙小洁 刘代萱邓茹月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