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冬:万物归藏,蓄势待发(附:养藏之道与食疗全攻略)

一场秋雨过后,天气变得更加寒冷。这是大自然悄无声息的微妙,提醒我们节气更替。因为本日的19时31分39秒,将正式迎来今年的立冬。

我国古时民间习惯以立冬为冬季的开始,不仅代表着冬天的来临,也有万物收藏,规避寒冷的意思。

据史料记载,立冬与立春、立夏、立秋合称“ 四立 ”,在古代社会中是个重要的节日,有迎冬、补冬习俗。中国过去是个农耕社会,劳动了一年的人们,利用立冬这一天要休息一下,顺便犒赏一家人一年来的辛苦。因此,这一天,北方要吃饺子,南方则吃鸡鸭鱼肉。

北方饺子

在我国北方,立冬喜吃饺子。因为饺子谐音“交子”。立冬是秋冬季节之交,故“交”子之时的饺子不能不吃。现在的人们已经逐渐恢复了这一古老习俗,立冬之日,大家更喜欢坐在一起吃一顿热气腾腾的饺子。

南方热补

在我国南方,立冬人们爱吃些鸡鸭鱼肉,在台湾立冬这一天,街头的羊肉炉、姜母鸭等冬令进补餐厅高朋满座。许多家庭还会炖麻油鸡、四物鸡来补充能量。

“北吃饺子南吃葱,铜锅羊肉好过冬”,进入冬季,无论从生理,还是心理,热腾腾的涮羊肉都变得必须。

或者就着红泥小火炉,用铁壶煮一泡热茶,慢火,久煨,任茶与水相煎相融。热气腾腾喝上一口,瞬间与身外的天寒地冻两个世界。

按照中医养生原则,少年重养,中年重调,老年重保,耋耄重延,对症进补细水长流,方得圆满。

天冷影响人体的内分泌系统,使人体的甲状腺素、肾上腺素等分泌增加,加速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三大类热源营养素的分解,增加肌体的御寒能力,同时也造成人体热量散失过多。所以,立冬后要适当进补对御寒很有好处。

立冬吃什么好

羊肉

羊肉具有暖身、补血、补肾、抵御风寒之效,能改善身体虚弱、阳气不足、畏寒无力的症状,是冬季进补的绝佳食材。

板栗

板栗能养胃健脾、壮腰补肾、活血止血。板栗和粳米一起吃,可以健壮脾胃、增进食欲,还能补肾强筋骨。

萝卜

萝卜味辛甘、性平,入脾、胃、肺经。萝卜中富含维生素C,可帮助消除体内废物,促进人体新陈代谢。民间历来有“冬吃萝卜夏吃姜,不劳医生开处方”之说。

多运动,强身健体

运动时应注意保暖,预防感冒,但不要穿着过厚,避免大汗淋漓,以微微汗出为宜。有心脑血管疾病的人,不要做剧烈运动;患有呼吸系统疾病的人,包括慢性支气管炎、肺心病、哮喘等患者,应选日照充足的时间段外出锻炼,避免寒冷的刺激,以免诱发旧疾。

注意足部保暖

“寒从脚下起”。脚是人体最远端,脂肪薄,保暖能力差。中医讲足底穴位与人内脏关系密切,如果足部受凉可引起感冒、腹痛、腰腿痛、痛经等疾患。

一是穿好鞋,防过紧、过松、过薄,要保暖、防滑,保证老年人的脚安全又暖和。

二是平时多活动脚,可促进局部血液循环。

三是每晚睡前用温水泡脚,水温以45℃~60℃为宜,在睡觉前泡个热水脚,全身都会感觉暖和,身体的血液也会更流畅,能御寒防冻、促进睡眠。

温养情志,振奋精神

从立冬开始一直到立春都叫“冬三月”,是一年中最冷的时节。中医讲究入冬后,情志要恬淡安静、寡欲少求,这样可以使得神气内收,利于养藏。

冬季万物凋零,尤其会使老人触景生情、郁郁寡欢,改变这种不良情绪的最好方法就是多参加娱乐活动,如跳舞、下棋、打太极、散步等,这样可以消除冬季低落情绪,振奋精神。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