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葱日食记——艾窝窝:寻找地道北京味!

艾窝窝是一种历史悠久的北京风味小吃,颇受大众喜爱,质地粘软,口味香甜,色泽雪白,常以红色山楂糕点缀,美观、喜庆,因其皮外糁薄粉,上作一凹,故名艾窝窝,今儿,我们就来聊一聊这艾窝窝!

艾窝窝的历史由来:

一种说法是明代已有了艾窝窝,那么艾窝窝这种普普通通小吃,如何成为名震京城的清真风味小吃呢?

原来,艾窝窝与今天的故宫(即“紫禁城”,俗称“皇宫”)内的“储秀宫”还有着密切的联系。据老北京人传说,有一位在“皇宫”紫禁城里当过太监的人说,明时皇宫里的“储秀宫”居住着的皇后和妃子,她们天天吃山珍海味,感到有些腻了。

有一天,在“储秀宫”做饭的一个回族厨师,从家里带了些经常食用的清真食品“艾窝窝”,正在厨房里吃的时候,被一位宫女看见了。她一尝很好吃,就给皇后带了点,皇后一尝,亦感到非常好吃,就当即让这位回族厨师为居住在“储秀宫”的皇后和妃子们做“艾窝窝”吃。特别是皇后很喜欢吃艾窝窝,不仅在日常生活中经常食用,而且还格外大加赞赏,说厨师做的“艾窝窝”不仅“色雪白”好看,而且吃起来,其“味香甜”。

此后艾窝窝就由“皇宫”紫禁城传了出来,一下子变得身价百倍,名震京城,成为京城有名的一款清真风味小吃,并被美誉为“御艾窝窝”。对此,《北京传统文化便览》记载:艾窝窝为“北京一种清真风味小吃。色雪白,球状,质粘软,味甜香,因明代为帝后所喜食,故名‘御艾窝窝’,后传入民间,脱衍为‘艾窝窝’了。”

第二种说法是艾窝窝源于维吾尔族,其中还有一段艾窝窝与香妃的传说。乾隆二十三年(1758),清政府在平定大小和卓木叛乱时,伊帕尔汉家族配合平叛有功,于二十五年随全家奉召进京。伊帕尔汉被召入宫,时年26岁。初封为贵人,后册封为容妃。她不仅长得漂亮,而且浑身自然散发出一股清馨的香气,备受乾隆宠爱,所以叫香妃。香妃是维吾尔族穆斯林,为了使香妃开心,乾隆十分尊重香妃的生活习惯,专门在宫中配备了一名叫努伊玛特的维吾尔族厨师为香妃做清真饭菜。

相传香妃入宫前已为人妇,入宫后,香妃非常思念她的丈夫,日夜茶饭不进,这可急坏了乾隆皇帝。他急忙下旨给御膳房:有谁能做出使香妃爱吃的食物,赏银万两。御厨们都想得到重赏,想尽名膳美食,各献绝技。于是,山珍海味、风味名食,做了数千样,可是端进宫内,香妃连看都不看。无奈之下,乾隆只得让维吾尔族人给香妃做家乡的饮食送进宫中。

艾窝窝的家常做法:

原料:

江米饭、面粉、白糖、芝麻、核桃仁、山楂糕。

具体步骤:

1、蒸面:把面粉放入蒸笼里开锅后蒸15分钟足矣。

2、擀面:蒸过的面粉会发干发硬,因此等面晾凉后,要用擀面杖把面擀碎,擀细。

3、拌糖馅:您只要把蒸过的面粉,白糖,芝麻,还有碾碎的核桃仁搅拌在一起就可以了。另外还要把山楂糕切成小块状。

4、包馅:取一勺江米饭,将它放在面粉上来回搓揉,使江米饭完全沾满面粉,然后将它按扁,薄厚由自己喜好而定。再包上刚刚拌好的糖馅,然后将周边捏合到一起,再在上面点缀一小块切好的山楂糕,好了,艾窝窝就做好了。

艾窝窝,一道地道的传媒北京小吃,现在更是被世界所了解,中华美食文化博大精深,一个小小的艾窝窝只是饮食文化的一个缩影,跟着小葱,学习更多美食知识!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