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到底有多爱吃?读完历史我总算知道了

话说,中国人是吃货这件事,早已在医学上证明了。为啥呢?

如果是歪果仁看病,医生嘱咐最多的就是:多锻炼身体,早睡早起,少抽烟。

而中国大夫则叮嘱得最多的却是:不能吃辣!不能吃油腻!少吃肉多吃菜!清淡饮食!

在国人的眼里,中国人吃所有能吃的东西,而把不能吃的东西叫“中药”,然后想办法把它们吃下去。(能吃且好吃的都上桌,能吃且不好吃的都入药)

不能吃?我要晕了!

中国人最讲究民以食为天!今天就来一起来感受一下:

其实,作为大吃国的吃货,连看个文字都散发出食物的味道!请看下图:

之前在知乎上面有个话题,读完论语我总算知道了中国人是多爱吃。

这个得追溯到春秋时代,万世师表的孔子大家都知道吧,他不仅仅是教育界的鼻祖,而且还是吃货界的鼻祖。当年要上孔子那去读书,可不是交钱的,而是交肉干做学费。

《论语》你应该都知道的吧,没读过也知道这是讲孔子的思想啦,里面提到“政”可是有41次,而提到“食”这个字也有41次。可见,吃饭和搞政治是同等重要的!可见孔子不仅仅是个政治家、教育家、万世师表,还是一个美食家!

实在是找不到孔子的吃货表情包,那就来一段庄周的段子吧

最经典的是,在《论语》的《乡党第十篇 八》里面有段话,“食不厌精,脍不厌细。食饐而餲,鱼馁而肉败,不食。色恶,不食。臭恶,不食。失饪,不食。不时,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酱,不食。肉虽多,不使胜食气。唯酒无量,不及乱。沽酒市脯,不食。不撤姜食,不多食。”

里面就出现了13个“食”字了,当年我就隐约觉得自己窥探到了历史的真相!孔圣人是历史上的一大吃货!!

除了孔子,历史上的各位王侯将相可都不乏吃货啊。来到战国时代,有一位老吃货,他在赵国退休了,去到魏国求职再就业的时候,他的简历就是“我是一个一顿饭能吃十斤肉的男人”。于是,就有了那句“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然后时间来到宋朝,有一位吃货中的战斗机,能写又能吃,大家一定知道。那必须是苏东坡,不仅发明了东坡肉,还被贬到哪里,就吃到哪里!

被贬到黄州,嗯,黄州猪肉真香“黄州好猪肉,价贱如泥土。”——《猪肉颂》;

被贬到惠州,嗯,岭南的荔枝好吃但就有点上火“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咏荔枝》;

被贬到海南,嗯,这里的生蚝太好吃了,不要告诉朝中那些人,不然他们争着来这“无令中朝大夫知,恐争南徙,以分此味。”

宋朝除了这位苏大吃货之外,南宋也有一位爱撸猫的吃货,叫做陆游。陆游作为一位大文豪,还是一名资深吃货,据统计陆游曾经为“吃”这事赋诗超过百首。

他在微博里曾经这样写,“人间定无可意,怎换得玉脍丝莼。”“玉脍”指的就是被隋炀帝誉为“东南佳味”的“金齑玉脍”,也就是生鱼片配上腌过的野菜羹。

还有一条微博则是“东门买彘骨,醢酱点橙薤。蒸鸡最知名,美不数鱼鳖。”“彘骨”就是猪排骨,“橙薤”就是酸甜的酱汁,也就是类似现在吃猪排要蘸黑椒汁。

到了清朝,又出了一位吃货皇帝,那就是乾隆了,乾隆皇帝尤其爱吃火锅!是有多喜欢吃火锅呢,根据《清实录》记载只要天气不够热,一定是每顿都有火锅,而且总是排在第一个。

比如:

再比如:

几乎是隔一天就要吃一顿火锅,晚餐吃火锅就算了,早餐也吃火锅,也是真实神人,影响到一百多年后的,所有港产片没事就是吃火锅。

再来看看中国人的日常吧,

小孩生日了,又大一岁了,吃!

老人生日了,又活多一年了,摆大寿,吃!

红事,婚宴嘛,庆祝一下,吃!

白事,解秽酒嘛,化悲伤为食欲,吃!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吃!

朋友要回远方了,送别宴,吃!

千言万语,总结下来中国人的人情世故,就在一个大写的“吃”字里面。所以,在中国有什么事解决,都在酒席上面去解决。

这下你知道,为什么中国最大的大佬叫“主席”了吧。

对中国人来讲,世间万物只总结成三个字:“能好怎?”

再看看中国人的节日:

过春节,中国人发明了水饺。

过元宵,中国人发明了汤圆。

过清明,中国人发明了青团。

过端午,中国人发明了粽子。

过中秋,中国人发明了月饼。

过腊八,中国人发明了腊八粥。

祭祖先时,祖先在哪里不知道有没有吃的,供点吃的吧!

祭拜菩萨佛祖时,菩萨和佛祖都不吃肉,那就供点水果吧!

皇帝祭天时,要祭点气派的,那就供点三牲给上天吧!即使是在路边烧点纸钱,也会放一两个苹果。

中国人到底有多能吃?在这片土地,不仅仅中国人爱吃,连外国人来了这里也变得......

“看弥勒佛的变化就知道了。”在印度时,他是这样的,飘逸优雅,清新俊秀;

后来,他来到了中国。

其实,中华民族不仅仅是农业狂魔,基建狂魔,还是吃货狂魔。可能是由于我们祖先经历了五千年的饥饿,养成了这种对“吃”的热爱。“吃”已经变成她的一条染色体,永远注入了中华民族基因里面。

所以,作为中华民族的传人,你不要再压抑你的天性了!吃吧!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