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大学1块5的葱油拌面卖疯了!17年不涨价

要说杭州的拌面,近20年里浙江大学毕业出去的学生们,恐怕都要想起玉泉校区靓园那碗葱油拌面。定价一块五,至今不变。

清晨,一碗拌面出锅,撒上香葱、榨菜末,再淋一勺猪油。刺啦一声,香气便从窗口里漫开......岁月、情怀、干劲、期盼,就像面条和佐料一样被后厨师傅们搅拌均匀,调和出最平和贴心的味道。

拌面师傅们如今基本年愈半百了,从十八九岁就来到玉泉,每天凌晨三四点起床,一碗拌面做了近二十年。他们心有底气,手有干劲,就因为“我们是给状元烧面的”,于是做好面的同时,也为自己家庭培养出了国家运动员的随队面点师,甚至航空飞行员......

1块5的葱油拌面,17年没提过价

吊足了一批批浙大师生的嘴

靓园不是什么园林,既无亭台楼榭,也无假山丛花,不过是不怎么起眼的小食堂。玉泉校区小桥门进去西行百来米,一溜平房即是。

始建于2002年的靓园,现在去看颜值平平,非如其名。每天清晨,靓园餐厅里一溜学生在窗口前面排起长队,队伍塞满过道,直直要望到门口的大路上为止。人更多的时候,学生也从靓园南边的小门排进来,两队呈“人”字形,在终点站葱油拌面窗口汇合,拢共一百多个位置的食堂则更显局促。

下面的大师傅只需瞄一眼,便估摸出排队吃面的人数,将一握一握面条置入漏勺,放到一大锅沸水中。煮面的间隙,师傅码放好一排海碗,每只碗里撒点盐巴、酱油。面将熟未熟,撇去浮沫,加入凉水,再用筷子挑起几根,看看可否出锅。待到出锅,撒上稍许香葱、榨菜末,淋上猪油,刺啦一声,齐活了。两队的年轻人们在队头各自从师傅手里接过一碗,拌将起来。

这碗葱油拌面,不知道吊足了多少浙大人的胃口。有毕业好几年的学生还要专门回来玉泉吃上一碗。

师傅见到面熟的,就问一声:同学,你好长时间没来了嘛,毕业了?现在在哪里了?

被问的笑着答,嗯,毕业了,上班都好几年了。

13公里外的之江校区,有位光华法学院的张谷教授,爱这碗面是出了名的。但凡早上有排在紫金港校区的本科生课程,他便铁定会出现在靓园。清早5点15分起床,从钱塘江南岸的住地打车,过江一路经西湖景区,早早来等6点半的靓园开张,吃完再坐校车往紫金港去。打车费三四十块,就为了吃一块五角的拌面,看起来像买椟还珠,他怡然自得。

这碗葱油拌面一天最多时要卖出上千碗。窗口总共三四位白案师傅,四五十岁了,都是外地人,十几二十岁就来了浙大食堂,一晃过了半生,美好青春伴着书香,奉献给了后厨。

师傅们都讲,人的感觉是有记忆的,很多师生吃过别地的拌面,总感觉不够地道,还是要来靓园。大概这碗小面有点初恋的意思,美好难忘。

凌晨4点的浙大,面点师早就忙开了

做面要严谨,读书亦如是

49岁的安徽人曹永刚便是窗口里其中一位面点师傅,长着一副老实人面孔。1997年他和老婆一起来到玉泉,算起来有22年了。

曹师傅刚来的时候就在玉泉餐饮加工中心(现已改建成学校的“麦思威”网红食堂)做面点,做好了往学校里各个食堂配送出去。靓园刚建的时候,学校去外面大酒家挖来了白案师傅老莫,一个师傅带着几个搭档来到玉泉,组成班子一直做到现在,葱油拌面也是那个时候开始有的。

作为白案师傅,上班起早是不必说的。4月24日凌晨3点多,曹师傅起了床,一番洗漱,从职工宿舍步行10几分钟到靓园做开饭准备去。

天还没亮,校园小路两旁闪映着路灯光,除了林间鸟语声再无别的动静。等走到靓园所在的树人路上,三三两两的大学生从校门口回来,嘴上聊着凌晨电影的剧情。

“今早奇了怪了,这个点怎么这么多学生?平常没有的。”

我告诉师傅,是看完《复仇者联盟》电影首映的。他没听懂,哦了一声,喃喃自语,“太早了,食堂没开,这些孩子回去休息么早饭啊没得吃了。”

走进后厨,已有六七位面点师在开工了。师傅们切面的切面、包馅儿的包馅儿,身后和面机、压面机继续发出轰轰响声,很热闹。

早晨卖的包子、馒头、花卷、糕点在他们手下很快成型。后厨另一头大锅煮着豆浆,旁边一位大姐用平底油锅子煎荷包蛋,角落里还有几个大锅子烧着水,水汽蒸腾,漫开整个空间。再看一眼油锅里滋滋响的荷包蛋,直叫人发饿。

曹师傅搭把手做完包子,拌面已经配送到了,他便将成捆的面条一握一握过秤分置好。

“做拌面看起来简单,讲究也有的,面条不能太湿,不能太干,最好抓到手里要有点潮才有咬劲。”他转身到窗口,准备好酱油、猪油,剁好葱花、榨菜,得空跟我闲话几句。

“学校里是讲究严谨的地方,我们也有规定的,做东西要求仔细。而且我们团队有自己调制的配方,有七八种调料在里面。”他说到这里,笑了。

6点钟,天蒙蒙亮,靓园门口零零散散有人守着门等开饭了,学生、保安、校车司机、头发花白的退休教师,都有。

门口露天餐凳上坐着一对母子,也是等开饭的,是陕西人。儿子刚念研一,母亲第一次来学校看望。凌晨4点多到的杭州,一时没地儿去,儿子把她带到靓园,索性先吃碗拌面。

母亲把行李放在餐桌上,歇息时跟孩子说着在学校累不累,读书要用功之类的话。儿子听着点点头。

身在浙大,要用功读书这句朴素的道理,总是有形或无形地影响着浙大里的人。哪怕是食堂做饭做面的师傅,也要时常对着自家孩子耳提面命的。

没进浙大门,却传承了浙大魂

师傅们教出国家皮划艇队面点师,还有个飞行员

曹师傅有个儿子小曹,今年25岁,现在是国家皮划艇队随队面点师。

10岁时,曹师傅把他带在身边,小学阶段在杭州待了两年。小曹小时候皮得拆天拆地,在学校说起来上课都听得懂,一到考试分数全没有的。

夫妻两个都在玉泉上班,忙起来根本没得时间管。

曹师傅找到学校里兼职做家教的女学生给小曹补课,学了半个来月,小孩把女学生也气走了。“这个女学生跟我讲,‘小孩聪明是聪明的,就是皮,话比我还多,说道理么我也说不过他......’”曹师傅说,“那时候心里急啊,我们没时间,小孩子成绩跟不上,补课都补不进去。”

后来,小曹回老家念完中学,考了专科,又到杭州学汽修。有一天,小曹加班到凌晨12点回来,人长时间跪在发动机下面检修,两个膝盖跪得通红。做父母的不忍心,想了想把他带到白案总厨老莫跟前,请他收徒教面点手艺。

老莫心细,又是一副和善面孔,跟手底下师傅们的小孩也很处得来。小曹到了老莫这里,人勤快,苦也吃得,学了五六年,做西点已经有点名堂了。

去年,国家皮划艇队在千岛湖集训,请浙大后勤团队做饮食后勤服务,老莫把小曹带去历练。到底,运动员队伍又去北京集训,点名要浙大的团队,小曹又随队去了。

半个月前,小曹回来了趟,天天晚上还在电脑前看书做题目,他告诉老爸,想要考个管理专业的本科。“现在懂得要上进了,不要求他学,他自己开始报名复习,自己花钱准备考试了。”曹师傅说。

“喏,说到教育小孩么,我们郝师傅最有发言权,他小孩我们一手看大的,读书真的好。”午休间隙,曹师傅指着不远处一个穿白衬衣的中年男人说道。

中年男人叫郝宋保,同样20多年前跟老婆从安徽一起到玉泉做事,同属一个班子,大家都很相熟。郝师傅的儿子磊磊,从小在玉泉长大,待在父母身边,到了考大学时,一下考进了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去年到国航浙江分公司报到,做了飞行员。

问他怎么教小孩的,郝师傅说,“也没怎么教。从小就告诉他养成好习惯很重要,尤其在浙大里,到处都是榜样。”

那时候,郝师傅一家住在职工宿舍里,夫妻俩每天起早,一个做面点,一个到超市上班,磊磊看在眼里。

很多个下午,磊磊从学校里放学回来,书包耷拉在身后,手上抱一把比人还高的二胡,嘴上喊“爸爸、莫伯伯,我回来了。”郝师傅在忙,他就俯到餐桌上写作业,写到天黑跟爸爸回家。

大人有时候问,“今天考得怎么样啊?”孩子回,“感觉很不错。”

师傅们就大笑,朝小孩鼻子上刮两下,“这么有信心啊,那你牛的,以后读书不愁!”

磊磊上初中的时候,想读浙大附中,三年总共要交3万5的择校费。校长跟郝师傅说,你不要把小孩吹得能上天,反正考试前10名,择校费一分不收。结果,孩子考了个第一名,他说, “爸爸妈妈,我给你们省点钱。”

这些往事常被师傅们茶余饭后捡起来,除了羡慕,回去定要和自家小孩说,“要向郝伯伯家的哥哥学习,好好读书,晓得吗?”一遍一遍讲,把郝伯伯家的孩子讲成了小孩心里无形的榜样。

“喏,那时候就这么个小不点。“老莫师傅在一旁,把手往腰间比划一下,打趣道,“郝师傅,你家磊磊争气的呀,你们好放心退休了,今后靠他的嘞!”

心里有底气,身上就有干劲

“我们是给状元烧面的”

靓园的师傅们忙完早点,难得几分钟得闲,休息一下便要开始准备中饭。几位师傅从后厨出来,聊聊天。

在玉泉,师傅们都有同一个想法,“能在浙大里读书的,都是各个县的状元啊,是国家栋梁,我们是给状元烧饭的,很光荣。”

也因为这个,大家做起事来,心里有底气,身上有干劲。有位师傅讲,以前回老家,人家问起来在哪里干活,不好意思讲,“现在响亮地回两个字‘浙大’,人家不知道的还把你叫老师嘞。”

“哎呀,一晃几十年过去了,有时候还想,还早还早,其实也不早了。那年,一起来玉泉的好几个师傅都退休了。”老莫说,“再看看,大家的小孩都二十多岁了,再过几年也要成家了。”

还没到真正饭点,一拨学生提早来吃饭了。曹师傅回到后厨,有一瞬间,眼睛出神地看食堂窗边相向而坐吃饭的两个男生。

他说,“那时候我就想,什么时候儿子考进来就好了。也不管是不是浙大,只要考个大学,就有光,考到浙大么我们父母更加有光,又能在我们身边,洗洗衣服烧烧饭,我们全部照顾到。”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我感觉小孩现在后进也不晚的。不管他(小曹)考什么,我们都支持的。多学点文化总是好事,对吧?”他看着我,问道。

曹师傅说,他想感谢几十年来的老师、同学一直支持他的工作,“如果以后回到浙大,再想到靓园来吃碗拌面,我们还在这里等他。”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