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粉丝

我们一直在努力
当前位置:首页 > 财经 >

一条评论引发的“血案”二(对考研等等的探索)

日期: 来源:吃粥饭的碗收集编辑:吃粥饭

 

有一位网友给我留言说:

 

粥老师,我上午看了您公众号上孔乙己第二篇,上面您描述的考公人、考研人的现象,我认为应有更深入的探讨。我想您描述的情况即便当时是确切的,但也应考虑到年轻人知识不足、未进入过社会磨砺等方面的原因,我想随着年龄阅历的增加,年轻人热爱自己热爱的,勇敢做自己,也会慢慢变好的。另,感谢粥老师提醒,B站是个娱乐软件。

 

事实上,我对考公务员、考研究生这件事本身没有任何意见,而是说人们带着什么“目的”去考研,考公务员,这是一种制度,我们也需要研究生和公务员。这就好比有人发明了一把刀,有人可以用刀切菜,有人可以用刀杀人,问题都是“刀”的么,显然并不是。而是说大部分人并不是带着“为人民服务”的想法去当公务员,大部分人是为了生活稳定、公务员的工资、养老和保障性高,社会地位也高才去当公务员。社会地位高、生活稳定并不是“原罪”,而是国家既然给所有公务人员提供了这样的生活保障,没有后顾之忧,是为了让他们更好的“为人民服务”,可就我目前的情况来看,他们更多是为“领导”服务,为“自己“服务,为自己的“关系”服务,而不是“为人民服务”。

 

很多人会说,我们可以通过制度,限制官员或者公务员的行为,使得他们更好的为人民服务,那么问题来了,什么制度可能使得他们更好的为“人民”服务呢?我想这个问题就比较复杂了,有些人认为可以通过民主选举的方式,一个官员做得不好,民众可以用脚投票的方式让他下台。那么,这个制度会不会演变成现在美国和大部分西方国家的困境呢?表面上是给了投票权,但实际上,很难说他们代表的是大众的利益,尤其最近美国发生了严重的枪击案,我想大部分人是不希望枪支出现在日常生活中的,但为什么枪支在美国如此泛滥呢?

 

我没有深究过这方面的原因,据我“粗鄙”的了解(大家批判和辩证地看),可能是这样的:有很大一部分利益群体希望枪支存在。首先当然是军火商了;军火商下面的工厂,和工厂里面的所有工人,自然也不希望禁枪;有一部分民众(毒贩、黑帮)也不希望禁枪;军火商为国家交税,提供就业岗位,改善经济,那么政府也有获利;当然,还有一部分比较“彪悍”的民众认为,这些“黑势力”总会通过各种地下、黑色的手段获得枪,只有我有枪,才能保护自己的安全。他们思考这个问题的时候,却不会想到枪支有多么大的负面作用,以及让人处于多么不安全感的状态中。我知道现在有很多人批评“槟榔”,其实我认为槟榔、烟草、酒精都是隐性的枪支,都是被利益团体绑架,而默认他们存在。

 

当我们理解这一点(枪),就应该明白鲁迅批判封建礼教和某些社会现象的根源性目的,封建礼教最厉害的地方,是使得人人都有可能获利,而不是大家通常认为的,人人被压迫。因为某样东西使得很多人获利,人们选择性忽略了它的负面。封建礼教强调孝道,维护长者本位,长者拥有极大的权力,我们现在看来,可能造成父亲的专制,压迫儿子;但儿子有一天也会成为“老子”,他就可以欺负人,他也会维护“孝道”。即便被压迫的儿媳妇,她有一天也会“多年的媳妇熬成婆”,成为婆婆自己就会获利,继而压迫儿媳妇之类(我之前解读过萧红的呼兰河传就是这样,各位不妨看看),这是封建礼教制度厉害的地方。

 

我们回到公务员、考研上面来说。其实这个制度和“封建礼教”有相似之处,很多人可能觉得我在胡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考上了秀才举人,只要不特别“作”,就永远是人上人。同样的,考上了公务员,基本上不会被开除;考上了研究生,哪怕你以后都不做学术研究,都是“研究生”,研究生本身就成了一个“金招牌”。这和当上了“老子”,就永远是“老子”区别不是特别大,都是一种“社会地位”的象征。

 

每个人都会因为考“公务员”,考“研究生”,甚至于“高考”获利,就没人去思考这个制度本身的是不是真的合理。而我认为不太合理,我们拿高考举例,我承认很多人考上985,211在之前付出了很多努力,但一旦获得了“名牌大学生”这个身份,很多人自然获得了“社会地位”,在就业上获得了极大的优势,而且这个身份和“举人”,“秀才”一样,是永久性的光环。

 

所以,每次我一旦提出这个问题,就会被人骂,他们说考试制度就是进行“社会分工”,或者说,你真不会以为普通二本比985学生强吧,985之所以成为985,正是因为他们努力又有天赋。我承认985或许真的有天赋,很努力。但我坚决否认——一朝985,永远985这样荒诞的理论。可当很多人都可以从这种制度中获得“身份”和“社会地位”时,大家都在维护这个制度了,某种程度上说,正是因为大家迷信这种制度,才造成了“学阀”的存在。

 

我在批判考研、考公务员热潮的时候,并不是批判大学生,而是说有些大学生们并未怀抱为人民服务,或者学术研究的目的去做这件事情,源于这个制度本身就是具有不合理性,这种不合理性使得一部分人可以获得基本上永久获得社会地位和长期利益,致使很多人趋之若鹜。(封建礼教的尊者本位,和长者本位,也有这样的意思)

 

所以这位网友对我说,应该考虑到年轻人“知识和社会经验”不足的问题,没有冒犯之意,我认为这和社会经验和知识没有太多关系,应该这么说,好多走入社会的人,反而会后悔——当初为什么不好好读书来着,因为如果当时要是考公务员,考研究生,就不要现在在民营企业里面当牛做马了,这些考研、考公的学生,才是真正的聪明人,比那些在社会上滚打了十多年的人聪明多了——而很多社会人,还以为考自己的能力能打下一片天,到三十多岁才想明白这个问题。

 

我的一个朋友,在某企业工作,工作能力不错,经验也很丰富,但是一直没有升迁的机会,有一年实在憋不住了,就问领导为什么,领导说,我们现在推举中层的标准是“硕士”以上了,于是这个朋友又不得不去考在读研究生,你问他学了什么,对不起,他也不知道,他就是要这个学历获得升迁的机会。也许社会的问题,不是人们麻木愚昧,而是聪明人越来越多了。

 

我们回到之前的问题,如果我们改善制度是不是就可以解决问题呢?很抱歉,我并不认为制度能解决问题(只能改善,但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我想诸位可能没有很大程度上参与过企业改革的问题,我是有幸参与过的并且体验过改革的艰难。我可能后期会专门说一说当时的问题,最后我思考了好久才想明白这个问题——这是由“制度”本身的缺陷造成的,或者说制度是明确的“界限”,是绝对的;而人是变化的,人性也是不可琢磨的。这就会走向两个谬论——

全靠“人”来管理,人是有兽性的,有权力欲望的,必然会造成“弱肉强食”的崩塌。

全靠“制度”来管理,只要有制度,就会有空子,就会有人钻空子,利用规则为自己谋利。你可以通过各种“制度”修补这些乱七八糟的空子,结果会发现制度会变得极端和复杂,反而将人限制在条条框框下,失去主观能动性——而且,你永远无法想象有些人多能“利用规则”,所以,我根本不迷信制度。

 

这里我讲个小故事(发生在美国),美国其实现在打击腐败、打击利用职权是非常严格的,但利用职权的隐蔽性可太高了。我有一个朋友,因为房子问题(租房,新买房子没有交付),他的女儿到了适学年龄,没有办法在当地上学。只好找一个官员(职务不低)亲戚帮忙。这个官员呢,又找了当地负责教育工作的一名下属,官员是不能滥用职权的,他是知道的,也不能给别人留下把柄,于是他给下属打电话说:“你们那XX小学的招生标准是什么样的?”

下属摸不清头脑,就简单说了一下。

官员就说:“那在当地租房,没有绿卡有没有什么规定?”

下属立刻反应过来了说:“这个要看情况,要看孩子父母的工作,社保缴纳情况之类,有没有实际联系人的情况,我去问问一下。”

官员就把人名和电话告诉了下属,过了十几分钟,下属说:“没问题,是符合入学规则的”。于是我朋友的女儿得以顺利的入学。

那么请各位分析一下——这名官员有没有利用职权呢?显然并没有,他是在“符合规定”的前提下,帮助一名女孩顺利入学,反而是值得表扬的秉公办事。

事情荒唐就荒唐在这里了,如果当地其他人(没有美国户口)想要上这个学校,起码要交几万块的择校费或者赞助费,还层层设卡,不一定能办成这个事情。可我的朋友,找了亲戚,一个电话,顺顺利利地解决了,而且你找不到他任何“滥用职权”的证据。

更可怕的是,这名官员没有收一分钱。办事情的时候,朋友准备了几瓶茅台和购物卡(当然不能用现金了),私下送到了官员家里,但是官员不收,直接就拒绝了——那是不是代表官员就是秉公办事,不存在任何利用职权的情况呢?

 

看问题不能这么表面,我这个朋友的父亲在某个医院里任职。在官员的女儿生产时,朋友的父亲给官员的女儿安排了当时最好的妇产科医生和条件最好的单间病房。与此同时,官员的下属这么能干,这么会办事,是不是官员也会把他当成“自己人“,在考评的时候给他多几分,让他更大可能得到升迁的机会呢?

这就构成了一个没有任何“不符合规定”,却人人都在“利用职权”的、互相做利益交换的,复杂的利益团体。使得我们很多普通人没有办法利用正常的渠道获得应有的权利。

(我再强调一遍,我说的故事发生在美国,不要对号入座)。

 

所以,我也并不会迷信“制度”能解决所有任何问题。无论资本的制度,还是我们理想的制度。所以本质上,这还是个“人性”的问题,人有自私的一面,资本主义就是在允许人“自私”的存在,让“自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成为社会发展的动力之一。


这也是鲁迅认为的“问题”的症结,人有自私的兽性,他们不“吃人”就难受,而无论封建礼教和资本主义等等,都赋予一些人“吃人”的权力,并给予他们“吃人”的机会,有了吃人的权力,怎么会反对“吃人”呢。鲁迅经常批判的时候,反思也是“人性”的问题,尤其是对于青年来说,鲁迅也保有热忱和期望,他希望青年人能引领时代,改变社会“吃人”的面貌,但与此同时,青年人是不是有能力“克服”自己的本性呢?恐怕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但就目前来说,青年人比我们这一代表现好得多,很多00后走向职场,会直接拒绝加班的。但我又觉得,很多人还是被“利己主义”、“消费主义”所绑架,现在不少人大有“消极抵抗的躺平主义”的态势了。读书阅读是使人“开化”的,学术研究是为“人类文明”服务的,当公务员是“为人民服务的“,有些人却走向歧途,像孔乙己一样,只想要”读书人的身份地位”,或者只想当“人上人”,于是“985、211、研究生学历”就成为目的和终点,却忘记做真正有意义的事情。

 

最后呢,再说一个小问题:B站是不是一个娱乐软件?当然,它有娱乐软件的功能,所有的东西都是看人怎么利用,人应该是主体,人使用工具,而不是人被B站绑架。我之所以现在很少做视频,也是由于察觉到了被流量绑架的危险性,有些时候我突然察觉自己为了做视频而做视频,为了标新立异而做视频,为了迎合流量而做视频,就感觉迷失了自己,好像自己被流量所异化了,我需要清醒清醒(当然,也有很多现实问题)。

 

现在很多人又陷入这样的误区——读书是高尚的,看小视频是低下的。本质上,这些都是媒体和手段罢了,看视频也可以看精彩的电影、纪录片、公开课(B站就有很多这样的资料),读书有些人只看有颜色的小说、花边新闻、地摊文学。这么说来,到底是读书高尚呢,还是看小视频高尚呢?其实没有什么区别的,人们可以把任何事物娱乐化,连鲁迅都不能例外的,现在B站所谓崇尚鲁迅、年轻要觉醒之类的,有些人却把鲁迅当成了“娱乐工具”,每天做鬼畜“废话文学”;也有人正儿八经的做鲁迅的介绍,视频之类(研究鲁迅的著名学者,钱理群教授也在B站),其实娱乐化是大众娱乐的方式,可能我一直批评它给大家造成了误解,人们需要娱乐和休闲,但不能以过度娱乐,或者任何事情都娱乐化了。

 

人不可以丧失自己的“主体性”,我主宰“自己”,而不是别人“主宰”我,我去娱乐,而不是娱乐化将我带跑。也就是鲁迅所说的“发扬个人的精神”,而不是盲目的从众——我批判B站,往往是批判很多人盲目地从众,不加以“个人”思考。

 

所以,这位网友,以及各位网友们,从来问题不是B站,而是我们自己。把问题都推给资本,推给B站,推给娱乐化,好像人就是被动的,没有自主的权力对抗他们一样,在我眼里,B站、资本、枪、制度都是一把刀,可以用来切菜,也可以用来“吃人”罢了,是“人”在使用它,人是主动的。如果人们总是被动的被“他们”引导,也许是“丧失自我主体性”的体现。

 

所以这位网友最后的话很好:年轻人热爱自己热爱的,勇敢做自己,也会慢慢变好的。

 

(以上)

 


相关阅读

  • 解读鲁迅——有声书

  • 我的一位中学朋友,鲁迅深度爱好者,日前写下数十篇鲁迅解读文章,交付有声公司录制,业已完成,每周喜马拉雅更新(已更新一个月),原商议免费奉出,由于聘请专业播音、配音演播,成本颇高,因而
  • 《补天》解读——鲁迅《故事新编》

  • 有很多人说鲁迅《故事新编》看不太懂,其实仔细阅读一下,并不难,需要了解背景知识(如年代,历史事件,隐喻等等),再了解一下鲁迅的思想,就差不多知道鲁迅先生在表达什么了,正好最近在写关
  • 《呐喊》自序——鲁迅文学的发端

  • 鲁迅原文转在文章末尾,没看过这篇文章的,可以翻到最后,先看文章。解读如下:《呐喊》久负盛名,《狂人日记》、《孔乙己》、《阿Q正传》等名篇都是出自这部小说集,如果让我来选择最
  • 据说饶毅是“中国科学界鲁迅”?快别搞笑了

  • 大概我是后知后觉的,虽然很早就知道饶毅,但最近两天才知道他被尊为“中国科学界鲁迅”。而且据说,进来他连续发文很批张文宏医生,敢于“扳倒当今网红”,更坐实了“鲁迅“的名号。
  • 破冰艺术计划丨2022年度展览征集正式启动

  • ICE BREAKING“破冰艺术计划2022年度展览” 征集正式启动©图片由破冰艺术计划提供。破冰艺术计划由鲁迅美术学院于2019年发起创建,是中国东北地域首个青年艺术品牌,是集展示
  • 北京某教授揭秘:“官场饭局”五大潜规则

  • 看到个蛮有意思的文章,分享给大家。天气转暖,但也微凉,注意身体,若您闲来无事,可以来看我聊《资治通鉴》那些事。某日,陈教授因公到某市出差,见到了多年的老同学唐经理,晚上唐经理为
  • 毛泽东评鲁迅:鲁迅活到新中国成立后会怎样?

  • 作者丨黄金生来源丨国家人文历史(ID: gjrwls)毛泽东和鲁迅,作为伫立在20世纪中国文化思想山峰上的两个人物,他们之间的关系历来是人们所津津乐道的话题。虽然两人素未谋面,但这

热门文章

  • “复活”半年后 京东拍拍二手杀入公益事业

  • 京东拍拍二手“复活”半年后,杀入公益事业,试图让企业捐的赠品、家庭闲置品变成实实在在的“爱心”。 把“闲置品”变爱心 6月12日,“益心一益·守护梦想每一步”2018年四

最新文章

  • 一条评论引发的“血案”二(对考研等等的探索)

  • 有一位网友给我留言说: 粥老师,我上午看了您公众号上孔乙己第二篇,上面您描述的考公人、考研人的现象,我认为应有更深入的探讨。我想您描述的情况即便当时是确切的,但也应考虑到
  • 我走过最深的路,是骗子的套路

  • 引子:民国时期,著名翻译家钱歌川回国,四下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偶然间看见报纸上刊登招聘翻译人员,待遇颇为丰厚,钱先生随即前去应聘,众应聘者聚集在一间颇大的教室,只见一名工作人员随
  • 死亡、高考与意义——一些感想罢了

  • 今天大概是高考的第一天,我参加高考的那年是2007年,我记不清了,好像是吧。我想记录一下关乎自己的事情,好像很多年没有写过随笔了。大概十岁那年,我第一次意识到了死亡,我回想了一
  • 解读鲁迅——有声书

  • 我的一位中学朋友,鲁迅深度爱好者,日前写下数十篇鲁迅解读文章,交付有声公司录制,业已完成,每周喜马拉雅更新(已更新一个月),原商议免费奉出,由于聘请专业播音、配音演播,成本颇高,因而
  • 《木兰诗》互文修辞新解

  • 我之前写过一篇文章,和朋友谈废话文学。提到《木兰诗》的互文问题,原文如此说:在《木兰诗》中一句: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在通常的语文教育中,大都以“互文
  • 《补天》解读——鲁迅《故事新编》

  • 有很多人说鲁迅《故事新编》看不太懂,其实仔细阅读一下,并不难,需要了解背景知识(如年代,历史事件,隐喻等等),再了解一下鲁迅的思想,就差不多知道鲁迅先生在表达什么了,正好最近在写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