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欧班列,奔跑再提速

6月的边城天气渐暖,走进乌鲁木齐国际陆港区多式联运中心,一批新疆地产蕃茄酱正在进行装箱作业,即将登上发往俄罗斯的中欧班列。

“每年经我们中心申报、查验,由中欧班列运载发往国外的蕃茄酱至少有5万吨。”乌鲁木齐国际陆港联运公司副总经理郑巍深感自豪,“新疆地处我国西大门,依靠不断丰富的中欧班列线路,已经成为‘一带一路’重要的货物集散中心。”

↑乌鲁木齐国际陆港区多式联运中心

为了提高货物集散与运输效率,陆港区正在加紧扩能,积极推进智慧陆港建设。“我们打造的智能场站平台实现了中欧班列运行体系跨国家、跨关区、跨场站、跨公司的无缝连通,目前已经进入上线测试阶段。”据新疆国际陆港公司常务副总经理周凯介绍,该智能场站平台连通了中国、欧亚经济联盟和欧盟之间的海关铁路信息系统,与哈萨克斯坦铁路、俄罗斯铁路、德国铁路等达成战略合作协议,可以实时显示境内外各趟班列的列车时刻表、货物编号、舱位资源、空舱情况等信息。

“以前由于不掌握班列载货情况,常常出现空舱运输,浪费了铁路运力,也拉高了运输成本。”乌鲁木齐国际陆港区建设委员会专职副主任刘少华指出,智能场站平台的上线有助于实现班列的集拼集运,“比如一列从成都出发,经乌鲁木齐到达荷兰蒂尔堡的班列有8个空舱,原来就只能空着运往蒂尔堡,现在我们通过智能场站平台掌握了班列载货信息,就可以在乌鲁木齐提前集结货物,补上8个空舱,搭乘这趟顺风车去往蒂尔堡,大大节省了运输成本。”数据显示,集拼集运模式降低了20%的去程运费成本和11%的返程运费成本。

不断降低的运输成本吸引了越来越多的西行货物在此集结,截至目前,陆港区已累计开行中欧班列——新疆西行国际货运班列2500余列,班列线路从最初设计的4条扩展到如今的20条,通达中亚及欧洲18个国家、25个城市,形成了多点多向的运输格局。

不断上升的运货量对海关工作效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乌鲁木齐国际陆港区向西500公里,是新亚欧大陆桥中国段西桥头堡、全国过货量最大的陆路口岸——阿拉山口口岸,在这里通行的中欧班列数量占到全国总量的近7成。

“从2011年3月开出第一列中欧班列至今,从每周1列到每天7列,我们这里通行的班列已经突破9500列。”阿拉山口海关关长王传杰告诉记者,在班列运力不断提升、进出口需求日趋旺盛的双重引力下,近年来,阿拉山口口岸的过货量呈现“井喷式”增长。

为了更好地服务中欧班列,阿拉山口海关对通关环节进行了多轮优化,开辟了中欧班列“绿色通道”,实行“白+黑”轮转作业模式,工作时间优先验放、非工作时间预约验放,夜间随到随放,确保中欧班列24不断档,365天不停歇。

长期从事报关代理工作的张侠飞正在为80辆保时捷办理通关手续,他告诉记者,这80辆保时捷搭乘渝新欧线从波兰发往重庆,算上报关时间,全程不会超过两个星期。“在这里通关,运距短、运费低、用时也少,我今天下午来办理手续,明天就能放行,就算是周末和节假日,海关也有人工作。”张侠飞说。

数据显示,今年5月,阿拉山口口岸进口货物整体通关时间为18.5小时,比全国同期快24.65小时;出口货物整体通关时间为0.77小时,比全国同期快3.91小时。“目前进口班列最快30分钟即可办理审核放行手续,出口班列最快20分钟内就能办结转关核销手续。”王传杰说。

↑阿拉山口海关,报关代理正在办理通关手续

不断优化场站建设、口岸通关、货物集结与运输能力,让中欧班列在丝绸之路经济带上开出了“加速度”,推动新疆从过去的内陆‘口袋底’变成向西开放的前沿阵地,为国内企业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利好。

在阿拉山口综合保税区的阿拉山口振德纺织有限公司里,200余台高速喷气织机隆隆作响,为公司带来1.5亿元年产值。“这批机器全部从德国进口,通过中欧班列直接进入综保区工厂,只用了11天,如果走海运,至少得花45天。”总经理秦松祥告诉记者。

对振德公司而言,在阿拉山口综保区创企建厂的优势不止于此。“我们的原料棉花采购于相邻的中亚国家哈撒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塔吉克斯坦,质优价廉,一吨能比市价便宜2到3千元。原料通过中欧班列运回来,产品也可以通过中欧班列直接发往国外,运输消耗低,还不用找代理公司办理通关。”据秦松祥介绍,振德公司正在谋划将产业链继续往下延伸,最终实现阿拉山口保税区工厂具备从原料到医用辅料成品的全流程加工制造能力。

穿梭的中欧班列,串联起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贸易合作与友好往来。“对我们来说,中欧班列不仅仅是一条铁轨、一列火车,它通向的是国外广大市场,带来的是共同的发展与繁荣。”秦松祥说。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