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离非法集资—投资者只需关注这两个方面

引言

说起投资理财,相信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一套方法论,有的人身经百战,有的人初出茅庐,有的学富五车,有的一知半解。这里没有绝对的对与错,因为中国的金融历史其实很短,各种金融产品也都在不断的发展变化,而市场中的每个投资者都有着不一样的理论基础,不同的投资经历,这使得每个投资者都对投资理财有着自己根深蒂固的认识。而中国的投资者教育工作其实是做得不怎么样的,很多投资者即使理财了几年也依然无法对风险和收益等概念有个清晰的认识,这和中国金融市场的发展阶段息息相关。

相比美国200年的金融史,中国的金融市场还很年轻。中国的股市从两个交易所成立至今,只有27年的历史;第一只公募基金成立至今,也只有21年;这都从侧面反映了中国金融市场的稚嫩。在居民财富不断增长,投资需求不断涌现的背景下,各类金融产品层出不穷,无论是传统的银行、券商、信托,还是新兴的P2P等,都存在着各种投资理财的陷阱和风险。特别是新兴的投资理财领域,出现了很多非法集资的案例,包括E租宝、P2P的自融、私募股权基金的跑路等等,而一旦参与非法集资,受损的资金是很难追讨回来的。

非法集资宣传海报

这里面我觉得有监管的原因,也有投资者投资观念的原因,因为中国人历来喜欢保本理财,也就是固定收益。特别是市场发展初期法律不健全的情况下,加上对投资产品的不了解,投资者往往无法分辨产品的安全性,只能寄望于通过金融机构的实力或者保本的书面承诺进行确认,从而确保自己的本金安全。特别是银行理财产品,因为面对的都是低风险的投资者,因此也慢慢衍生出刚性兑付的行规。其实现行的法律法规下,保本保收益产品将慢慢退出历史舞台,以后将不复存在。但是即使到了今天,依然有很多不法的企业或者犯罪分子瞄准了国人对于固定收益的渴求,通过高息揽存来非法吸收公众存款。

那在2018年资管新规颁布要求打破刚性兑付,取消保本产品后,金融市场到底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普通投资者应该怎么样远离非法集资,保护自己的本金安全呢?下面我将介绍两个最方法,帮助大家了解投资理财最根本的运作原理,帮助大家了解金融产品的内在机制。

金融机构的主体是否合法

无论是购买什么样的理财产品,进行怎么样的投资活动,我们都会涉及到金融机构主体合格性的问题,也就说在购买理财产品之前,我们应该首先关注的。如果主体的不合格,那再好的产品也没办法得到保障。在现行的金融监管体系下,传统的金融机构都是受到严格的监管的,也就是说必须取得主管部门的批准后,才能从事相关的业务,对外发行金融产品。

一委一行两会的金融监管体系

现行的监管体系是一个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下辖中国人民银行,然后下辖银保监会和证监会,其监管的分工如下:比如银保监会监管的金融机构包括银行及其理财子公司、保险公司、信托公司、融资租赁公司等;证监会监管包括证券公司及其子公司、期货公司及其子公司、公募基金公司及其子公司等。

也就是说市场上主流的能够公开向群众募集资金的金融机构,都是受到两会的严格监管的,也就是说会拿到批准的文件及资质,不存在例外。因为对外吸收公众存款式是涉及到广大群众的利益的,必须通过国家部委审批才行。比如银行可以发行的理财产品,公募基金可以发行公募产品,信托公司可以发行信托产品等等。所以以后当你去购买任何理财产品,如果发现这个机构不是在两会的监管之下的,也就是无法在政府官网上查询到相关的资质,那你就要怀疑其主体的合法性了。

当然目前的还存在着自律管理的金融机构,比如私募基金,其主要的管理机构是中国基金业协会,这是一个行业的自律组织。由于实行的备案制,私募基金的管理相对更为宽松,因此全国的私募基金管理人也超过了2.4万家。同时私募股权基金在这两年来也出现了多次跑路的现象,这和私募股权基金的资金流向是很有关系的。关于这个问题我已经在上一篇文章中进行了介绍,这里就不展开了。

但是总的来看,金融机构的主体合法性是我们判断金融产品安全性的第一要素。无论一个企业宣传得多好,办公场地多气派,我们第一时间应该关注的是这个公司是否拿到了国家部委的正式牌照。没有牌照,根本都不需要往下看。有了合法的牌照,我们再去看理财产品本身的投资范围所带来的风险和收益特征。

理财产品的风险和收益是否对称

要关注这个问题,我们应该知道理财产品的风险和收益是对称的。这句话我们可以从两方面理解。第一,理财产品的所投资的底层资产是有其风险和收益特征的,一般来说,低风险的资产对应着较低的收益;第二,高风险可能对应着高收益,但风控管理不善,高风险往往的结果是低收益。

风险和收益往往是对称的

1、理财产品的底层资产是有其风险和收益特征

任何一个金融产品都有着对应的底层资产(可以在合同中找到投资范围),以便实现其预期的投资目标。比如公募货币基金,就是投资于期限在一年以内的货币或债券市场,追求低风险的,但高于活期的收益。而一般这些资产都有着一个平均的市场收益率,比如现在货币基金的30天的年化收益率最高也就是3.35%左右,假如现在有一款类似货币基金的产品收益率在5%,那你就得怀疑了。

货币基金投资范围

在策略类似的情况下,如果产品都是投资低风险的底层资产,那产品之间的收益率差别肯定是有限的,那为什么别人可以实现这么高的收益率呢?这一点是非法集资中经常需要掩饰的。通过对公司“实力”的宣传和背书,降低对于产品具体投向的介绍,来达到糊弄投资者的目的。因为他们都没有具体的产品投向,因此也没办法向投资者介绍,只能通过宣传自身的高大上去让投资者信以为真。

再比如银行的理财产品,根据2018年中国银行业理财市场报告的数据显示,超过53.35%的资产都是投资于债券类资产,17.23%的资产都投资于非标产品,也就是说超过70%的投向都是低风险的资产,这就决定了银行理财产品的收益率是不会太高的,因为底层资产的收益特征限制了其收益率。

2018年银行理财产品平均收益率走势图

在2018年银行理财产品平均收益率最高不超过4.91%的情况下,如果销售人员向你推荐一款保本的固定收益在6%的产品,那你就的格外小心了,因为其超出了市场的平均水平,在同样的底层资产中几乎是不太可能有这个收益率的,你就要重点关注这个产品到底是通过什么资产去实现其预期收益的了。

也就是说,当别人向你推荐金融产品的时候,你首先应该关注的是这个产品主要是投资于哪一类的底层资产,是货币、债券、股票还是其他?这些资产都有其风险特征的,不会偏离太多。假如别人向你推荐期货等高风险的产品,任他们说的有哪个老师带,有什么神奇指标,都不要相信可以实现高收益,如果能够实现,他们早就自己偷偷的去实现了。

所以非法集资也好,推荐不合适的金融产品也好,都离不开对于底层资产的分析,这是万变不离其宗的。只要投资者抓住这一点,就能够揭穿绝大多数金融产品面纱。

2、高风险很有可能面临低收益

一般来说,高风险的产品可能对应着高收益,但不代表一定就有高收益,这是很多推荐外汇、期货的业务员经常用的一句话。不冒点风险,怎么有高收益呢?但实际上,高风险是需要有高超的风险控制能力才能实现高收益的,而不是我们承受了高风险就一定有高收益。

最简单的就是期货。期货是典型的高风险的投资品种,无数的例子表明,期货可以实现一夜暴富,但是更多的是一夜亏光,风险控制不当的情况下,不但没有实现高收益,还很有可能实现负收益。现实中,这些高风险的投资品种,其实对于风控能力的要求是很高的,这也是为什么我说,高风险很有可能面临的是低收益。

放眼中国A股,多少民间股神和私募大牛,能够管理好风险为投资者创造长期稳定收益的简直是凤毛麟角,但是投资者依然相信着这些神话,愿意将资金交给这些可能为自己创造高额收益的投资人,但是却忽视了最基本的原理。

这一点在非法集资的利息中就特别明显。这些非法机构通常都是按月计息,且月利息一般都超过2%,有的甚至5%,这相当于年化收益率24%和60%,还是固定收益?什么样产品能够实现这么高的收益率?我暂时还没在正规的金融机构中发现过这么高的固定收益产品,也没有发现能够实现这么高收益的底层资产。股票、期货可能实现这个收益,但是那个不是固定收益,是可能存在亏损的。

高收益意味着高风险

因此投资者在面对高收益的时候,首先应该想到的是高风险,因为高收益的实现,往往是通过承担高风险去实现的。而高风险是需要卓越的风险管控能力的,一不留神,高风险很有可能带来的却是低收益。

对此银保监会主席郭树清就在去年的陆家嘴论坛上针对非法集资给大家做了一个提醒“理财收益率超过6%就要打问号,超过8%就很危险,超过10%以上就要准备损失全部本金!”所以投资者必须要对高风险和高收益之间的关系保持清醒地认识,避免掉入投资陷阱。

结论

综上所述,其实只要我们把握住了主体和风险收益的对称性原理,其实我们是能够对目前市场上绝大部分理财产品做出客观评价的。主体合法,才能发行理财产品,否则就是非法金融活动;风险和收益对称,高收益是要通过承担高风险去获得的,也就是高收益的背后往往意味着高风险,只有管理好高风险,才可能实现高收益。而一旦风控不当,高风险就会侵蚀投资者的本金,这个时候往往带来的就是高风险——低收益了。希望各位投资者能够抓住这两点最为本质的判断标准,擦亮投资的眼睛,选择合法且合适自身的投资产品。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