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庭院经济为乡村振兴增色彩

 小小山村,如何在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也能留住诗意乡愁?漫步东杜尔基镇明星村的村畔田间,或许你能找到答案。

走进东杜尔基镇明星村,一块块园田披上“新装”,农户们正精心培育秧苗,为今年水稻丰产做足准备。在农户邓玉宝家,他正在自家庭院里忙着给水稻田注水。想想过几天就可以插秧了,邓玉宝满脸欢喜。

“咱们村里每户人家的院子都很宽敞,以前也不讲究个啥,东西物件就那么随便放。自从家里种上了水稻,虽然地方小了,但想法就有些变了,就想着把东西摆弄整齐、收拾干净,现在站在院子里看,真是整洁又好看,将来还有了一笔不小的收入,这样的生活过得心里有劲啊。”说起最近家里发生的变化,邓玉宝夫妻俩布满皱纹的脸上漾起了满足的笑容。

东杜尔基镇明星村水稻种植历史悠久,技术、生产条件等都比较优越。今年东杜尔基镇通过中央及自治区衔接资金,依托明星水库资源,建立起“引湖进村,引水进园”建设明星庭院水系,以地表引入水灌溉稻米,提高生产质量,实现景观服务产业、产业丰富景观的田园融合之美。

“2022年东杜尔基镇投入中央及自治区衔接资金2538万元,其中150万元用于明星村有机水稻发展。截至目前,明星村庭院水稻种植126户271亩,较之大田相比每亩可增收1800元,预计总收益增长48.8万元。”东杜尔基镇乡村振兴办公室主任王欢介绍说。

“此次栽植的药材共有黄芩、防风、桔梗、苍术四种,和达维、玉坠、辽榛3号、B-21号四样品种榛子一起套种在157亩的村集体经济土地上。这样套种高效利用了土地,产生的效益也更加可观。”六户镇和胜村党支部书记王志坤介绍道。随着六户镇和胜村完成榛药间作的最后一环——药材栽植,至此,和胜村集体经济“榛子+药材”的立体化种植模式正式定型。

据了解,榛树从第二年开始1亩大概产100斤榛子,第三年1亩大概产600斤榛子,第四年1亩可产600-1000斤榛子。这样算起来,前三年每亩收益约7500元(榛子5500元、药材2000元),第四年每亩收益可保持在1.2万元以上(榛子1万元、药材2000元),四年后榛子进入盛果期每亩可持续稳定收入1万元。

如今,整整齐齐的榛树已发芽抽绿,希望的庭院孕育着产业致富、群众增收的勃勃生机。

农民增收离不开国家的好政策,也离不开党和政府的引领和支持。今年,突泉县通过优中选优,挑选庭院经济初具规模、有特色、高效、品种相对集中的村加以推进,在项目资金使用方面,主要以“先建后补”的模式进行资金到户奖补,即农户庭院实施具体项目建设内容后,根据实际完成情况对农户进行资金奖补,奖补以村为实施单位。同时,根据各项目实际需求,要求各乡镇应充分配合做好事前、事中、事后配套服务工作。由领导小组办公室牵头建立项目定期调度督导机制,对项目落实、资金使用持续跟踪问效,确保项目运作公开公正。

近年来,突泉县大力发展庭院经济,让农民们尝到了甜头、得到了实惠。“一村一品”更是百花齐放,远近闻名,东泉村的香瓜、新生村的葡萄、五三村的大蒜,一到收获季节,客户主动上门收购,农民在自家门口就可以把产品变成现金,如今,“小庭院”已经变成了“大产业”。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