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榛果”长成富民“大产业”|“通河大榛子”生态农产品区域公共品牌路越走越宽

冰城六月,万木葱茏。通河县漫山遍野的榛林已经挂上榛果,富林镇三宝村一处建筑工地上机声隆隆。这里正在建设一座600平方米的大榛子加工厂,装备全自动生产线,可将榛果加工成开袋即食的休闲食品,今秋就可投入使用。在“农头工尾”的助力下,“小榛果”逐渐长成富民“大产业”。

2009年,通河康源大果榛子专业合作社栽下全县第一片榛树林,乡亲们率先踏上特色种植产业路,鼓起了腰包。每年金秋时节开始,通河的大榛子炒炉要一直响到来年正月,数十吨的“通河大榛子”以炒货的形态卖往全国。

满山的榛林被乡亲们称作“绿色银行”,可持续提现50年。随着树龄增加,榛子产量逐年增加,小炒炉的产能逐渐跟不上了。

今年年初,当地政府投入了120万元,在富林镇三宝村村委会旁规划了这座加工厂。厂子采取政府投资、合作社经营的模式运营,厂房建好后由通河康源大果榛子专业合作社投资配备一条价值80万元的生产线,年加工榛果能力可达10万公斤,这不但能消纳目前“通河大榛子”的全部产量,还能辐射带动周边县(市)的种植户。

工程进展很快,乡亲们喜上眉梢,每天来“探营”的村民络绎不绝。“现在底梁打完了,马上就起墙,秋天肯定能用上,今年的榛子一定能卖上更好的价钱。”合作社负责人郑民满面喜色地说,从今以后“通河大榛子”将形成统一包装、统一品质的休闲零食,食味值将得到进一步固化,产品附加值也将大幅提升,农民的收益也会越来越高。

“通河大榛子”的品种主要有达唯、玉坠、辽3、辽7四种。经过多年的产业实践,形成了苗木、果实、技术输出、产品等一系列效益增长点,为富民增收提供了有力保障。随着“通河大榛子”产业发展壮大,通河县入围第十批国家农业标准化示范区,通过引进8千吨的国内最大精深加工企业——黑龙江臻品生物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将产业链进一步延伸,让农户的心里更加有底。目前,通河县已有大榛子种植基地20个,专业种植合作社28家,种植户多达6800户。大片的榛林覆盖住坡度15°以上的浅山区地带,起到了涵养水源的作用,起到了“小雨不见水,大雨清水流”效果。

通河县在“把生态做成产业,把产业做成生态”的发展理念指导下,着力打造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县域经济品牌“通河大榛子”,树立以“生态、安全、绿色”为内涵的农产品区域公共品牌,将这条产业富民路越走越宽。

来源:哈尔滨新闻网

王磊 杨依明 记者:罗彦坤

编辑:刘奕萱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