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粉丝

我们一直在努力
当前位置:首页 > 财经 >

【华泰固收|利率】资金面波动的逻辑与推演——债券策略周报

日期: 来源:华泰证券固收研究收集编辑:张继强、吴宇航等

如果您希望第一时间收到推送,别忘了加“星标”!


核心观点

报告核心观点

节后资金面偏紧并导致短端利率上行。资金偏紧的直接原因是实体信贷需求回暖,导致超储率下降,资金分层加剧。而主导资金面走势的根本在于经济在向潜在产出回归。当前的资金利率已经基本完成重定价,短期进一步收紧概率不高。随着资金缺口的逐步拉大,关注后续降准可能,但补缺口式降准的影响不大。债市仍未摆脱震荡走势,高频数据和后续政策是主要关注点,方向偏不利,但空间有限。继续持有“两年以内高等级信用债、二级资本债+存单+短端优质城投+转债”,品种选择还是重点,杠杆维持偏中性水平,久期策略缺少空间,信用下沉仍需规避,转债从仓位调节转为个券挖掘。

近期资金面偏紧的原因是什么?
先从供给端看,2月对超储率影响较大的因素可能有三个:流通中现金、财政存款和公开市场操作,几大因素虽有不利变化,但看似都不是核心原因,我们认为更直接的原因在于需求端:第一,实体信贷需求出现了一定改善迹象。今年1月在“开门红”诉求和政策动员之下,银行信贷投放非常积极,企业融资呈现出“供需两旺”特征。信贷需求改善会带来超储消耗,同时也会引发银行对非银收紧授信,造成资金面分层效应。第二,存单发行量增大,加大资金摩擦,也说明银行对中长期流动性需求在上升。

宏观环境决定了资金利率中性回归
我们在去年底的年度展望中提示,今年的资金利率大概率向政策利率逐步收敛,理由主要有三点:第一,经济开始向潜在增速回归,央行不再需要维持较低的实际利率。第二,“市场利率围绕政策利率波动”的原则长期看还需坚持,这也是捋顺利率传导的关键一环。第三,去年央行通过利润上缴等方式被动投放了大量零成本资金,而实体融资需求持续偏弱,使得流动性出现“衰退式宽松”。今年实体融资需求整体回升,供需再平衡导致资金利率将有所抬升。此外,今年宏观杠杆率、通胀等对货币政策更不“友好”,央行也需要考虑资金宽松的负面影响。

后续资金面将如何演绎?
短期看,上周公开市场操作放量,已经传递出央行非常明显的呵护态度。年初正是稳增长开门红阶段,利率与流动性不应成为信贷投放的约束,因此资金面不具备收紧基础。中长期看,今年货币政策的总基调还是“精准有力”,资金面预计维持合理充裕。我们认为,当前位置的资金利率已经基本完成重定价,进一步收紧的空间有限。但短期逆回购放量表明流动性投放的主动权重新回到央行手中,2%的逆回购利率已经是7天回购利率的边际成本。未来大概率会维持“市场利率围绕政策利率波动”的局面,对应DR007的中枢在2%附近。

近期是否有降准可能?
首先,逆回购作为一项短期工具,主要起到的是削峰填谷作用,即针对流动性的短期扰动因素(财政、取现、支付结算等)进行对冲。而银行信贷投放的周期一般较长,至少在一年以上,对应需要更长期限的资金(MLF、降准等)补充负债。因此如果中长期流动性缺口持续存在,逆回购可能很难稳定银行长期预期。我们认为如果后续资金面“紧平衡”状态持续,降准必要性提升,时间点在两会前后更合适,存在延续0.25个百分点的可能性。其目的主要是为银行补充中长期流动性,保证一季度信贷投放。但对资金面而言,补缺口式降准实际影响不大。

风险提示:新毒株导致国内疫情反复、外需回落幅度超预期



正文

01 本周策略观点:资金面波动的逻辑与推演

上周资金面整体收紧,信贷数据超出预期,但利率波动不大,整体震荡走平。周一央行惯例回笼逆回购,但资金面明显收紧,收益率小幅上行。周二基本面依旧波澜不惊,资金面继续趋紧,但国债期货表现偏强,利率呈现震荡走势。周三周四央行持续大额投放逆回购,紧张情绪有所缓解,同时彭博发布文章表示二季度有降准降息可能,长端不为所动,中短端略有下行。周五通胀和金融数据先后公布,1月信贷实现开门红,但市场之前已有一定预期,反应平平。截至周五收盘,十年国债和十年国开活跃券收益率分别收于2.89%和3.06%,分别较上周持平和上行1BP,符合我们的预判。


2月初,资金面并没有因为季节性因素的结束而缓解,上周反而进一步收紧,其中DR007一度上行至2.25%,而R007一度升破2.6%。在非月末/税期的时点,资金面逐步收敛本在预计之中,但上周偏紧显得尤为“反常”,再加上1月PMI和信贷数据先后超预期,投资者对货币政策态度出现一定担忧,如何看待这一问题?


首先需要回答的是,上周资金面偏紧的原因是什么?


先从供给端看,2月对超储率影响较大的因素可能有三个:流通中现金、财政存款和公开市场操作:

(1)流通中现金(M0):传统上节前居民取现,节后现金回流,对应资金先紧后松,而上周资金偏紧,是否源于回流节奏慢?我们认为关系不大。一方面,春节假期已经过去两周,且今年返岗率也并没有显著低于往年。另一方面,1月M0环比增长仅为9894亿,远低于去年的1.5万亿,这背后当然有春节错位的影响,但也说明节后现金回流的速度是比较快的。

(2)财政存款:2月财政存款历来波动比较大,有时为净支出,有时为净回笼。但政府债发行是可观测的变量,截至2月10日,2月国债和地方债累计净发行规模分别为1500亿和1175亿,合计为2675亿元,虽然绝对规模不算大,但已经是供给淡季中的较高水平,可能带来了一定的缴款压力。

(3)公开市场操作:节后第一周央行在公开市场回笼了近万亿的逆回购,银行间水位有所下降,不过节后回笼是惯例操作,并非根本原因。



整体上,供给端几大因素虽有不利变化,但看似都不是核心原因,我们认为更直接的原因在于需求端:


第一,实体信贷需求出现了一定改善迹象。今年1月在“开门红”诉求和政策动员之下,银行信贷投放非常积极。1月新增人民币贷款4.9万亿,同比多增9227亿。单月新增量不仅超出Wind一致预期,还创下了历史新高。如果考虑到今年春节错位影响,贷款的实际表现更强。而结构上看,企业中长期是信贷增长的主力,企业短贷也大幅增长,居民信贷则同比少增。为了平抑信贷节奏,央行甚至在1月底要求部分银行压降规模。整体上,随着疫情扰动褪去,企业融资呈现出“供需两旺”特征。

信贷需求改善会带来超储消耗,同时也会引发银行对非银收紧授信,造成资金面分层效应。事实上从去年底开始,银行间流动性就逐渐呈现出“银行松,非银紧”、“押利率松,押信用紧”的特征,只是节前央行投放力度大,感受并不明显。上周非银体感更紧,R007和DR007利差走扩。理论上,非银与银行的资金分层主要受三大因素影响:一是MPA和流动性考核,二是风险事件,三是信贷需求。从1月的数据来看,实体融资需求偏强,且主要以信贷为主,这将导致银行压缩对非银的授信,甚至收缩非银拆借来腾额度。经验上看,“R007-DR007”与更能反映信贷需求的票据利率也有一定正相关性。


第二,存单发行量增大,加大资金摩擦,也说明银行对中长期流动性需求在上升。节后两周存单到期规模不大,但总发行量却明显增加,单周净发行规模分别达到5231亿和2275亿,为去年10月以来的最高水平。存单发行增多会带来流动性摩擦,同时货基等融出主体在申购存单的过程中也会减少资金融出,造成资金面收紧。但存单供给是“表”,融资需求是“里”,存单放量的背后还是实体信贷需求旺盛,银行对中长期资金需求上升。



其次,除了短期供需因素之外,今年宏观环境的变化也决定了资金利率有向中性回归的趋势。我们在去年八月就提出资金面“收敛不收紧”的判断,去年底的年度展望中我们也提示,今年的资金利率大概率向政策利率继续逐步收敛,理由主要有三点:

第一,经济开始向潜在增速回归,维持较低实际利率的必要性下降。关于潜在增速与利率的关系,央行在去年9月的论文当中有过论述:“真实利率r应与实际经济增长率g大体相等,若真实利率持续高于潜在增速,会导致社会融资成本高企,企业经营困难,不利于经济发展。真实利率低于潜在经济增速,有利于债务可持续,可以给政府一些额外的政策空间。但如果真实利率持续明显低于潜在经济增速,会扭曲金融资源配置,带来过度投资、产能过剩、通货膨胀、资产价格泡沫、资金空转等问题,难以长期持续。”2022年我国实际GDP增速为3%,明显低于潜在产出水平,对应市场利率也要维持在偏低水平。而今年处于疫后小复苏周期,经济向潜在增速回归,因此实际利率也应逐步回归中性。


第二,“市场利率围绕政策利率波动”的原则长期看还需坚持,这也是捋顺利率传导的关键一环。近两年央行不断强调MLF、逆回购作为中期和短期政策利率的作用,并积极引导“重价不重量”、“市场利率围绕政策利率波动”等原则。但去年宏观经济面临较大的下行压力,货币政策也要支持财政发力,客观上导致市场利率持续低于政策利率,2022Q1-Q4的DR007均值分别为2.1%、1.7%、1.5%和1.7%。长期看,如果要发挥价格工具的引导作用,就有必要把市场利率调回政策利率附近,在此过程中资金利率中枢抬升难以避免。

第三,去年央行通过利润上缴等方式被动投放了大量零成本资金,而实体融资需求持续偏弱,使得流动性出现“衰退式宽松”。今年实体融资需求整体有望回升,供需再平衡导致资金利率内生将有所抬升。此外,今年宏观杠杆率、通胀等面临挑战,货币政策也需要未雨绸缪。

总之,近期资金面收紧的直接原因是实体信贷需求回暖,根本原因在于经济在向潜在产出回归,那么往后看,资金面将如何演绎?

第一,短期看,上周公开市场操作放量,已经传递出央行非常明显的呵护态度。上周资金面收紧之后央行反应迅速,全周逆回购净投放高达6020亿,说明央行充分满足了金融机构的报量需求。短期看,年初正是稳增长开门红阶段,利率与流动性不应成为信贷投放的约束,因此资金面不具备收紧基础。从实际表现看,周五资金紧张情绪已经明显缓解。

第二,今年是开局之年,经济处于恢复期,通胀仍是远忧,内外部不确定性仍较多,短期高频数据仍有噪音,货币政策仍需要保驾护航个,资金面继续收敛但不宜快速收紧。

第三,中期看,今年货币政策的总基调还是“精准有力”,总量平衡、结构积极,市场利率重新围绕政策利率上下波动。

我们认为,当前位置的资金利率已经基本完成重定价,进一步收紧的空间有限。但短期逆回购放量表明流动性投放的主动权重新回到央行手中,2%的逆回购利率已经是7天回购利率的边际成本。未来大概率会维持“市场利率围绕政策利率波动”的局面,对应DR007的中枢在2%附近。

超预期的点可能在哪里?
一是,央行和财政如何配合值得关注。今年财政收入压力较大,但“开源”的约束较多,因此需要货币配合发力。二十大报告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均提出“加强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协调配合”。如果是采用传统方式(财政发债+央行流动性支持),那么资金面影响相对有限,但如果用新型方式(类似去年的大规模利润上缴),则相当于央行额外降准,可能带来流动性投放效果。
二是,资金分层和波动预计有所加大,可能导致局部时点的资金收紧。如前所述,信贷需求回暖会导致银行收紧对非银机构的资金融出,预计R007和DR007利差走扩可能成为常态。此外,流动性重新回到“结构性短缺”框架会增加央行操作难度,尤其是对于财政存款、理财赎回等短期波动,如果不能及时对冲,将加大资金面波动风险。
三是,基本面还是决定货币政策取向的关键,经济超预期下行/上行都将导致资金利率出现新变化。

最后一个关键问题是,在“融资需求回暖+流动性主动权重回央行”的情况下,央行是否会考虑降准?

首先,逆回购作为一项短期工具,主要起到的是削峰填谷作用,即针对流动性的短期扰动因素(财政、取现、支付结算等)进行对冲。而银行信贷投放的周期一般较长,至少在一年以上,对应需要更长期限的资金(MLF、降准等)补充负债。因此如果中长期流动性缺口持续存在,逆回购可能很难稳定银行长期预期。

去年以来逆回购操作规模的变化也能说明当前流动性稳定性在降低。去年4-8月,央行单日逆回购规模基本稳定在100亿元以下,而8月份之后逐渐提高,今年1-2月更是明显提升。逆回购规模的变化与资金面和银行预期的走势是一致的,即宽松阶段银行流动性预期稳定,实际融资成本低于政策利率,因此逆回购规模少,收敛阶段流动性稳定性逐渐降低,逆回购规模增大。从IRS和存单利率等前瞻性指标看,目前银行体系中长期流动性缺口可能已经出现。



我们认为适时降准仍有必要,时间点在两会前后可能更为合适,幅度预计在0.25个百分点。其目的主要是为银行补充中长期流动性,支持一季度信贷投放。但对资金面而言,补缺口式降准实际影响不大。

2月货币政策还有两大观察窗口,一是即将发布的2022年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二是15日MLF到期如何续作。本次执行报告正逢1月信贷社融公布之后,同时也是年内首个表态窗口,关于流动性、宏观杠杆率、经济前景展望等表述较为关键。此外2月MLF到期量为3000亿,考虑到近期存单利率上行幅度不小,资金面偏紧,银行可能有超额报量需求,MLF超额续作概率较高。短期经济修复斜率不低,降息博弈空间有限。

本周操作建议:
第一,近期高频数据传递的信号略显纠结:复工进度环比加快但结构分化;新房销售低迷但二手成交热度走高;1月信贷超预期开门红但社融增长偏弱,居民延续去杠杆。整体上基本面仍处于“真空期”,债市仍未摆脱震荡走势,方向偏不利,但空间有限。

第二,趋势不利的背景下,长端利率更多等的更多是错杀和防守反击机会,好在前期市场对长端一致性看空,仓位偏低,节后长端利率小幅下行。但十年国债在2.9%附近,上下空间基本对称,赔率不算高。后续信贷增速、PMI、地产销售等好消息有限,难以找到顺畅做多逻辑,短期仍以观望或快进快出为主。

第三,节后资金面带动短端有所调整,曲线出现了平坦化走势。好在短期资金利率重定价基本完成,不担心进一步调整风险。存单等配置价值开始显现。

第四,我们的建议仍是保持信用票息为主,“两年以内高等级信用债、二级资本债+存单+短端优质城投+转债”,品种选择还是重点,杠杆维持偏中性水平,久期策略缺少空间,信用下沉仍需规避,转债从仓位调节转为个券挖掘。

本周核心关注:美国1月CPI数据,中国70大中城市房价,2月MLF到期续作,货币政策执行报告。首先,周二将公布美国1月CPI数据,关注同比回落幅度。其次,周三将有3000亿MLF到期,关注央行续作方式。最后,本周大概率将发布2022年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关注经济走势、宏观杠杆、流动性等表述。


02 实体经济观察



03 通胀


04 流动性跟踪


05 债券及衍生品



风险提示:

1)新毒株导致国内疫情反复:如果出现新型毒株,国内疫情反复可能影响复苏进度。


2)外需回落幅度超预期:如果外需回落超预期,出口受损,债市收益率可能超预期下行。



相关研报

研报:《资金面波动的逻辑与推演》2023年2月12日

张继强     S0570518110002    研究员

吴宇航     S0570521090004     研究员  

仇文竹     S0570521050002     研究员


关注我们

华泰证券研究所国内站(研究Portal)

https://inst.htsc.com/research

访问权限:国内机构客户


华泰证券研究所海外站

https://intl.inst.htsc.com/mainland

访问权限:美国及香港金控机构客户添加权限请联系您的华泰对口客户经理

免责声明

▲向上滑动阅览

本公众号不是华泰证券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泰证券”)研究报告的发布平台,本公众号仅供华泰证券中国内地研究服务客户参考使用。其他任何读者在订阅本公众号前,请自行评估接收相关推送内容的适当性,且若使用本公众号所载内容,务必寻求专业投资顾问的指导及解读。华泰证券不因任何订阅本公众号的行为而将订阅者视为华泰证券的客户。

本公众号转发、摘编华泰证券向其客户已发布研究报告的部分内容及观点,完整的投资意见分析应以报告发布当日的完整研究报告内容为准。订阅者仅使用本公众号内容,可能会因缺乏对完整报告的了解或缺乏相关的解读而产生理解上的歧义。如需了解完整内容,请具体参见华泰证券所发布的完整报告。

本公众号内容基于华泰证券认为可靠的信息编制,但华泰证券对该等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及时效性不作任何保证,也不对证券价格的涨跌或市场走势作确定性判断。本公众号所载的意见、评估及预测仅反映发布当日的观点和判断。在不同时期,华泰证券可能会发出与本公众号所载意见、评估及预测不一致的研究报告。

在任何情况下,本公众号中的信息或所表述的意见均不构成对任何人的投资建议。订阅者不应单独依靠本订阅号中的内容而取代自身独立的判断,应自主做出投资决策并自行承担投资风险。订阅者若使用本资料,有可能会因缺乏解读服务而对内容产生理解上的歧义,进而造成投资损失。对依据或者使用本公众号内容所造成的一切后果,华泰证券及作者均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本公众号版权仅为华泰证券所有,未经华泰证券书面许可,任何机构或个人不得以翻版、复制、发表、引用或再次分发他人等任何形式侵犯本公众号发布的所有内容的版权。如因侵权行为给华泰证券造成任何直接或间接的损失,华泰证券保留追究一切法律责任的权利。华泰证券具有中国证监会核准的“证券投资咨询”业务资格,经营许可证编号为:91320000704041011J。

相关阅读

  • 李子园调研核心要点 0217

  • 1、四季度毛利率有所修复,大概35%左右。23年整体规划比较务实,确保20%收入增长,基本是前低后高节奏,下半年占比会更高一些,一季度占比20%左右。2、春节只有半个月发货,包括客户担
  • 龙头带崩大盘

  • 亏麻了。接着来看看今天新出现的利空消息。第一是宁德时代跟福特的合作协议,现在不仅是美国有议员反对,国内也有媒体报道说协议也会被查,确保宁德的电池核心技术不会泄露给福特
  • 短期高点

  • 贪婪指数》95。沪指两个跳空缺口。牛市搜索显著增加。本周央行要回收2万亿流动性。短期高点无疑,建议调仓到低位板块,或降低仓位。​
  • 黄金究竟是如何定价的?(天风宏观宋雪涛)

  • 黄金的价值由货币职能带来的金融属性和避险属性组成。我们采用实际利率表征黄金的金融属性,用VIX指数表征市场的避险情绪。两因子模型对黄金价格的解释力很强,但在2022年失效
  • 风险定价 | 宽松交易继续纠偏(天风宏观林彦)

  • 2月第4周各大类资产性价比和交易机会评估:权益—‍—交易拥挤度平均70%分位,广谱情绪修复逐渐充分‍债券——2月信贷需求仍旺盛,对流动性供给造成明显挤出商品——金融属性走弱
  • 【笔记20230220— “开门红”太猛,我A债承压】

  • 实战经验教训说明,凡是在牛市中卖出做空的,多数都是失败踏空的结局,这是逆大势操作的后果。理论上来说,大趋势中市场也会有中期调整,我们可以在中期调整前卖出,调整后买入,这样就可

热门文章

  • “复活”半年后 京东拍拍二手杀入公益事业

  • 京东拍拍二手“复活”半年后,杀入公益事业,试图让企业捐的赠品、家庭闲置品变成实实在在的“爱心”。 把“闲置品”变爱心 6月12日,“益心一益·守护梦想每一步”2018年四

最新文章

  • 【华泰固收】从修复的结构和节奏中寻找机会

  • 如果您希望第一时间收到推送,别忘了加“星标”!核心观点基本面出现分歧当前经济处于复苏早期,但部分高频指标修复滞后,市场对经济修复的弹性和持续性开始出现分歧。我们认为,当前
  • 【华泰资产配置】美国债务上限影响几何

  • 如果您希望第一时间收到推送,别忘了加“星标”!核心观点核心观点在美国偿债压力升高、政治博弈加剧、经济面临下行压力的背景下,本轮债务上限问题引发市场高度关注。通过非常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