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南州“3+”引领特色田园乡村·乡村振兴集成示范试点产业发展

“产业兴旺”是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根本动力,黔南州坚持“党建+产业”“科研+产业”“民俗+产业”融合,有力推动特色田园乡村·乡村振兴集成示范试点产业发展。

“党建+”夯实产业发展组织保障

坚持党建引领,通过“党建+产业”融合,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不断提高党员带头致富能力,积极调动群众主体参与积极性,切实夯实示范试点产业发展组织保障基础。贵定县星溪村紧扣强化基层党建、组织发动群众、发展特色产业、重塑乡村吸引力“大集成”,通过村党支部引领,村级股份经济合作社主推,探索成立组集体股份经济合作社,以强化主导产业为抓手,对现有产业集中规范管护提质,发展高标准农田区辣椒订单农业400亩,发动群众种植太空花椒100余亩,申请专项资金项目种植优质大米450亩,投入广州帮扶资金40万元,帮助晓寨组集体股份经济合作组织与景观多肉种植公司发展多肉种植8万余盆,壮大组集体经济的同时帮助群众发展庭院经济,增收致富。

“科研+”充实产业发展技术支撑

坚持问题导向,主动排查试点村产业发展短板,通过“科研+产业”融合,加大与高校等科研单位合作力度,借助其“智力资源”带动本土产业发展技术跟进,培育本土“土秀才”“农专家”。长顺县核子村紧盯折耳根无土栽培有机质配方、设施农业设备等产业关键要素,与贵州大学农学院交流合作,成功申报2022年省级农业资源及生态保护(生态循环农业示范)项目。同时,核子村依托科研院所技术支持,搭建数字农业大数据管理平台,完成茭白种苗繁育基地数字农业系统建设,为高质量推进茭白产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民俗+”做实产业发展特色品牌

坚持本土特色,通过“民俗+产业”融合,立足民俗文化资源禀赋,采取宜种则种、宜养则养、宜旅则旅的方式,按照“一村一特”发展蔬菜、精品水果、乡村旅游等特色高效产业,促进群众致富增收。三都县高硐村立足区位优势,选择“农、文、旅”融合的产业发展模式,依托麒麟山庄已建设的商业街及农特产品交易中心,挖掘蜡染制品、苗银饰品等民族工艺品,打造特色产品展示交易区,依托水族马尾绣、苗族蜡染、芦笙制作等工艺制作,结合端节、吃新节、赛马、斗牛等节庆活动打造特色民俗体验区,促进民族特色与产业发展有效融合。平塘县场河村立足村情实际,以民族特色产业升级为切入点,把毛南族传统织布、刺绣、香囊、酿酒等手工艺作为主导产业,依托产业园区企业带动,创建“企业+村集体+农户”的产业发展新模式,探索形成“户有作坊、村有产业、乡有品牌”的特色产业发展新格局,让独具特色的毛南族产品走向市场,实现民族产品附加值提升和产业化发展。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