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头转身:合规下的银行变形记|金融专题系列二

有人说,银行业的黄金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监管不断收紧,利率市场化导致息差收窄,金融脱媒分流储蓄,加上宏观经济增速放缓的大背景,银行生存环境恶化,业绩增长也明显放缓:银行业净利润增长率从2008年的33%已经下降到2017年的4%。无怪乎银行业已经被一些人称为“夕阳产业”,转型变革似乎势在必行。

过去十年,银行业究竟经历了什么?作为银行业的龙头,五家大型商业银行(工、农、中、建、交)是如何适应市场变化的?他们如今的发展状况是怎样的?本文就带你略窥一二。

2008-2013:“大跃进”的前五年

银行业的辉煌时代始于2008年,五大行已经完成股改上市之后,迎来4万亿刺激政策的货币宽松,以及方房地产发展高潮的需求红利。在2008年~2013年这五年里,银行从业务规模到业务模式都发生了质变。将这五年细分,又可以分为以下两个阶段:

2008年-2010年:银行业表内信贷“大跃进”时期。为应对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推出的4万亿刺激计划,极大加速了银行的快速扩张,特别是表内贷款维持超高增速,2009年二季度达到34.4%的历史高点,2009年-2010年的短短两年,银行业新增近30万亿元贷款。其中,房地产相关贷款收益高、风险低,成为银行最为青睐的贷款行业投向,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余额也从4.33万亿元猛增到7.38万亿元,同比增长70.4%。

2011年-2013年:银行业表外业务“大跃进”时期。随着房价飞涨、通胀升温,刺激政策开始退出,为满足房地产和城投平台的后续资金需求,银行开始大力发展表外业务。到2013年末,银行业金融机构表外业务(含委托贷款和委托投资)余额为48.65万亿元,相当于表内总资产的36.4%。这期间理财业务和同业业务规模扩张的速度远比4万亿时期表内信贷扩张的速度要高。银行理财产品余额从2011年初的3.2万亿元,飙升至2013年末的10.2万亿元,年均复合增速达33.6%。

2009年底~2013年底 五大行总资产趋势图(单位:万亿)

经过五年“大跃进”,银行资产规模得到快速扩张,但资产增速已经开始下滑。尤其是到了2013年底,互联网金融快速崛起,股份制银行、城商行的高速发展抢占市场,五大行的市场空间受到了一定挤压。

2013-2015:互金冲击下的第一次转身

2013年余额宝的横空出世,吹响了互联网金融快速发展的号角,从2013年到2015年,互联网理财、移动支付爆发式增长,相对应的银行业资产规模增长和盈利增长则跌入低谷。尽管两者并不是直接因果关系,却形成颇具戏剧性的对比。

尤其是2014年~2015年,国有大行的净利增速明显放缓,不良率和不良贷款额继续“双升”,净息差进一步收窄,银行盈利能力备受考验。这其中既有资产规模整体基数较大的原因,也有银行同业竞争、互联网金融外部竞争的因素,更有宏观经济放缓、经济结构调整的影响。

面对业绩增幅下滑,互联网金融冲击,五大行并非真的“船大难掉头”。2015年起,五大行均在收缩网点、裁减人员、推广电子银行业务方面加大力度,降低成本提上效率。比如,2015年全年,工行网络融资额已超过6300亿元,100笔业务已经有92笔业务是在线上完成,成为当时最大的互联网融资银行。中行电子渠道业务的替代率达到了91%,内地智能化的网点占到了50%。

传统银行电子化程度提高,对用户带来了切实的服务体验提升,如通过网银缴费、转账、汇款等,大额的取款业务也可以通过ATM等方式自助完成,基本上不用去柜台办理。

2016-2017:监管强压下的逆势增长

2016年金融“乱象”整治大幕拉开,政府采取了货币政策与宏观审慎监管双支柱调控框架。2017年被誉为金融行业的“监管年”,监管机构针对银行业乱象开展实施“三三四十”的“组合拳”政策,2017 年10 月,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成立,“严监管、去杠杆、控金融风险、回归信贷、资管新规”成为银行业的主要课题。

在监管强压之下,很多人认为银行的利润率会进一步下滑,但令人意外的是,银行业的“至暗时刻”很快就过去,黎明的曙光已经照耀。

根据上市银行年报统计,2016年和2017年两年,上市银行连续两年净利润增速提升,业绩改善明显。其中5家大型商业银行(中、农、工、建、交)只有中国银行净利润增长不及上年,其余四家净利润增长均较上年(2016年)有所回升。

2010年~2017年银行净利润增速

在总资产增速方面,5家大型商业银行的总资产增速7.18%,与2016年同期10.79%相比略有放缓,但比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商行的增幅收窄的幅度小很多。

2016年~2017年银行总资产规模统计

整体来看,2017年在金融严监管以及银行乱象整治下,银行业务回归本源,存贷款业务占比提高,同业业务规模进一步收缩。大型商业银行积极合规,资产质量向好,不良率、逾期率和逾期末减值率近年来首次同时呈现下降趋势,助推了利润率的增长。

2017-2018:迎接智能时代的第二次转身

令人惊喜和意外的,不仅是五大行的业绩表现,还有他们拥抱金融科技的速度。

2017年,五大行相继“放下身段”携手互联网巨头成为爆炸性新闻。2017年3月以来,建行与阿里巴巴、农行与百度、中行与腾讯、工行与京东、交行与苏宁相继宣布合作,且双方合作规格很高,均由高层出面签署合作协议。几大行携手互联网巨头的共同点便是围绕金融科技展开合作,尤其是在大数据、智能投顾等科技领域,促进科技与业务场景的融合。

除对外合作,五大行自身也在“智能化革命”。2017年年报显示,五家国有银行在境内银行机构员工全部减少,其中工商银行、农业银行、建设银行减员都在8000人以上。从人员结构上看,多数银行前台岗位人员有所减少,后台科技岗位人员增加。以中国银行为例,该行年报明确提出“加快推进网点智能化升级改造,智能柜台网点覆盖率达80%”。而建设银行更是在上海九江路抢先开业了国内首家“无人银行”网点。

上海九江路的建行“无人银行”网点

在业务方面,五大行则开始在回归金融本质、普惠金融发展方面加快推进步伐。2018年5月2日,建行召开普惠金融战略启动大会,正式宣布实施“双小”(小行业、小企业)战略,并罕见地将普惠金融确定为总行的业务发展战略,着力全面布局。业内人士分析,建行服务“双小”不会和传统的农村金融机构相同,而是利用金融科技优势建设普惠金融服务平台。

当这些金融“庞然大物”都开始瞄准普惠金融市场,势必将使竞争更加激烈。尤其是带着金融科技武器与互联网思维的新时代五大行,或将成为真正可怕的竞争对手。不过竞争未必是坏事,大型商业银行的参与,将把竞争推向更高层次,也会迫使中小金融机构对普惠金融市场更加重视,在产品、服务等方面更加努力,最终受益的是用户和整个金融行业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