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选择“面包”再追逐爱情,我国结婚对数逐年下降

盘和林

日前,民政部公布的社会服务统计数据显示,2018年第一季度,全国结婚人数301.7万,同比下降5.7%。这已经是结婚人数连续第五年降低,相比2013年第一季度428.2万人的高位,已经下降了接近三成。从各省的数据来看,基本呈现了经济越发达结婚率越低的特点,以京津沪三地为例,2017年人均GDP均突破了11万元,然而其结婚率却堪忧,最高的北京也不过0.68%,至于排名垫底的上海,以0.45%的结婚率“一枝独秀”,甚至比以0.61%排名倒数第二的浙江还低了0.16%。

此外,除了结婚率和结婚人数逐年走低的情况外,婚龄相较以前也大幅推迟,究其原因,与适婚人口减少、教育水平变高、生活压力增加等有直接关系。早在1990年,我国的出生率为21.06‰,到了2000年,这个数字变成了14.03‰,就出生率而言,在当年或近几年都不会产生太大的影响,它只是慢慢发酵,在十几二十年之后才能真正看见它的“威力”。

由于当时出生率处于逐年下降的状态,即便如今“90后”也步入适婚年龄,到达适婚年龄的人口也逐年减少。同时,考虑到教育背景的差别,随着新世纪以来教育水平的不断提升,平均学历也得到大幅提升,与以往20岁不到就已经出来工作不同,大部分人在22岁左右才完成大学本科教育,如果选择攻读硕士学位,那么进入社会的时间还要推后两三年,更为重要的是,人们的思想观念更加的先进、开放,社会也更加包容,婚姻不再是人生唯一的选择,晚婚甚至不婚主义受到更多年轻人的追捧。

在城市化进程加快的背景下,我国正经历一场由农村向城市的人口迁徙,而大城市的生活压力自然不言而喻,先选择“面包”再追逐爱情也成为一种常态。

虽然结婚与否只是个人的选择的问题,但从宏观层面来看,结婚率的降低很可能带来一系列的社会、经济问题。在结婚率低下的背后,是生育率低和人口老龄化的问题,根据联合国的数据显示,中国25-44岁人口的规模已经在2013年左右见顶,占全国人口的33%,未来这一数字预计将会持续向下。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说,这部分人是创造剩余价值的主力,他们是最高效的劳动力,而随着结婚率降低带来的出生率减少和平均寿命延长,进入老龄化社会已经不可避免,年轻劳动力的数量将会减少,养老金增加、医疗成本上升和人力成本变高等一系列问题将会逐渐显现。

在面对这一问题上,我国近年来采取了全面放开二胎、鼓励生育的政策,不过从成果来看,政策的执行并没有释放出很强的生育意愿,其实这与我国目前的人口结构和社会现实息息相关。当前,处于适婚年龄的年轻人都是计划生育执行下的独生子女们,在此情况下,他们都是独一无二“421家庭”,即四个老人、一对夫妻、一个孩子,这情况在我国的历史上都是少有的,意味着两个年轻人将要负担起至少四个老人和一个孩子的赡养和养育义务。

结婚人数变少、结婚率降低实际上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提了个醒,即要避免进入“低欲望社会”,在这点上,日本就是前车之鉴,当没有梦想、没有欲望、没有干劲的低欲望思潮蔓延时,整个经济发展也会迟缓。针对这一问题,政府也应该予以足够的重视,出台相应的政策和优惠鼓励结婚和生育,与未来留下更多希望的火种。(作者系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应用经济学博士后)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