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识军民融合现状——从发展成效至国家政策

在军民融合上升为国家战略的新时代背景下,军民融合产业迎来了大发展的时代机遇。根据工信部定义,军民融合产业包括民用核能、民用航天、民用航空、民用船舶、电子信息和民爆器材等产业,利用国防科技优势发展的、与军工技术同源或工艺相近的节能环保、新材料、新能源、高端装备制造、安防产品等新兴产业和高技术产业,以及民用企事业单位发展军民两用产品形成的产业。

一、发展成效

军民融合关系到富国强军。2010年我国正式提出军民结合发展的思想,2014年深化为军民融合, 2015年又将其上升到国家战略。近年来,为打破军民分割,国家和地方上拆壁垒、破坚冰、降门槛,军民融合得到了大发展,从军民融合产业园区建设来看,仅全国各地的航空产业园从2010年的28家激增至当前的140余家,而经工信部认定的国家级军民融合产业基地已达32个,其中哈尔滨和绵阳两基地2017年产值已突破千亿。

从民参军数量来看,取得武器装备研制生产许可的民口单位已占总数的2/3,其中优势民企占比近一半。从军工集团军民品生产比重看,民品已占70%,而民品中的50%为军工高技术产值。从国家“十三五”规划布局的重大项目看,确立的100个大项目约40个项目关联军民融合。各种数据均表明:军民融合产业正进入大发展时期。

二、国家实践:拆除军民融合壁垒

拆除军民融合壁垒,国家实施了系列举措。破行政壁垒

为打破军地分割、军民分割的两个相对独立的行政体系,2017年1月,成立中央军民融合委员会,统领军委、国防科工委、国家发改委、工信部等涉及部门,并于当年6月、9月分别召开了第一次、第二次全体会议,地方上也相继建立了当地军部与政府合作的会商制度。破信息壁垒

国防信息保密性强,军品技术研发、采购等信息民企获取难,为此,工信部建立了国家军民融合公共服务平台、装备发展部开通了全军武器装备采购信息网等两大平台。

破市场壁垒

军工市场准入要求“四证”(武器装备质量体系认证、三级保密资格单位证、武器装备科研生产许可证、装备承制单位注册证)俱全,四证的办理周期长,办齐至少要花费3-4年的时间,为此,国家于2017年10月份实行武器装备质量管理体系认证与武器装备承制单位资格审查两证合一,接下来,还将继续推进多证联审、多证融合等改革破解军工证办理慢的问题;

同时,缩减武器装备科研生产许可目录,2015年国防科工局对许可目录进行了修订,缩减了62%,以后还将继续减少许可项数,进一步降低准入门槛。破技术壁垒

通过定期发布《国防科技工业知识产权转化目录》推动军用技术转民用,从2015年始,国防科工委和知识产权局每年在各军工集团公司和高校推荐的项目中挑选了一批具有军工优势、创新性强、对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具有促进作用的项目,作为向民用领域推广转化的推荐目录,至2017年已发布三批;

另外,从2011年始,工信部和国防科工局每年组织发布《军用技术转民用推广目录》和《民参军技术与产品推荐目录》,至2017年已发布八批;

推进军民协同创新,支持军工企业、院所、高校、民企组建军民融合产业联盟(2017年1月,中国国防工业企业协会、中国长城工业集团、华夏幸福基业等三家成立中国国防工业企业军民融合产业联盟)和国防技术创新联盟,并通过举办中国军民两用技术创新应用大赛(自2016年始,每年一次,已举办两届),军民融合发展高技术成果展(自2015年始,每年一次,已举办三届)等平台推动军民两用技术发展。破资金壁垒

主要有两方面,一是推动军工企业股份制改造,2017年启动了首批41家军工科研院所改制;二是设立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军民融合产业投资基金。

推进军民资源共享,自2013年始,工信部陆续发布了《军民大型设备设施资源共享目录》、《军民两用设备设施资源信息共享名录》、《军民两用产品与技术信息共享目录》,并建立了相关服务平台,逐步将国防科研设备设施纳入国家科研仪器设施共享平台,接下来,国家还将推动军民标准通用化,实现军民计量资源互通共享。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