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半年住户存款增10.33万亿元,为什么国人仍偏爱存钱

极目新闻记者 雷原

近日,央行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人民币存款增加18.82万亿元,同比多增4.77万亿元。其中,住户存款增加10.33万亿元,比去年同期的7.45万亿元多增了2.88万亿元,这意味着,在上半年,平均每天约571亿存款涌向银行。

央行发布的2022年第二季度城镇储户问卷调查报告也显示,倾向于“更多储蓄”居民占58.3%,比上季增加3.6个百分点。

在存款利率不断下行的当下,住户存款为何不降反而升?“今年存款大幅增长,主要是由于二季度新冠肺炎疫情在我国局部地区有所反复,居民对流动性的偏好有所上升,同时资本市场波动加大,居民的风险偏好有所降低。”人民银行新闻发言人、调查统计司司长阮健弘在近日举行的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表示。

绘图:刘阳

生活方式促消费方式转变

“K歌、泡吧、桌游剧本、聚餐聚会,以前的业余生活和现在相比实在太丰富了。”25岁的小叶笑着告诉记者,疫情改变了社交方式,和朋友们出去玩的次数减少了,宅家的时间增多了,偶尔在家连麦打打游戏,钱自然就省了下来。“刚开始还有点不太习惯,现在每个月都能存几千块钱,看着一点点攒下来的钱,也多了点成就感。”

“化妆少了、不去健身房了、在家做饭了,这两年和之前相比,消费的确是少多了。”34岁的王女士就职于某企业,她告诉记者,平日里上班基本都是带着口罩,从舒适感考虑,干脆就不化妆了,这就减少了一部分的日常彩妆支出。“以前去健身房要办卡,每年也要花不少钱,现在基本就是‘云健身’了,在家活动活动筋骨,节省时间也能锻炼身体。”王女士表示,与此同时,疫情之后自己也养成了在家做饭的习惯,相比之前长期在外面吃饭,便宜省钱也安全健康。

今年42岁的柯先生则告诉记者,自己每年都会拿出一笔钱带着家人出去旅行,但疫情之后,一家人出于安全着想不再出门旅行,这笔开支自然就省了下来。“以前每年一家人出去旅行都要花费几万块钱,现在这笔钱省了,也没有其他可替代的支出途径,索性就把钱存起来了。”

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今年1-5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71689亿元,同比下降1.5%。其中,今年4月份同比下降11.1%,5月份同比下降6.7%。居民在衣着、生活用品、教育、文化等方面的支出都在下降,其中在教育、文化、娱乐上的支出下降最为明显。

后疫情时代,生活方式以及各种客观条件的限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居民的消费方式,花钱的途径变少了,一部分钱自然就存了下来。然后,在采访的过程中,记者发现,除了这部分因生活方式减少开支的人群,考虑到经济形势,主动减少开支,把钱存起来的居民也不在少数。

收入来源减少储蓄意愿增强

“实在撑不住了,只能选择把店关闭了。”在汉街附近经营剧本杀店的创业者小胡今年28岁,他告诉记者,“房租、水电费、运营成本、人工费加起来比每个月的收入都要多,入不敷出,只能狠心把店面关闭了。”小胡表示,现在自己主要从事直播行业,以前总喜欢买买买,花钱都不过脑子,现在则是能省就省,不该买的绝对不买,不敢再乱花钱了。

“以前考虑的还是怎么赚钱,现在谈论的都是怎么省钱。”在某企业工作的韩先生告诉记者,就业形势不太乐观,不少企业都减少的用工,一份稳定的工作来之不易。“我是家里的顶梁柱,上有老下有小,居安思危,多存点钱总有好处。”

谈及居民存款大幅度增长、储蓄意愿增强的原因,招联金融首席研究员董希淼指出,从短期因素看,主要是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冲击。今年3月份以来,我国疫情持续多点散发,部分企业难以正常生产经营,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导致居民预防性储蓄动机上升。与此同时,作为消费主力军的中青年群体,面临“上有老、下有小”等生活压力,居民对未来收入和支出的不确定性预期提高,使得居民预防意识和储蓄意愿明显增强。此外,随着房地产市场调控力度加大,居民住房消费意愿持续不振,减少了住房消费支出,部分转为居民存款。

近日,人民银行新闻发言人、调查统计司司长阮健弘在国新办上也对此现象进行了分析。阮健弘指出,二季度人民银行的储户问卷调查显示,倾向于“更多储蓄”的居民占58.3%,这比上季度上升了3.6个百分点,倾向于“更多投资”的居民占17.9%,比上季度下降了3.7个百分点,居民储蓄存款意愿的边际上升,投资意愿的边际下降,主要是由于二季度新冠肺炎疫情在我国局部地区有所反复,居民对流动性的偏好有所上升。同时,资本市场波动加大,居民的风险偏好有所降低,预计随着疫情的逐步缓解,居民的投资意愿将逐步恢复,消费意愿将稳步回归。

资本市场波动储蓄偏安全

“这半年来,我的基金亏损了不少,股票就更别提了,波动太狠,散户都在亏钱。”家住武昌区的黄女士告诉记者,除了基金和股票,连稳健型的银行理财收益也在不断下降,甚至亏损。“现在看起来还是把钱存在银行稳定一些,虽然利率下降了,但是至少是不会亏钱的。”黄女士表示目前已经把自己的部分资金用来购买大额存单存入银行。

记者了解到,类似黄女士这样想法的投资者不在少数,这也就是为何近期银行大额存单“一单难求”,还需要预约抢购的原因。近半年来投资收益不稳定、风险增大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居民的储蓄偏好。央行近日公布的二季度城镇储户调查问卷结果显示,倾向于“更多投资”的居民占 17.9%,比上季减少 3.7 个百分点。一季度的问卷调查中,倾向于“更多投资”的居民占 21.6%,比上季减少 1.9 个百分点。

“房子卖不动了,买房的冲动和激情没有了,炒股的风险也在增大,那么不囤房、不炒股之后,资金自然就进入了储蓄通道。”武汉科技大学金融证券研究所所长董登新在接受极目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严格来讲,我国居民投资、家庭理财的渠道还是比较单一,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称为‘资产荒’或者‘理财荒’,主要是指理财产品短缺,很多投资者有钱却没有合适的产品可以购买。”

专家:金融产品研发需创新

居民存款持续增加究竟是不是好事?面对居民消费意愿下降、投资动力不足的状况,董登新表示,金融机构要在金融产品研发上不断创新,将家庭理财的短炒资金转化为长期资金进入资本市场,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

“我们的家庭理财正在经历转型升级的阶段,过去短炒赚快钱的家庭理财模式已经无法适应了。”董登新指出,过去单一的囤房、炒股都是高风险的,从家庭理财的角度讲,更合理的是分散投资、长期投资。因此,金融机构需要在金融产品研发上不断创新,多提供权益类的产品,更重要的是要在个人养老金产品上下工夫,用个人养老金产品锁定家庭的长期财富。

“目前家庭理财的转型升级是金融机构的一个风口,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历史机遇,关键就是看新研发的金融产品能否更好地满足家庭理财的长期投资和价值投资需要,尤其是在以养老为目标的全生命周期的新型投资模式上。”董登新进一步指出,金融机构研发的产品,可以将家庭理财的短炒资金转化为长期资金,变成权益类的资产进入资本市场,成为资本市场最重要的长期资金来源,从而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

“要么就是扩大居民的消费,要么就是提高居民的投资信心,两者都对实体经济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董登新表示,消费可以直接拉动经济的增长,而投资同样会对实体经济产生了极好的支撑作用。投资理财产品、资管产品,个人养老金产品,都会带来乘数效应。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