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粉丝

我们一直在努力
当前位置:首页 > 财经 >

领导能不改就不改,这个爆款基因敢不敢学

日期: 来源:吐槽青年博士收集编辑:博士老青年

摘要:为什么一些官方机构和媒体做不出真正的“新媒体大号”?不缺钱不缺人才,缺的是开放的把关机制,无法做到“领导能不改就不改”。把新媒体当成传统内容分支,严重的舆情过敏症,以传统的程序层层把关、层层删改、层层叠加意图,最后改得四分五裂四平八稳,情感、锐气和棱角都被磨光了。可能绝对正确,却也面目僵硬,沦为正确的废话,在新媒体没有丝毫的传播生命力,真的是“谁写谁看、写谁谁看”。不想放权,只想要流量要爆款,那是不切实际的期待。


   吐槽青年出品


一家新媒体公号异军突起,成为现象级账号,不仅篇篇10万+,更引人注目的是,作为官方账号,常能以击中人心痛点的方式引领议题,用大流量激荡正能量。前几天交流经验,他们说到了自家做新媒体的一个“秘决”:领导能不改就不改,放手让最懂网络的年轻人干,充分尊重年轻人的创造性,充分信任年轻人的判断力。这个“秘决”让很多同行无比羡慕,特别是新媒体作品,需要这种“充分的尊重与信任”。很多年轻人在新媒体上的创新失能,热情褪去,最终在彻底躺平中回到陈旧套路,就是从创新尝试被自上而下改得面目全非开始的。

这种“领导能不改就不改”,是对新媒体创新最好的激励。说到新媒体作品的激励,人们常讨论一个问题:某篇作品创造了那么高的流量,成百万上千万的阅读,产生那么大的价值,得给作者奖多少钱啊?实际上,对于新媒体来说,给多少奖金并不是最大的创新动力。毕竟,那种受到奖励的爆款,往往多不可复制,只是碰巧触碰到某个舆论痛点而火,可遇不可求。最好的激励方式就是,充分放权,放手让年轻人去自由创作,领导能不改就不改,让平台去成就年轻人的代表作。看到自己的作品得到了“领导”承认,又在传播中得到了用户认同,朋友圈刷屏,点赞数字暴涨,有什么比这种“我的作品直达用户”的主体成就感更有激励力量呢?

为什么一些官方机构和媒体做不出真正的“新媒体大号”?不缺钱不缺人才,缺的是开放的把关机制,无法做到“领导能不改就不改”。把新媒体当成传统内容分支,严重的舆情过敏症,以传统的程序层层把关、层层删改、层层叠加意图,最后改得四分五裂四平八稳,情感、锐气和棱角都被磨光了。可能绝对正确,却也面目僵硬,沦为正确的废话,在新媒体没有丝毫的传播生命力,真的是“谁写谁看、写谁谁看”。

很多人之所以享受那种“自媒体感觉”,追求的就是“我的作品我做主”“一气呵成”的创作主体感。自己就是作品的“总编辑”,包含在文字和作品创作时的冲动、灵感和热情,没有受到任何阻碍和“间离”,作品完整的人格和情感力量直抵终端。不同于传统媒体那种“集体人格”,新媒体要有“个性人格”,要有鲜明的IP感,才能赢得用户。而这种“个性人格”的塑造,IP感和网感的维持,离不开作品生产的主体性。是“一个人”的经典,无法承受自上而上“多个人”的集体生产。

无论是当下正火的“浙江宣传”、“深圳卫健委”,拟或是“国资小新”、“侠客岛”和“牛弹琴”,都有着鲜明个性。他们成功的基因中,可能都包含着“领导能不改就不改”。个性就是个性,贯穿于内容生产中的有趣灵魂,你改几句他改几句,改来改去就成“平庸的共性”“肤浅的全面”了。新媒体上泛滥着太多的“平庸的共性”:同质化的标题党,同质化的迎合与谄媚,同质化的“高大端庄”,好像是同一个“小编”在运营。

对新媒体作品,领导能不改就不改,是很明智的。为什么呢?明智的领导很明白,对于新媒体,年轻人是自己的老师,年轻人更懂年轻人,他们每天沉浸在网络江湖,对于舆论水温和青年痛点,有着比自己敏锐的洞察力。对于年轻人喜欢何种对话方式,什么样的角度和温度更能打动网民,有着更灵敏的触角。新闻生产经验,老师傅应该向新人传授经验,而在新媒体创新上,应该虚心向年轻人学习。那种带着“爹味”“教师爷”味道的作品,往往背后有着一个带着爹味的“领导”,泡在网上的年轻人,不会是那种味道。新媒体之新,就要放手让每天生活在“新媒体”中的“新新人类”去主导,领导作最小限度的把关,才能开出创新之花。

说到新媒体话语创新,我向来认为,年轻人天然有着创新的冲动欲望,他们想与过去不一样,想做出“不一样的东西”。只要给他们一点自由创作的阳光,他们就会无比灿烂,生出无限的创意。领导千万不能成为他们创新的阻碍,呵护他们的创造力,就是少改他们的东西,尊重那些哪怕显得有些粗糙的创造力。很多充满创新和创造热情的年轻人,他们的作品被领导大改过几次,就意兴阑珊了。非要改得跟过去一样、符合领导审美、没有任何风险,那还要什么创新?千万不能在“热衷于改来改去”"过敏于舆论争议"中,领导成为创新的木桶上那块最短的木板。

离开了平台,你什么都不是,这句话应该还有另一半:离开了年轻人的创新,平台也会沦为“什么都不是”。大方向上没问题,就可以了,让年轻人在新媒体上纵横驰骋,在充分被信任中成就他们的成名作、代表作,也成就了平台。纠缠于细节,每个作品都按自己的观念去打造,那是扼杀新媒体生命和年轻人的个性。能不改就不改的领导,也清楚地知道自己的局限,不会把自己的局限当成规训年轻人的人生经验。只看到别人的流量成功,看不到背后的“领导能不改就不改”。不想放权,只想要流量要爆款,那是不切实际的期待,年轻人做不到。



《时评中国3:用温和的坚定抗拒冷漠》来了!分享对话的思维方法,与时代对话,对舆论水温对话,与不同观点对话,与人心对话。这是一本以“批判性思维去驱动写作”的评论案例库,也是一本贯穿着写作方法的思想总结。以那些熟悉的时事去锻炼看问题的角度,去理解我们身处的社会,去驾驭写作,驱动我们作为写作人、应试人、公共人的表达欲。评论写作不只是用于考试提分,或者在辩论和讲理中处于优势,也是日常沟通和公民素养很重要的一部分。本书的签章版已在当当网优惠开售,送签名明信片。

评论写作直播课系列


在近20年的评论写作中,我积累了一些写作经验,在几大名校10年来的评论教学中,我把这些经验梳理和萃取出来,形成一些方法论层面的技巧,适合高考议论文、考研评论、申论写作、新闻评论的写作提升和批判性思维的训练。欢迎进入千聊“直播间”选择自己需要的课程。


相关阅读

  • 陇南市森林消防支队完成2022年度干部考核工作

  • 为政之要,首在得人。知事识人,重在考核。为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从严管理干部要求,按照工作计划安排,近期,陇南市森林消防支队集中开展2022年度领导班子和
  • C罗犯了职场哪些忌讳?

  • 世界杯临近,足坛巨星C罗在接受外媒采访时,却突然炮轰曼联高层和年轻球员,表示自己感受到了背叛,并称:“有些人不想让我在这。”这一举动引起了曼联的反感,曼联主帅滕哈格甚至直接
  • 为什么职场上吃亏的总是老实人?

  • 昨天,和新同事一起聊天,聊起内向的性格在职场中是利还是弊?有个同事很有感触,便讲述了他在上一家公司的遭遇:他性格偏内向,平时不太爱说话,也不爱和人打交道,因此处处被上级领导“嫌
  • HR注意!春节前出现这7种行为的员工,可能要离职

  • 最近关系不错的HR都很忙,恨不得长出三头六臂!大家都以为是忙着安排年会之类的,没想到真正的工作重心根本不在这上面!“年底述职、年会、年终奖,这些都还能放一放,现在最重要的,是要

热门文章

  • “复活”半年后 京东拍拍二手杀入公益事业

  • 京东拍拍二手“复活”半年后,杀入公益事业,试图让企业捐的赠品、家庭闲置品变成实实在在的“爱心”。 把“闲置品”变爱心 6月12日,“益心一益·守护梦想每一步”2018年四

最新文章

  • 领导能不改就不改,这个爆款基因敢不敢学

  • 摘要:为什么一些官方机构和媒体做不出真正的“新媒体大号”?不缺钱不缺人才,缺的是开放的把关机制,无法做到“领导能不改就不改”。把新媒体当成传统内容分支,严重的舆情过敏症,以
  • 建议低配“小而美”的私募

  • 最近断更了一段时间,一方面是偷懒出去玩了,另外一方面也在思考未来权益投资的方向,准备把量化的发展历史和各种坑梳理一遍。今天思考到这个话题,刚好也跟大家聊一聊,顺便得罪一批
  • 光与影-中国量化20年(第一章 黑暗中的探索)

  • 量化投资近几年成了财富管理绕不开的一个话题。最近半年来我也在一直思考一个问题:在超额收益每况日下的今天,量化私募未来将何去何从?当超额收益降至个位数时,我们该怎么去配置
  • 光与影-中国量化20年(第二章 成长中的阵痛)

  • 第一章链接在这:《光与影-中国量化20年(第一章 黑暗中的探索)》。第一章讲述的内容大多都是先烈的故事了,主要是带大家回顾下那个混沌的年代。第二章开始有目前仍活跃在市场上的
  • 事关赏樱,武大最新回应

  • 前两天武大早樱已经在校园里悄然绽放第一波美图也已经在朋友圈刷屏今天武汉大学就网友关注度比较高的问题为大家带来一波解答↓↓↓武大校内樱花开放情况如何?目前武大校园内
  • 深圳政府对鼎益丰进行风险提示!!!

  • 深圳政府不负众望,深圳市防范和处置非法集资工作专班办公室对鼎益丰发出风险提示!!!原文链接如下:关于鼎益丰相关业务的风险提示政府都提示了,你要还不跑,出事了可谁都别赖啊!你不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