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贷支持特色产业发展 “小葡萄”串起百姓“甜日子”

  信贷支持特色产业发展 “小葡萄”串起百姓“甜日子”

张鹤军

入夏以来,“中国葡萄之乡”云南省宾川县的葡萄陆续上市,在郁郁葱葱的田间地头,处处闪现着采摘葡萄的果农,选果、修剪、封包、装车,脸上荡漾着丰收的喜悦。

近几年,云南宾川农村商业银行在服务乡村振兴、助推产业发展中围绕“一县一业”示范县建设,大力开展普惠金融和特色金融服务,采用“基础信用授信+特色信贷产品+乡村振兴卡”模式,根据葡萄种植户不同层次的需求提供不同信贷品种、免担保、免抵押的信用贷款支持,促进果农通过发展葡萄产业实现增收致富。

“今年葡萄产量高、价格好、客商多、卖得快。”鸡足山镇大坝子村委会村民向志华高兴地说:“我家20亩红提葡萄卖得30万元。”

大坝子村委会是集水电移民、异地扶贫搬迁和少数民族为一体的贫困村委会。不甘贫困的向志华一家在农商银行的小额信用贷款支持下率先种植葡萄成功致富,逐步发展成为葡萄、柑桔种植和农资综合经营,年收入近200多万元的产业示范带头人。

“刚搬迁出来一时不能适应环境,又无资金、无产业,非常困难,”回想发展之路,向志华感慨地说:“有了资金,才有产业发展,农民收入越来越高!”

为支持大坝子村民发展产业致富,云南宾川农村商业银行通过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每年对500多种植户给予4500多万元的信用贷款支持,在政策鼓励和村干部的示范带领下,产业种植实现从种植烤烟、玉米到种植葡萄、柑桔的调整转型,全村种植葡萄2900多亩,产值5500多万元,户均增收5万余元,许多村民翻建了新房,建起了“小洋楼”,日子越来越红火。

为进一步促进宾川县葡萄品种的优化,提升种植技术,,宾川农村商业银行针对葡萄种植专业户的资金需求,创新推出“果e贷”“乡村振兴头雁贷”特色信贷产品,支持种植户扩规模、调品种、作示范,助推全县葡萄产业提质增效、转型升级。

走进鸡足山下白荡平村村民赵琴安家的葡萄园,绿玉般“阳光玫瑰”葡萄散发着淡淡的清香。

“鸡足山下的气候、土壤比较适合种植‘阳光玫瑰’和‘尼娜皇后’高品质的葡萄” 在田间管理的赵琴安夫妇说:“这10亩‘阳光玫瑰’可以卖四、五十万元。”

前两年,长年分别在外打工的赵琴安夫妇回家乡种植葡萄,在农商银行20万元“果e贷”信用贷款支持下,种植葡萄30多亩,年收入达到70多万元。

“有了贷款支持,在家门口有了自己的产业,就不需要外出奔波打工了,”尝到产业发展甜头的赵琴安夫妇说:“准备增加投入,再扩大种植面积,把产业再做大一点。”

八月以来,在红提葡萄销售接近尾声时,宾川县力角镇的“克瑞森”葡萄又开始上市。 “田里还有2万多斤‘克瑞森’葡萄以6.8元/斤的价格被客商订购,”正在田间指挥葡萄采摘的李家井村村民李美贤介绍说:“今年葡萄收入达到80余万元。”

在农商银行30万元“头雁贷”的支持下,李美贤家的葡萄种植规模不断扩大,品种不断更新丰富,不仅是葡萄种植专业户,还当选为村委会副主任,成为村里产业致富带头人。

据统计, 云南宾川农村商业银行近三年累计发放“果e贷”25747笔17.9亿元,发放“乡村振兴头雁贷”985笔,1.08亿元,发放葡萄种植贷款80537笔,53.66亿元,发放乡村振兴卡36141张,授信金额7.86亿元,为葡萄产业的发展提供全方位资金支持。

目前,宾川县种植葡萄16.53万亩,总产44万吨,年产值达到40多亿元,品种由单一的红提葡萄,逐步发展为以红提为主,“克瑞森”“夏黑”“阳光玫瑰”“火焰无核”“尼娜皇后”等葡萄为补充的结构,通过大棚、错季、二茬种植技术推广,葡萄熟期实现了早、中、晚期搭配,正呈现一年四季葡萄甜的产业发展趋势。

一串串优质葡萄正走向全国各地、走出国门,鼓起果农的“钱袋子”,串起老百姓的“甜日子”。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