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收篇!通川区乡村振兴动能澎湃

丰收篇


金秋九月,瓜果飘香。走在通川区,山峦叠秀、碧水竞流、空气清新。放眼望去,一个个村落靓丽多彩,一片片现代农业产业基地生机勃勃,一条条道路干净整洁,一幢幢民居窗明几净……一幅乡村振兴新画卷跃然眼前。

自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以来,通川区坚持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把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呈现出农业升级、农村进步、农民发展的新图景,农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提升。

↓ ↓ ↓

手机横过来看哟~

金石梯田美如画。

特色产业发展多元化

走进通川区金石镇巨家村猕猴桃种植基地,放眼望去,绿油油的树架下,一簇簇滑溜溜的猕猴桃沉甸甸地挂满枝头,长势喜人,散发着诱人的清香。果树下,村民们正抢抓时机采摘猕猴桃,虽然忙得脚不沾地,但抑制不住丰收的喜悦。

乡村振兴,产业发展是关键。曾经的巨家村以传统作物为主,大量青壮年外出务工,土地撂荒无人耕种。为帮助村民实现田里淘金、山上赚银,让更多的村民就近就业,金石镇政府引进外来企业来村投资兴业,2015年通过“公司+基地+农户”的合作模式,以土地入股、土地流转、入股分红等方式,让周边村民参与,实行统一销售,进行商标注册,不断提升猕猴桃的知名度和市场价值,增加村民收入,实现村民致富和企业高效发展双丰收。

猕猴桃基地成立以来,常年吸纳五十多名周边村民务工,高峰期多达100余人,带动当地年人均增收8000元以上,既解决了村民就业问题,也实现了村民增收致富。“我家就在附近,在基地的工作就是除草、施肥、打药、分拣果子等,一天有60元的收入,既实现了就业又能照顾家庭,很满意了。”村民蒋三军笑着说道。

“目前猕猴桃基地种植的面积已扩大到2000余亩,种植的品种主要有金阳、翠香、徐香、黄金果、软枣等,大多都是耐病耐灾的品种。”猕猴桃基地负责人李劲告诉记者,开始的四年尤其辛苦,特别是果树容易感染病菌,所以一有机会就会找农业专家咨询学习,并与四川省自然科学研究院签订了技术合作协议。为了保证猕猴桃的口感,生长过程中全部采用有机肥、人工除草等传统农法种植。

据悉,今年改良种植的猕猴桃已经开始盛产,产量在40万斤左右,预计到明年2000余亩猕猴桃全部进入丰产期后,基地销售总额可达千万元。目前,巨家村猕猴桃采收工作正在稳步推进,主要采用“线上+线下”销售模式,果子经过冻库处理后,远销全国各地。

猕猴桃产业的发展只是通川区发展特色产业的一个缩影。近年来,通川区以脱贫攻坚及乡村振兴产业发展为契机,加大青脆李、蓝莓、草莓、柑橘等特色优质水果基地建设;同时,引导和培育了新型经营主体,联农带农,辐射发展,带动基地周边农户调整产业结构,切实增产增收。2021年,通川区新发展水果基地4000余亩,培育了新型经营主体22家。

“以全区‘8+3’产业布局为引领,以‘一李两莓’为重点,我们对全区范围内水果基地开展技术培训和指导,引导其扩大生产规模,延伸产业链条,提升产品附加值,并重点对50个水果基地开展技术指导。”据通川区农业农村局园区规划与特色产业发展股相关负责人介绍,接下来,他们将继续抓好中心城区周边产业结构调整,持续完善各大园区的基础设施配套,不断延长农产品产业链,拓展农业产业发展空间。

截至目前,通川区特色产业基地面积达6.9万亩,主要包括青脆李、蓝莓、草莓、柑橘、蔬菜、中药材等,从事特色农产品生产企业达450余家,年产值达19.5亿元。

打造后的盐井坝村吴家院子。

农产品加工业持续发力

蓝莓精酿成酒,成为餐桌饮品;芋头油炸成饼,变成零食小吃……农产品加工业一头连着田间地头,一头连着百姓餐桌,是延长农业产业链的关键环节,更是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支撑力量。

近年来,通川区农产品加工业产业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水平、企业规模、产品质量、品牌影响力和市场竞争力不断增强,带动农户增收能力不断提升。

在达州市清泉食品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内,一批速冻米面制品正在加紧赶制,即将发往重庆。该公司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省级重点龙头企业,腊肉汤圆、芋儿卷、糯米马蹄肉团等产品深受消费者喜爱,产品远销国内多个地区。

“现在订单已经排到11月份了,在做好疫情防控的情况下,工人们加班加点保质保量全力开工,争取在年底实现销量比去年增长30%。”达州市清泉食品有限公司总经理刘勇告诉记者,自通川区解除疫情社会面管控以来,公司严格落实疫情常态化防控措施,实行员工“两点一线”闭环管理制度,建立供方管理、入场检测、产品出厂检测等全过程控制措施,全力以赴赶订单、抓进度。

据了解,自2015年以来,该公司实行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带动农户就近就地务工,发展芋头等蔬菜产业,助推农民增收。公司与贫困村进行结对帮扶,把生产基地建在村组,负责种苗、技术、回收,采取保护价收购方式,推行订单农业。

“今年光是安云乡的芋头,我们就收了七十多吨,平均一亩地4000斤左右。我们和村里签了合同的,保底1.3元一斤,还要按照市场价上浮。”达州市清泉食品有限公司办公室负责人孙川告诉记者,这样一来,种植户们不用愁销路、愁价格,企业生产所需原材料也有了坚实保障,他们在合作中完成了双赢。

在通川区各大农产品加工企业蓬勃发展的同时,通川区对农产品加工政策扶持力度也在逐年加大,相继出台了《促进民营经济健康发展的二十三条措施》《鼓励引导工商资本进入农业农村发展的实施意见》《促进冷链物流业和现代农业发展奖补办法》《乡村产业扶持奖补实行办法》等10余个文件,把农产品加工基地建设、品牌创建、转型升级、市场营销、金融贷款以及生产要素保障等相关领域都纳入了支持重点。

为解决企业资金困难,每年安排农产品加工专项资金1000万元用于农产品加工产业发展。并建立了乡村振兴“政银担”风险补偿基金500万元,为农产品加工企业提供融资风险补偿,缓解抵、质押物不足的问题。今年以来,通过“政银担”、战疫贷款等方式,为10余家农产品加工企业协调贷款5000余万元。

此外,为多举措抓服务,通川区还成立了生猪、粮油、园区建设、农产品加工等产业工作专班,制定专项方案,建立调度、督导机制,合力共推通川区农产品加工集群产业发展。对全区32家市级以上龙头企业及35家规上农产品加工企业全覆盖挂包服务,帮助企业解决原料不足、产品滞销、融资困难等问题。

目前,通川区已培育农产品加工企业近220家,规上管理企业39家,省级农产品加工重点龙头企业管理4家、市级12家。2021年全区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年产值达45.35亿元,农产品产销两旺。

  工人正在达州市清泉食品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内忙碌。

绘就美丽乡村图景

花木常青,乡村如画。走进通川区磐石镇盐井坝村,映入眼帘的是墙上色彩缤纷的乡村彩绘,各种旧物件装饰点缀在村子各个角落。

“前年开始的这个庭院改造,你看好干净漂亮嘛,雨天出门也不怕踩得一脚泥巴了!”走进磐石镇盐井坝村吴家院子肖和繁家门,淡淡花香飘然而至,小小的院落里,一盆盆葱茏的花草生机勃勃,雅逸清秀之风扑面而来。

“嫁人莫嫁盐井坝,稀饭和着盐巴下(吃)。”在盐井坝村曾经传着这样一句顺口溜。位于达州市通川区磐石镇中南部的盐井坝村,曾经是四川省出了名的贫困村,随着乡村振兴战略扎实推进,这里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

“我们通过‘旧院新置、旧味新品、旧材新用’,用当地的‘砖、瓦、竹、石、木’等材料进行改造。”盐井坝村“美丽庭院”改造负责人告诉记者,自“美丽庭院”建设工作开展以来,磐石镇根据群众家的实际情况进行改造建设,在改造乡村人居环境的同时,也保留了村落原汁原味、本土本色,让“美丽乡村建设”真正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金石镇巨家村猕猴桃种植基地喜获丰收。

如今,走进盐井坝村,一幅天蓝、山绿、水清、地净的美丽新村画卷呈现在眼前:青山环绕,绿树成荫,宽阔整洁的柏油路牵连万家,农家小院错落有致……

在全域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创建“美丽庭院”的过程中,通川区不仅将小家园变为小景园、小菜园,更激发并改变了村民们旧有的思想观念和精神面貌。

在盐井坝村吴家院子设有百姓议事堂,不仅能化解村子里的家长里短,更在产业发展、政策宣讲方面发挥主心骨作用。

“现在的议事堂不光是解决我们问题的地方,还是我们交流学习的一个平台。村上的大事小事也都可以在这里说,大家共同讨论、共同商量。”盐井坝村村民牟碧荣提起议事堂,点赞连连,直竖大拇指。

盐井坝村将探索群众自治与乡贤治村有机结合,创新开展“六老六长”制,充分发挥退休老教师、老干部、老党员等“六老”乡贤作用,参与河长、路长、院长等“六长”工作,并设置有多个议事堂,用于协调村民矛盾纠纷。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生态宜居乡村,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任务,也是广大群众的热切期盼。近年来,通川区以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五大行动”为载体,创新农村公厕企业捐建、代管和“3341”户厕改造模式,农村卫生户厕所达标率达97.2%,村(社区)公厕全覆盖。探索场镇、聚居点、农户三级分类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模式,开展“厕污共治”试点,全面建成19个场镇污水处理厂、65个农村聚居点污水处理设施和“小微动”厕污共治智能处理系统,农村生活污水得到有效处理。

产业旺,家园美。通川大地正焕发着勃勃生机,乡村振兴的美好愿望播种在广袤田间,持续积攒着乡村振兴的澎湃后劲。

□文/达州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杨洁 刘欢 图/通川区委宣传部提供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