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届太空香稻丰收节上多个太空育种产业项目签约

长江日报大武汉客户端10月29日讯(记者陈卫东)科技创新,保障粮食安全;航天育种,助力乡村振兴。10月28日,首届太空香稻丰收节在位于光谷滨湖街张家湾村的国家航天育种成果转化中心(武汉)科研示范基地举行。金黄的稻田里,在收割机轰鸣的同时,十余位高新技术企业负责人现场挥镰,进行收割比赛共庆丰收。

中国太空紫苏科研基地、太空香稻产销合作项目现场签约,签约方湖北金广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湖北金广”)透露,目前该公司正在与正威国际集团协商在光谷共同打造(武汉光谷)太空农业产业园,项目拟投资额逾百亿元。

现场签约

6月插秧10月收割,遨游太空90天的太空香稻扛住夏旱高温

“这300亩太空香稻种源全部来源于去年随神舟十二号号飞船遨游太空的太空香稻种子。”湖北金广董事长高雪刚现场介绍,去年6月17日,该公司经精挑细选的一批水稻、玉米、油菜种子随神舟十二号飞船进入太空,历经3个月太空之旅后,于9月17日返回地球,并在国家航天育种成果转化中心进行前期筛选,于12月10日移交湖北金广公司,随后在海南繁育基地对这批种子进行了选育。今年6月26日,由这批种子繁育的秧苗在国家航天育种成果转化中心(武汉)科研示范基地正式播种。

该示范基地位于武汉国家现代农业产业科技创新中心“产业融合区”——中华科技产业园,由武汉高科集团所属武汉高农集团与湖北金广共同打造。

“今年是光谷基地试种太空香稻的第二年,播种时间要明显晚于去年,今年的种植试验结果显示,太空香稻既可用作中稻,也可用作晚稻,适应性更广。”高雪刚介绍,今年夏季全国多地遭遇异常高温干旱天气,一些地方的水稻减产较明显,病虫害呈偏重发生,太空香稻则表现出了较强的抗旱性和很好的抗病虫害能力,且产量受影响程度要明显小于普通水稻。

现场观摩太空香稻。

“太空香稻整个种植过程采用原生态绿色种植方式,全程未施用过一次农药,从而确保太空香稻作为高端大米的高品质。”在收割现场,高雪刚将太空香稻稻谷与普通稻谷进行了对比,太空香稻谷粒更显细长饱满,闻起来有一股独特的香味,“收割的这批太空香稻,一部分经过挑选将用作科研材料,一部分将成为商品粮进入市场,端上消费者的餐桌。”

“太空育种技术是一种优势相当突出的新型诱变育种技术,太空中可以创造地球上很难达到的高真空高洁净、失重强辐射、超高速运转、磁力线切割等特殊诱变环境,相比常规育种,它可以大大缩减育种周期。”湖北省农科院水稻育种专家董华林副研究员介绍,常规育种成功选育一个新品种,通常需要8-10年甚至更长时间,而太空育种不仅可以诱发更丰富的变异,还可以大大缩短育种周期。

董华林表示,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消费者对食品品质有了更高的要求,湖北金广在优质稻基础上进行的太空香稻育种及规模化种植,具有很好的产业发展前景。

丰收节收割比赛。

产业链加快构建,武汉太空香稻加速走向全国

“航天育种技术及科技成果转化近年来受到越来越多的地区和农业企业重视,武汉产太空香稻种子正在加速走向全国。”湖北金广董事长高雪刚介绍,10月上旬,从山东荷泽传来好消息,该公司太空香稻2号品种在当地试种成功,明年有望进行大面积推广种植。这是继太空香稻2号在湖北恩施、黄冈、云南、贵州等地试种成功后的又一次扩面,截至目前,该公司在全国已种植太空香稻5000亩,全部采取原生态种植,部分地区采取订单式种植——对农户种植的太空香稻以每亩8000元的价格进行回收。

在丰收节项目签约环节,湖北阳新县白沙镇政府与湖北金广现场签订中国太空紫苏科研基地共建项目,基地占地面积达1万亩,投资规模达2.5亿元。紫苏是一种药食两用植物,全身都是宝,苏子、苏叶、苏梗皆可食用或入药,现代药理研究显示,“紫苏醛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真菌及病毒均有抑制作用,还具有可抗凝血、抗氧化、提高子宫内膜酶活性等作用。”

机器收割。本组图片 记者陈卫东 摄 

当天湖北金广还与深圳中农网好伙计签订太空香米产销合作协议,加快构建太空香稻产业链。高雪刚介绍,近几年来,湖北金广突破传统创新技术,在兼顾常规育种的同时,联合国家航天育种成果转化中心开发的太空香稻2号已进入生产试验阶段,公司已发展成为一家集水稻、玉米、棉花、油料等主要农作物种子的研发 、生产 、加工 、销售于一体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湖北省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湖北省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上市后备金种子企业。

“目前武汉国家农创中心和我们正在与世界500强企业正威国际集团洽谈(武汉光谷)太空科技园项目,项目拟投资金额150亿元。”高雪刚说,根据初步合作框架,该项目将联合政府、科研院所共建太空农业产业集群,用科技和金融重构现代农业产业基础,汇聚农业资源,打造产业生态,形成百亿投资、千亿产值,实现太空农业领域资源、技术、市场、产业紧密结合的全产业链搭建,建设涵盖太空产业示范中心、太空农业供应链金融中心、太空农业新型研发载体、太空农业产业孵化载体及技术转移机构的产业核心创新生态体系,最终形成投资百亿,带动产业规模超千亿的太空农业产业集群。

【编辑:肖翩】

更多精彩内容,请在各大应用市场下载“大武汉”客户端。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