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汇彩云南·共谋新发展 | 科技特派员扎根乡村显身手

第六届云南国际人才交流会将于2022年11月12日在昆明举行。11月2日起,《云南日报》开设“智汇彩云南·共谋新发展”专栏,全面展示云南省推动人才事业高质量发展的蓬勃态势,营造真心爱才、悉心育才、诚心引才、精心用才的浓厚氛围。

多年来,云南农业大学农学与生物技术学院教授文建成和全省基层的众多科技特派员一样,俯身水稻田,奔走田野间,利用云南优异水稻基因资源,主持育成香软米、有色稻、功能型的籼稻新品种15个,参与育成杂交粳稻品种9个,成果示范推广数十万亩,新增产值上亿元。云南省国际科技特派员的身份又让他走出国门,在缅甸选育新品种“伊诺香米”香软米并推广种植20余万亩。

近年来,我省积极引导和鼓励科技人员将技术、信息、管理、资金等现代生产要素引入农业农村一线,加速科技成果转化,推动科技精准助农。广大科技特派员扎根基层,结合当地实际推广新技术、引进新品种,推动建立农村高效种养新模式,提升农产品加工工艺与技术水平,带动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致富。

在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科技特派员、德宏州茶业协会会长何声灿率领团队对当地古茶树资源分布情况进行调查,开发出德宏古树绿茶、红茶、普洱茶等系列产品100余个,并从有机茶叶入手,主持申报了梁河“回龙茶”地理标志认证,获中国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多年来,他建立起良种母本茶园基地,研发了茶叶分解采摘精加工、回龙磨锅茶制作、茶园绿色防控、古茶树资源保护与开发研究等新技术,用科技开辟了一条古茶树资源保护促开发、开发促保护的良性循环发展之路。

科技特派员、云南省马铃薯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秘书长于德才积极参与中国工程院帮扶普洱市澜沧拉祜族自治县冬季马铃薯科技产业扶贫项目,率领团队推动冬季马铃薯商品薯生产基地建设,通过技术集成形成了马铃薯全程机械化配套栽培技术、马铃薯大垄高墒密植栽培等科技成果,实现当地每亩增收7000元以上,户均增收2万元以上。

科技特派员、云南农业大学动物科学技术学院教授严达伟在迪庆藏族自治州带头组建养殖、加工、销售一体化的香猪技术团队,助力当地生猪产业提质增效。经过5年努力,他带领团队筛选香猪高效杂交组合1个,开发16个香猪产品,实现香猪养得出、卖得好。

2021年,省科技厅、省农业农村厅和省乡村振兴局联合印发《云南省科技支撑乡村振兴六大行动(2021—2025年)》,在“十四五”时期全面实施“百团万人”,创建“百企百村百品牌”,选派科技特派团100个、科技特派员1万人,培育具有科技示范带动作用的新型经营主体100家,培育建设科技示范村100个,重点打造绿色有机农产品、地理标志农产品等品牌100个,致力实现创新驱动乡村振兴发展取得关键性新进展、科技支撑乡村特色产业发展达到新水平、乡村生态建设取得新成效。

撰文:季征

来源:云南日报

编辑:李楠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