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各界关注深圳市委七届六次全会新目标新部署:深化深港两地互联互通 为大湾区未来

12月26日,深圳特区报官方微信刚刚推出深圳市委七届六次全会召开的相关报道,香港新视野智库创始人孟宏就第一时间关注到并转发到朋友圈。作为一家致力于连接深港两地、团结政社力量推动深港融合发展的智库机构创始人,孟宏今年多次往返港深之间,不断将新形势下两地最新的政策规划介绍给对方,从多方面推动两地更深层次的沟通交流。

不止孟宏,不少香港人士都关注到了深圳市委全会释放的信息。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加速一体化,香港加快融入全国发展大局,大家对深港合作的期待也在不断升温。

深港合作将助力两地提升全球影响力

“我们十分关注深圳提出的加快打造更具全球影响力的经济中心城市和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目标定位,深圳要建设全球领先的重要的先进制造业中心,完全可以深港携手。新兴产业尤其是先进制造业,深港两地都有基础、有优势,更重要的是有广阔的合作空间。”孟宏说,“我在跟香港有关立法会议员、政府官员、全国人大代表及本港企业家沟通的时候,向他们传递了深圳一些最新部署,他们都表示很有帮助。香港近期发布和准备发布的几个规划,包括创科发展蓝图、河套方案、新型工业化规划等,其实都能与深圳找到很多契合点,希望双方积极沟通、推进合作。”

“自改革开放之日起,深圳就和香港紧密合作,探索中国的开放及发展道路,同时带动了整个广东和香港经济的腾飞。在科技竞争激烈的今天,两地在各方面的合作更让深圳成功跻身全球领先创新集群行列。”利丰发展(中国)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张家敏认为,深圳提出要建设全球领先的重要的先进制造业中心,更为香港雄厚的基础研究实力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今年十月,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李家超在他的第一份施政报告中提出,以全新开发模式,将毗邻深圳约 300 平方公里的北部都会区打造成为香港经济发展的新引擎,更为密切深港合作踏出了坚实的一步。

“深圳加快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经济中心城市和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并提到建设全球领先的重要的先进制造业中心,这背后需要深港携手打造新型升级版的‘深港科技工贸一体化’。”第十四届港区全国人大代表当选人、广东省政协委员、中国石化(香港)供应链总监林至颖认为,香港在供应链的优势是前期科研、高度国际市场化及融资;而高端制造、互联网化及内需流通则是深圳的强项。香港可贡献接轨国际市场规范的制度,与深圳进行规则衔接,逐步形成统一的规范、加强市场要素流通,进而发展内地内销,协助内地进口国际货品和半成品,输出投资与整合区内基建,维护国家经济和粮食安全。同时,香港可就能源、粮食和原材料等领域,发展立足于人民币国际化的期货市场,联通“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加强整个粤港澳大湾区进口、流通和储藏物资系统,协助应对国际形势的不稳定局面,保障金融市场及产业市场的安全。如此,香港可成为联通内外循环的关键节点,香港亦可充分发挥国际金融中心的作用,协助内地企业进行国际融资、投资和技术交流。

香港国际金融学会主席肖耿提出,这次深圳提出的发展蓝图强调了深圳的比较优势,如先进制造、数字、平台、科技创新、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等,也突出了国家发展战略,如着眼于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发展、在国家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中展现更大作为等等。在目标方面,将深圳定位为更具全球影响力的经济中心城市,这与国际金融中心地位是非常互补的。“深港合作将成为两地提升全球影响力的关键。”肖耿认为,深港具有两套不同的经济金融体系,一个正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一个是全球领先的自由港,两者都肩负着衔接国际国内两个循环,为中国与世界经济发展做贡献的使命。在实现这个蓝图的过程中,深港需要探索发挥各自比较优势的机制,包括为企业提供一些特殊的跨境运作的方式,如双总部模式等。

香港特区政府立法会科技创新界议员邱达根表示,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李家超在上任后首份施政报告中,提出加快新界北部规划及建设,加大投入资源建设香港为国际创科中心。上个星期,香港特区政府创新科技及工业局公布了创科发展蓝图,勾画出未来科技发展方向,其中在新界北部都会区及新田科技城的重点就是引入新型工业群的企业。“这与深圳提出的很多想法不谋而合,未来目标一致,作为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引擎,深港两地同样承载了引入国际创新型企业的任务,如果将互相接壤的北部都会区和深圳河套一带结合起来,在国际招商及国内科研产业方面给予特殊政策,将有机会发展成为未来国家创科发展引擎,值得深港有关方面深入研究,加快两地互联互通,为深港以及大湾区的未来打好基石。”

深港在制造业方面的合作大有可为

不久前,新视野智库刚刚与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深圳市马洪经济研究发展基金会等共同发起了新视野深港融合发展圆桌会,并与来自香港、深圳等地的资深专家学者,聚焦深港融合发展的重要议题进行研讨和推动。第一期圆桌会讨论的主题是知名经济学家李罗力教授提出的“关于构建深港跨境产业园区”的报告,“这个议题在两地专家乃至香港主流社会的精英代表群体中引起较大反响,大家都比较认同,深港在制造业方面的合作大有可为。”孟宏说。

在这次会议上,很多香港专家谈及未来深港合作重点时,都不约而同谈到了制造业的重要性和合作空间。

香港“一国两制”研究中心研究总监方舟提到,香港产学研方面,产业化相对弱,光靠上游、科学家和教授去推动产业化发展是推不动的,真正要做成科技产业化一定是由下游推动上游,“一定要有像华为这样的龙头企业去推动”。他建议深港两地在河套地区的合作,要做成产业为主导的园区,比如生物医药、半导体产业等等。

香港商报前董事总经理张介岭提出,香港特区政府亟须“全面提升竞争实力,创造持续发展空间”。其中一大举措应该是启动第三次经济转型,打造创新型知识密集型产业,为年轻人提供向上流动、在职培训和职业道路多样化就业机会。“其中,‘再工业化’是一篇大文章,也是香港实现第三次经济转型的题中之义”,张介岭认为,香港北部都会区等一系列规划的出台,无疑为港深两地商讨跨境融合方案,释放大湾区经济潜力,以及香港“再工业化”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深港合作可共享香港科研成果产业化红利,探索产研结合最优路径,借力香港的科研优势攻坚克难,进一步将产业做大做强,争创世界一流,为地方经济,乃至国家经济发展注入更多的增长动力。“香港可探索设立芯片设计中心,吸引全球知名半导体企业来港投资设厂,利用自身优势助力国家解决先进芯片‘卡脖子’问题。深圳芯片产业发展迅猛,是内地半导体与集成电路产品的集散中心、应用中心和设计中心之一,在先进芯片设计、制造、应用领域,港深合力打造健康稳定的产业链供应链或能扮演重要而独特的角色。”

中银(香港)经济与政策研究主管王春新则关注两地在创新金融方面的合作。“香港和深圳的合作要更有针对性,比如创新金融,创新金融是支持创新产业最重要的力量,我们能不能在这方面加快进行合作推动?”

香港科技大学创校校长吴家玮关注到深港如何在引进、培养及留住人才等方面开展合作、实现融合。“深港融合发展依靠的是人才,要吸引并留住高端人才,两地应蓄意为人才打造符合他们特点、适合他们生活的配套环境。深港之间的融合脱离不了高等教育,包括研究型大学、教学型大学、专业和职业院校等。”

多位专家也提出,港深两地具有不同的法制、税制、会计准则、执业资格和市场监管制度,如何熟悉和适应对方的制度安排和思维习惯更是挑战巨大。“应多些换位思考,只有找准对方的利益驱动点,双方才有可能相向而行,放眼世界,合作双赢,在不断寻求优势互补中进一步提升自身实力,共同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作者:深圳特区报记者 宁若鸿)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