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粉丝

我们一直在努力
当前位置:首页 > 财经 >

强国必先强农 农强方能国强 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全面部署乡村振兴

日期: 来源:慈善公益报收集编辑:慈善公益报

  慈善公益报(章昱兴)2月13日,《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做好2023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发布。这是21世纪以来,中央连续出台的第20个指导三农工作的一号文件,再次发出强烈的重农强农信号。

  2月14日,国新办就2023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举行发布会,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农业农村部部长唐仁健,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农业农村部党组成员、国家乡村振兴局局长刘焕鑫,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专职副主任、农业农村部党组成员吴宏耀对文件进行介绍解读。

确保全国粮食产量1.3万亿斤以上

  “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主要内容可以概括为守底线、促振兴、强保障。”唐仁健表示,守底线就是坚决守牢确保国家粮食安全、防止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守牢国家粮食安全,要抓紧抓好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强化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确保全国粮食产量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下一步将多措并举,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

  目标上,要稳住面积、主攻单产、力争多增产。要推动南方省份发展多熟制粮食生产,实施大豆玉米单产提升工程,开展吨粮田创建,加力扩种大豆油料,扎实推进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支持东北、黄淮海地区开展粮豆轮作,稳步开发利用盐碱地种植大豆;抓紧启动实施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加快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

  政策上,要健全农民种粮挣钱得利、地方抓粮担责尽义的机制保障。要继续提高小麦最低收购价,合理确定稻谷最低收购价,完善玉米大豆生产者补贴,提高大豆补贴力度,推动扩大大豆政策性收储和市场化收购,逐步扩大稻谷、小麦、玉米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实施范围。继续把粮食生产目标任务下达各省区市,严格省级党委和政府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责任制考核。

  措施上,要强化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物质基础。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坚决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完成高标准农田新建和改造提升的年度任务,抓紧制定逐步把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的实施方案。强化科技装备支撑,推动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向科技要产量、要产能。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将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作为底线任务之一进行部署。

  刘焕鑫指出,2022年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深化之年。经过各方面共同努力,脱贫攻坚成果得到进一步巩固拓展,守住了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取得新进展新成效。

  概括起来,主要有三大标志性成果:一是防止返贫监测帮扶机制有效发挥作用,识别认定时间缩短到15天以内,实现了早发现、早干预、早帮扶,“三保障”、饮水安全和兜底保障水平持续巩固提升,没有发生规模性返贫现象。二是脱贫劳动力就业形势保持稳定,务工就业规模达到3277.9万人,比2021年年底增加132.9万人,超过年度目标任务258.7万人。三是脱贫地区和脱贫人口收入较快增长,脱贫地区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5111元,增长7.5%,比全国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高1.2个百分点。

  如何推进乡村振兴,帮助脱贫群众生活再上一层楼?刘焕鑫提出:

  一是抓监测帮扶落实。开展监测对象常态化监测和集中排查,进一步提升识别精准性、帮扶针对性,及时化解因疫因病因灾等返贫致贫风险隐患。实行分类帮扶,对有劳动能力、有意愿的监测户,落实开发式帮扶措施;对没有劳动能力的,做好兜底保障。

  二是抓发展动力培育。把增加脱贫群众收入作为根本措施,把促进脱贫县加快发展作为主攻方向,聚焦产业就业,着力用发展的办法,不断缩小收入差距、发展差距,增强脱贫地区和脱贫群众内生发展动力。用好中央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帮助脱贫地区补上技术、设施、营销等产业发展短板。深化东西部劳务协作,实施防止返贫就业攻坚行动,确保脱贫劳动力就业规模稳定在3000万人以上。

  三是抓帮扶政策完善。全面落实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政策,持续加大对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和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等重点区域政策倾斜力度。深化东西部协作、中央单位定点帮扶、“万企兴万村”等帮扶机制,促进形成防止返贫工作合力。

扎实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

  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是农业强国的应有之义。刘焕鑫表示,从美丽乡村到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是对乡村建设内涵和目标的进一步丰富和拓展。

  “乡村建设既要见物也要见人,既要塑形也要铸魂,既要抓物质文明也要抓精神文明,实现乡村由表及里、形神兼备的全面提升。” 刘焕鑫表示,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对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作出了具体部署,重点是硬件、软件两手抓。

  硬件建设方面,要逐步让农村基本具备现代生活条件,将以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公共服务能力提升等为重点,并着力构建规划引领、风貌引导、农民参与三个机制。“在尊重农民意愿、引导农民全程参与乡村建设的基础上,要适应城乡格局、乡村形态变化,把原生态乡土特点彰显出来,把现代化生活元素融入进去,留住乡风乡韵乡愁。”

  软件建设方面,着力塑造人心和善、和睦安宁的乡村精神风貌。

  要把“和”的理念贯穿乡村建设始终,滋润人心、德化人心、凝聚人心,确保农村人心向善、稳定安宁。一是整合载体加强和改进乡村治理,各部门的力量统筹起来,提升乡村治理效能;二是从农民需要出发,从农民喜好着手,增加富有农耕农趣农味、体现和谐和顺和美的乡村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持续推进农村移风易俗,通过制定规范、强化村规民约、党员干部带头示范等方式,狠刹不良风气,努力成风化俗。

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

  “去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强调,要坚持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三农’工作的中心任务,千方百计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吴宏耀介绍,今年中央一号文件从稳定就业增收、经营增效提升、财产收入挖潜、转移收入拓展四方面部署。

  一是稳定就业增加一块。目前,我们调查超过四分之三的农民工在省域内就业,超过一半在县域内就业,要顺应这种趋势,发展比较优势明显、带动能力强、就业容量大的县域富民产业,带动农民就近就地就业创业。

  二是经营增效提升一块。将深入开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升行动,带动小农户合作经营,共同增收。实施农业社会化服务促进行动,通过提供代耕代种、代管代收、全程托管等社会化服务,带动小农户实现节本增效、提质增效、营销增效。

  三是财产收入挖潜一块。将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扎实搞好确权,稳步推进赋权,有序实现活权,赋予农民更加充分的财产权益,创造条件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让农民更多分享改革红利。

  四是转移收入拓展一块。将继续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逐步提高农村社会保障水平,稳步增加对农民的补助补贴,让农民群众腰包越来越鼓,日子越过越红火。


相关阅读

  • 美丽乡村入画来

  • 端午过后,上林湖畔,杨梅飘香,硕果累累。果农们将采摘的杨梅分拣、入筐后,搬至船上,运往城里销售……这是慈溪女画家朱碧云在《上林湖畔杨梅红》中描绘的杨梅丰收场景。2月21日下
  • 日子越过越红火!肇庆这个地方有“高招”

  • 日前,肇庆四会市罗源镇举办了产业项目集中动工仪式活动,6个产业项目集中动工,总投资超亿元,进一步推动罗源镇强镇兴村成效实现新提升。近年来,罗源镇通过实施“一村一品、一镇一

热门文章

  • “复活”半年后 京东拍拍二手杀入公益事业

  • 京东拍拍二手“复活”半年后,杀入公益事业,试图让企业捐的赠品、家庭闲置品变成实实在在的“爱心”。 把“闲置品”变爱心 6月12日,“益心一益·守护梦想每一步”2018年四

最新文章

  • 美丽乡村入画来

  • 端午过后,上林湖畔,杨梅飘香,硕果累累。果农们将采摘的杨梅分拣、入筐后,搬至船上,运往城里销售……这是慈溪女画家朱碧云在《上林湖畔杨梅红》中描绘的杨梅丰收场景。2月21日下
  • 他左手艺术、右手代码!优秀不止一面!

  • 编者按身边榜样可学可做,精神力量可追可及。近年来,西北工业大学每年通过发现、选树、宣传优秀学生标兵,教育引导青年学子学思践悟、比学赶超,立志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
  • “龙抬头,开好头”爱心义剪进社区啦!

  • 二月二,龙抬头,风雨顺,又丰收。大仓满,小屯流,好年景,春开头。为倡导新时代文明新风尚,传播“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也为进一步弘扬“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