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粉丝

我们一直在努力
当前位置:首页 > 财经 >

到底什么样的企业,才能让中国更强

日期: 来源:盐财经收集编辑:杨露





▍盐财经 

作者 | 杨露

统筹 | 杨园园



说到中国制造,人们总会想到东莞和苏州的外资、台资工厂,或者那些在珠三角和长三角星罗棋布,帮着外国品牌做代工的中小企业,它们就像产业变革洪流中的“小舢板”。


其实,中国制造也有着一些擅长大兵团作战的“航母”级企业,它们品牌强大却低调务实,在竞争激烈的全球产业界不断彰显着中国力量。创立于1980年代初的深圳蛇口,自1982年正式投产的中集,就是这样一家企业。


“如果你把制造集装箱这件事,拿中国和全球任何一个国家做比较,你会发现,中国才是无与伦比的。”英国咨询公司Drewry数据显示,目前全世界96%以上的干货集装箱和100%的冷冻集装箱都由中国工厂生产。



显然,中集是当之无愧的顶梁柱。从1996年开始成为集装箱世界冠军,中集的奇迹一直延续到今天,它拥有全球40%以上的集装箱市场份额,保持了27年的集装箱制造冠军记录。


不过,集装箱只是中集的众多板块之一。今天的中集,早已发展成为全球领先的物流装备和能源装备供应商,在亚洲、北美、欧洲、澳洲等地区拥有300余家成员企业及3家上市公司的制造业巨头;同时,也在24个细分产品领域实现产销量世界第一,成为了一家名副其实的冠军“搜集者”。



一家企业就好比一个人,其成功的根源与其看待世界的方式,以及由此所作的价值判断和方法论选择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实际上,中集的崛起,很大程度上正是源于这家企业基于全球经济变革和产业迭代的宏大视野,以及在此基础之上,它一直都在正确选择,主动出击。



创业:和中国一起融入世界


作为一家产品和服务面向企业和机构(而不是消费者)的企业,中集天生是低调的。


截至2021年,这家公司创造了约1637亿元的销售业绩,已十分接近《财富》世界500强的规模,净利润约66.7亿元,在新冠流行的背景下,显得非常亮眼。按照2022年一季度业绩报告,中集营业收入355.59亿元,同比增长23.19%;实现归母净利润17.06亿元,同比上升13.20%。


中集的逆势增长,和它是一家世界性的企业密切相关,这使得它可以在全球主要的经济体都获得销售和利润。如果按照海外销售额在营收总盘中的占比来看,中集可能是中国国际化程度最高的大型制造业企业之一。近年来,其海外销售占比长期都超过50%。


中集崛起于深圳,其发展和中国的改革开放几乎是完全同步的,这使得它的基因里有着一种与众不同的开放视野。这种视野让中集有着与生俱来的价值观:利用全球资源和市场的决心、始终对标国际一流打造“细分冠军”的执着,以及面向未来推动制造业转型的坚定信念。


中集集团总部大楼


中集诞生于深圳蛇口。1979年7月8日,蛇口一声开山炮响,炮响起的地方就是今天中集总部大厦所在地。当时伴随着基础设施建设的完善,蛇口工业区经向中央请示批准,引入了一批外资来进行全新的工业建设试验。


在这样的背景下,1980年1月,招商局与丹麦宝隆洋行共同出资300万美元,成立了中国国际海运集装箱有限公司(现中集集团)。1982年中集投产,袁庚任第一任董事长,丹麦人莫斯卡任总经理。


1980年,中集集装箱奠基仪式


彼时,国内产业体系薄弱,市场条件稚嫩,外资主导的管理层水土不服。到了1985年,中集濒临破产。最终,外方管理层撤出,中集通过裁员仅留下了59人,最终实现扭亏为盈。随着1987年的行业复苏,中远集团对中集进行了投资,但仍然保持两股均衡的股权结构,以及董事会领导下的总经理负责制。在中远加入后很长时间内,招商局与中远一直以中集最大的两个股东身份维系着平衡关系,中集的发展步入快车道。


虽然外资不再是大股东,但最初的外资色彩,加上深圳和蛇口本来就面向世界求发展的“创业文化”浸润,以及中集所生产产品的国际属性,中集的40年一直都是国际化的。


从本质上讲,中集是一家颇为“硬核”的制造业企业,在产品和技术的开发上,这家企业一开始就 “拒绝闭门造车”,善于通过国际化和海外资源来获得技术,消化吸收后最终形成独立自主的研发能力。仅以传统的箱罐产品为例,中集就曾经用德国的技术,研发并改造出更好的冷藏发泡技术,用英国的技术改造出更好的液体罐箱和折叠箱……一次又一次,中集打败了曾经的韩国、日本等国的强劲对手,成为集装箱生产领域的世界第一。


在经营上,中集在战略中常常提到一个词,叫“全球营运”。简单而言,它是各业务在营运过程中,充分利用中集全球平台整合的资源优势,让庞大的全球团队和全球生产要素紧密连接,实现跨界设计、跨洋制造,以此更好地应对市场的变化。



目前,中集在亚洲、北美、欧洲、澳洲等地区,拥有300余家成员企业及3家上市公司,员工总数7万余人,客户和销售网络分布在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全球化的研发和市场网络,让中集即便面对全球疫情,依然能在诸多板块实现逆势增长。


如果说研发和经营的全球化是全球化的1.0模式,那么资本运营的全球化就是2.0模式了。



中集被称作“中国式全球并购样板”——成立40年,并购30年,涉及70多个项目,其中接近一半是海外并购,平均每年1单,占所有并购项目近一半。更加难能可贵的是,中集的并购“成功率”,即并购后子公司的营收、利润数据和与其他业务的协同情况,都远远超过同期国内企业出海所实施的并购。


企业要在全球获得可持续发展,不能只靠兼并收购,“内功”更加关键。中集在细分领域所打造的众多世界冠军,就是“内功”的最好体现。



变革:勇敢“复制”世界冠军


制造兴国,品牌强国。中集作为一家制造业企业,不但拥有自主的品牌产品,而且拥有的是24个细分领域全球冠军的产品矩阵。


2007年,中集便被评为中国的“世界名牌”。这一评选由国家质检总局发起,其设立就是为了鼓励中国企业积极参与国际竞争。中集董事长兼CEO麦伯良说:“中集是最早让外国客户意识到中国产品也是优质产品的企业之一。”从诞生开始,中集便选择以中国的品牌参与国际竞争,拒绝最简单的“加工”方式。


中集董事长兼CEO麦伯良


集装箱是中集的首个世界冠军产品。中集改变了集装箱产业的盈利模式,创造性地提出了“线尾收箱”和“十天上线”两大战略,来改变传统验箱流程,统一了材料和供应商标准,才使得集约化管理成为可能。除了技术上的创新,在生产管理上,中集也做出了变革,比如通过并购等方式,不断优化了集装箱生产基地在中国沿海和全球其他市场的地理布局。这使得中集的产品研发更贴近市场,产品交付也总比别人更有效率。


2002年开始,中集诞生了第二个冠军板块“道路运输车辆”。之后,中集的“世界冠军”制造历程进入加速阶段。


道路运输车辆


毫不夸张地说,中集进入的项目目前来说还鲜有失败的。几乎每进入一个品类,中集都以“世界冠军”作为奋斗目标,吃透它们的产业模式和链条,实现单一产品的全球化制造。想要实现这一宏大的目标并不容易,中集的产品均为终端工业品,原材料至关重要。


无论是集装箱、半挂车、登机桥,还是钻井平台,技术创新都伴随着对原材料要求的升级。一枝独秀不成林,随着国内工业体系的不断成熟以及供应链的完善,中集与供应商共同在原材料上做出了许多新的研发,进一步推动了上游产业链的升级。


靠着底蕴扎实,同时在成本、品质、服务等方面遥遥领先,2007年,中集又整合资源进入以清洁能源的储运与工程为主的“能源化工与食品装备”业务,以及海工装备业务,空港装备的产品也逐渐成为世界冠军。凭着一股“闯劲”,目前中集在20多个细分领域成为了产品冠军,被外界称为“可以复制的世界冠军”。


38000立方米乙烷乙烯气体运输船“GasChem Beluga”号


通过不断地“复制”世界冠军,实现了产品和规模的扩张,成为全球顶级的物流装备和能源装备供应商,中集实现了在相关的制造业领域的“广度”,但这家企业一直都没有放弃“深度”,而是不断通过技术创新,尤其是主动迎合数字化和智能化的浪潮,改造制造业,为中国制造业的转型升级提供“中集经验”,履行大国重器的应有责任。



责任:坚守并改造制造业


中国早已成为全球最大的制造业国家。2021年,中国制造业增加值达到4.87万亿美元,几乎是其他三大制造业强国——美国、日本和德国的总和。不过,从“最大”到“最强”,还需要制造业的不断转型升级,乃至革命。数字化,是这场变革的最大抓手。


对企业自身来讲,站在智能互联的产业革命风口,制造业企业的升级不仅能提升企业本身的竞争力,还能应对变化和不确定性。


得益于提前的数字化转型和智能化部署,在疫情期间,中集很好地体现了它的韧劲。2021年,中集遇到了“一箱难求”的重大机遇和严峻挑战。因为疫情原因,中国的出口货物增长,海外港口严重拥堵,造成集装箱流动严重失衡,海外空箱回不来,中国港口无箱可用,已威胁中国的外贸出口。



中集早在2017年就开启了数字行动,实施集装箱制造数字化转型。数据显示,2021年中国集装箱产量达到了行业有纪录最高年份的两倍多,共生产了600多万箱。而中集集团的生产效率提升了125%,生产一个40英尺的箱,所需时间由原来的2分钟提升至现在78秒。


可以说,中集集装箱在去年600多亿的营收,都是通过数字化精益以秒为单位创造出来的。通过具有前瞻性的战略部署,中集充分释放了产能,保证集装箱供应,为国家“保供应,促外贸”做出了突出贡献,也令当年的业绩一骑绝尘。


中集的各项核心业务,都在积极拥抱数字化。如今中集已经打造出了一个又一个的数字化工厂,利用数字建模、自动化生产、制造执行系统,全方位实现智能制造。作为集团板块下的核心制造业板块,中集车辆的数字化也可圈可点。



高度智能化和数字化的“灯塔”工厂,是中集车辆数字化变革的重要截面。“灯塔”工厂可以节省40%的人工,同时也通过数字化系统,高效衔接供应链,让生产效率和物流效率双双大幅提升。目前,该公司在境内外已建成超过20家“灯塔”工厂,它们是中集推动内生式数字化变革,站位全球智能化制造大趋势的现实场景。


制造业是立国之本、强国之基,也是大国博弈、产业竞争的焦点。数字化不是一句简单口号,要让企业真正实现产业升级和效益提升,才能让数字化变革成为一场可持续的变革。中集的数字化变革正是如此。数字化带来降本增效,带来产品品质的提升,让企业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从另外一个角度看,中集作为大型制造业企业,对中国制造业的某种责任感,也是让企业不断进行智能化和数字化变革的驱动力。长期以来,中国社会上流行的一种观点是,希望中国众多的制造业企业进行技术升级,但实际情况是大多数制造业企业都是中小企业,并不具备技术升级的能力。


相反,一些以制造业起家,有着升级能力的大型企业,却在不断从利润较低的制造业“出逃”,转入很多利润更高的行业。



作为销售额超过1600亿的企业龙头,中集对制造业的坚守,很好地回应了以上这种关切。在利润的诱惑层出不穷的时代,中集一直都在坚守,即便多元化也是一种更加稳健的相关多元化,从未脱离自己的优势半径。


在中国再次融入世界的时代,崛起于改革开放前沿的深圳,中集有着它独特的企业气质。对时代的变化,对产业的变革,它的回应都有异常明确的价值观:融入世界,坚守初心。



排版|林溪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欢迎分享至朋友圈


在看把盐撒给更多的人


相关阅读

  • 他,可能是最低调的企业家

  • ▍盐财经 作者 | 杨闰然统筹 | 杨园园企业家这个角色,在过去的相当长一段时间,在中国社会被高度推崇。不过,在一些人的视野中,企业家曾一度被和在企业拥有大额股权的民营“大股
  • 参保人注意,这7种医保行为不要有

  • 点击“蓝字”关注我们关心每一个参保人的权益拒绝骗保违规违法行为早知道END来源 / 广东医保编辑 / 张宸轩 刘新雨我知道你在看哟
  • 西单闹市中,民族青年的“觉醒年代”!

  • 从凌乱嘈杂的“西单动批”,到和谐沉静的红色纪念馆,昨天,繁华热闹的西单北大街东侧,蒙藏学校旧址以新身份开放。伴着《再唱山歌给党听》的歌声,来自各民族的歌者和舞者身着民族服

热门文章

  • “复活”半年后 京东拍拍二手杀入公益事业

  • 京东拍拍二手“复活”半年后,杀入公益事业,试图让企业捐的赠品、家庭闲置品变成实实在在的“爱心”。 把“闲置品”变爱心 6月12日,“益心一益·守护梦想每一步”2018年四

最新文章

  • 对话凌鹏:中特估能否扛起行情大旗?

  • 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非常荣幸邀请到凌鹏老师,对话蓝筹股价值回归这个话题。凌鹏老师是3届新财富策略分析师的第一名,行业知名度非常高的投研大咖,本期对话围绕以下几点:1、 蓝筹股
  • 天猫有了「新」见解

  • “人不是活一辈子,不是活几年几月几天,而是活那么几个瞬间”。苏联作家鲍利斯·列奥尼多维奇·帕斯捷尔纳克如是说。尽管这个苏联作家的名字很长,我们不一定记得住,但身处内卷时
  • 我看网格

  • 题图:水波 | 摄影:少楠今天分享的这段文字主要来自跟星球的朋友们关于网格的闲聊,记录了一些我在几年网格实践经验之后新的心得。其实无论网格还是其他投资策略,了解、学习和实
  • 回本

  • 题图:春回 | 摄影:冰清今天聊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每次随着市场从底部走过,当一些朋友持有的品种开始接近成本线时,就会出现这个问题:| XX 品种,我该不该回本就卖掉?1最早孟岩在知
  • 孩子上小学之后,我渐渐退出了“晒娃”圈

  • 文 | 吉米妈来源丨微信公众号“三个妈妈六个娃”ID:pkumum 啾啾妈说今天的文章开始之前,先通知大家一件事:我们的老朋友豆伴匠,4月1日起,购买课程赠送的伴学金减少了。这个伴学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