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粉丝

我们一直在努力
当前位置:首页 > 财经 >

叶兆言:坐在南京这张凳子上 | 东西问·人物

日期: 来源:中国新闻社收集编辑:仇广宇
他的祖父是知名教育家、文学家叶圣陶,父亲是剧作家、编辑叶至诚。如今,他的女儿叶子也在从事文学创作。一家四代均为作家,文坛并不多见。

《中国新闻周刊》记者:仇广宇

全文字数:3080字
预计阅读时间:10分钟


作家叶兆言家里有一间令所有读书人羡慕的书房。数十个装满了书的木质书架整齐摆放,一直顶到天花板。从他家窗户望出去,能看到长江流过。有时,他天不亮就起床写作,天光转换,能看到晨光熹微中长江边的行人,看得多了,难免生出苍茫之感,让他感慨“逝者如斯”。


叶兆言的作品很多,光把他作品的年表看上一遍,就得花费不少时间。除了四十多年笔耕不辍的美名,他还有极为独特的家学传承:他的祖父是知名教育家、文学家叶圣陶,父亲是剧作家、编辑叶至诚。如今,他的女儿叶子也在从事文学创作。一家四代均为作家,文坛并不多见。


叶兆言。图/九久读书人


虽然家人从来都不希望叶兆言靠写作为生,不想让他做鲁迅口中的“空头文学家”,但从四十多年前发现自己喜欢上写作起,他在历史和现实中寻找那些他感兴趣的人和事,日复一日写下来,变成故事。不久前,他出版了最新的长篇小说《仪凤之门》,讲了一个关于南京城如何走入现代的故事。他一直守着南京城,做那个讲故事的人。


叶兆言新作《仪凤之门》。图/九久读书人


还是要回南京


2022年年底,65岁的叶兆言感染了新冠,刚生病那几天,原本顺畅的写作被打断。他心里有点焦灼,开始每日早起坐在写字台前写点什么。写不下去的时候他觉得自己是在装模作样,甚至觉得这种努力有一点悲壮。即便如此,他还是坚持坐在那儿。正如他曾说,如果说祖父和父亲对他有什么影响,那就是祖父和父亲常年坐在那里,一写就是七八个小时的背影。


叶兆言的生活实在是很简单,他不会喝酒,不会抽烟,很少参加饭局,除了写作,日常陪伴家人,唯一的爱好就是游泳。日复一日,只是在2022年10月,规律的写作生活稍微被一件小事打破了。叶兆言和苏童、余华等几位作家被邀请参加《我在岛屿读书》文学纪录片的拍摄,他要去海南三亚录制,而他又很少离开南京。


他和节目组商定,只参加一天的录制,以免自己太紧张。一天的节目拍摄完成后,要离开时,三亚到南京的航班突然停飞,如果他想离开,要么在三亚等待四天,要么坐车到海口搭飞机回去。发现回不了南京,他又变得焦虑,最终还是选择了第二种办法,虽舟车劳顿但还是按原定计划回到家。


节目播出后,这群本以为自己“廉颇老矣”的作家居然收获了意外的赞美,他们在海边踢球,遛狗,吃烧烤,开办音乐会,玩年轻人喜欢的解谜游戏,同时聊着属于他们的年代以及——文学。镜头中,余华和苏童妙语连珠地斗嘴,叶兆言在旁边开心地笑着,偶尔补充回答几句提问。看到炭火,大家都兴致勃勃,他也能趁兴致想到徐宗干的《咏炭》并吟诵出来:一味黑时犹有骨,十分红处便成灰。在年轻观众看来,这样的叶兆言温和又渊博,出口成章,身上有种厚重的魅力。节目结束后,也有更多的人开始对他的作品产生好奇。但叶兆言依然担心,担心观众看到他,会认为“一个作家不好好写东西,跑去岛上搞什么名堂”。反正,他还是最愿意回到他的书房里,坐在写字桌前打开电脑。不停地写下去,这件事能让他感到安心,仿佛那里总有什么事情在等待、召唤着他。他离不开那间书房,也离不开南京。


叶兆言参与录制《我在岛屿读书》文学纪录片。(视频截图)


南京:一张写作的“凳子”


过去,叶兆言的知名作品中,很多都是以南京为背景写就的,这些故事里,以民国时期的故事最为丰富和知名,比如他的“秦淮三部曲”长篇小说:《一九三七年的爱情》《很久以来》《刻骨铭心》。这就给人一种印象:叶兆言擅长写南京的故事和民国时期的故事。实际上,叶兆言也有很多讲述现代人生活的作品。他最关注的不是城市本身,而是故事中的人。他并不是文博专家,他的读者也明白,叶兆言笔下的南京写的不是风土人情、特产风物,甚至不是现实中的南京。


南京与马尔克斯笔下的马孔多不同,也与莫言的高密东北乡迥异。它是六朝古都,经历过兴衰更替,如今已经发展成现代化城市,它的命运,成为透视整个中国甚至世界历史的取景框。叶兆言几乎一生下来就在这座城市居住,读大学选志愿时,又恰好在几个志愿中,被南京大学中文系录取,他没有离开的契机和动力。但想到自己的家乡,他脑中浮现的不是丰富的物产和小吃,也不是秦淮河畔令人向往的风情,而是一张凳子。南京是他坐在那里,观察世情,回顾历史的凳子。


既然坐在这张凳子上,他也就顺理成章地开始思考,这座城市的发展和其他城市有什么不同。他发现,南京自古以来是富庶之地,长时间以来中国经济的“七寸”和要害。因此鸦片战争中,英军才会选择直接把船开到南京,逼迫清政府求和。也正因为这件事,临江的南京没有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中成为开放口岸。顺着这些线索,叶兆言找到了一些有趣的时间坐标。


一切思考促成了他的表达欲望,让他在一部部长篇作品后本想搁笔,却又重新提笔。叶兆言最新的长篇小说《仪凤之门》中的“仪凤门”指的就是南京的北大门。自古以来,官员北上,军队出征,都是从这个城门进出。在这个要害之地附近,他又放进了一个要害人物,经常拉着黄包车穿梭的杨逵。这个人物极为复杂:读过书,做过车夫,干过革命党,做过大生意,他有机灵勇敢,重情重义的一面,也有背叛家庭,自私自利的一面。人们仿佛随着他的视角,看到了这座城市从晚清的1895年到1927年大革命结束这段时期的风貌。


像一个手握地图的笃定探险家,叶兆言在南京这座城市里,寻找着那些能够触动历史机关的关键时刻、关键的地方和人。他让历史转折汇聚在一座城、一扇门,一个人的身上,就这样用真实的历史,推动着这些虚构人物的命运。


叶兆言。盛佳鹏 摄


关注历史的反面


叶兆言一直不清楚自己是怎么成为一名作家的。别人都艳羡叶兆言的家学,但只有他自己知道其中甘苦。读书、写作并非完全是他个人的选择,而是家庭和社会共同作用在他身上的影响。青春期那10年,叶兆言在“文革”中度过,高中毕业后不能考大学,困在家里,他仿佛被扔在一列封闭的火车上,随着时间向前开。当时,家里的一些小说被父亲上交了,但因为其中的一些外国翻译小说没人看,又太占地方,被莫名其妙地还了回来。他无所事事,放眼望去,这列“火车”上只有没有尽头的书,那就看那些外国小说打发时间,无意中奠定了极大的阅读量。


1974年,无事可做的叶兆言跑到北京,在祖父叶圣陶家里晃悠了一年。在那里,他遇见了堂哥叶三午,叶三午是当时和郭路生齐名的诗人,他的客厅里聚集了北京的一大群文艺青年,在那个年代,他和“客厅”里的人一起偷偷写诗、玩摄影,这群人给了他最初的启蒙。


儿时的叶兆言与祖父叶圣陶在一起。(视频截图)


后来,叶兆言考上了中文系,但他仍没有立志当一个作家。只是那个年代他身边的朋友全都在谈文学,写诗,写小说。后来,诗人韩东的父亲、作家方之鼓励他写篇小说,他就写了《凶手》,这部小说没被发表,直到1981年,他的小说《傅浩之死始末》在《采石》杂志发表,那两年他一共发表了五篇小说,就这样踏上了文坛。后来有一阵子,他连续五年都没发表小说。但他依然有着平常心,因为坐冷板凳符合他内敛的性格,读研究生时,他的研究方向是现代文学,泡图书馆、翻查老报纸这种一般人看来枯燥的事,他都做得津津有味。


就在这种对写作并不太在意的状态中,叶兆言突然觉得,自己好像爱上了写作,他发现写作本身可以让他发挥想象力,创作一个又一个只属于他的自由世界。自小在作家堆、书堆里长大,叶兆言反而比别人有了更多的平常心。他比谁都要知道写作背后更真实的一面,不是那些崇高的幻象,是疲惫,是枯竭,是无止境的劳动。他所想到的办法,就是用他如同运动员一般的努力,每天提笔,去对抗可能到来的衰退。


叶兆言关心个体在社会变迁中的遭遇。他爱写那种一身古怪的小人物,和他们随时代跌宕起伏的人生,那些人有时跌入深渊,有时攀上高峰,全都身不由己,他对他们充满同情。


江水依旧在流淌,叶兆言不愿多说对自己的期待。不知不觉间,四十多年已过,叶兆言脑海中那个虚构的南京城早已变得精美复杂,它和真实的南京城一起存在,仿佛空间与时间,历史与现代,都已在他家的书房中汇聚成一点。



文字编辑:文龙杰、崔白露
图片编辑:徐曦弋
排版:丁宝秀
责编:彭大伟


艾库斯卡:我眼中的中非科技交流 | 东西问


李实:中国缩小贫富差距,对世界意味着什么?| 东西问·两会


欧洲汉学会前主席巴得胜:“西观”中华文化三十载,我看到什么?| 东西问


相关阅读

  • 生物医学岗,有机合成岗,坐标南京

  • 南京大学化学和生物医药创新研究院公共平台与李劼课题组招聘有机/生物医学方向实验技术员4-6名。一、职位要求技术员(4-6名)本科或硕士学历,具有有机合成或分子生物学实验的经
  • 闲来札记:巴菲特的管理艺术

  • 在我们投资圈内,一提起巴菲特多是冿冿乐道其投资思想(如商业模式、护城河之类),而对其管理思想似乎很少谈及。实际上我们读巴菲特历年写给股东的信,其管理哲学、管理思想
  • 南京国家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揭牌

  • 龙虎网讯 2023年3月10日,南京举行国家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启动活动,工业和信息化部科技司副司长任爱光、江苏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副厅长池宇、南京市人民政府副市长吴炜共同启
  • 历史上的难解之谜:日本人究竟是从哪儿来的?

  • 题图:天照大神像日本人的起源是人类学史上最复杂的问题之一。“在现代世界列强中,就文化和环境而言,最与众不同的当数日本人。其语言起源也位列语言学界最富争议性的话题。”不
  • 刘亮程:我的孤独在人群中

  • 在时光路途中,我们并不仅仅是在随波逐流,因为时光它也会打盹。被赞有“陶渊明风范”的鲁迅文学奖得主、著名作家刘亮程,就用自己优美的笔触,写下了关于时间最深邃的语言:我看见早
  • 欧洲最迷人的书房,在一个最意想不到的人家里

  • 这是大概是整个巴黎最让人神往的书房了吧,据说也是全球最负盛名的私人图书馆之一。而这间书房,注定要和它的主人一样,成为一个时代的传奇,被人铭记。他就是人称“老佛爷”的香奈
  • 林毅夫、黄奇帆领衔:读懂中国式现代化

  • 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因此,准确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的科学内涵与发展路径,不仅有助于充分发现中

热门文章

  • “复活”半年后 京东拍拍二手杀入公益事业

  • 京东拍拍二手“复活”半年后,杀入公益事业,试图让企业捐的赠品、家庭闲置品变成实实在在的“爱心”。 把“闲置品”变爱心 6月12日,“益心一益·守护梦想每一步”2018年四

最新文章

  • 叶兆言:坐在南京这张凳子上 | 东西问·人物

  • 他的祖父是知名教育家、文学家叶圣陶,父亲是剧作家、编辑叶至诚。如今,他的女儿叶子也在从事文学创作。一家四代均为作家,文坛并不多见。《中国新闻周刊》记者:仇广宇全文字数: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