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粉丝

我们一直在努力
当前位置:首页 > 财经 >

黄鸣奋|科幻电影创意视野下的人类文明新形态

日期: 来源:中国电影评论学会收集编辑:学报编辑部

科幻电影创意视野下的

人类文明新形态

黄鸣奋
厦门大学电影学院教授
中国电影评论学会理事
本文选自《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22年第11期“科幻电影研究”栏目。‍‍‍‍

摘 要: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建设既基于历史经验的总结、现实需求的驱动,又有赖于未来憧憬的引导。科幻电影以引人入胜的视听形态展示对于人类文明新形态成因、建设与定位的思考。其创意虽然出自幻想, 但对于建设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实践仍然具备不可忽略的参考价值。我们期待科幻电影能够拓展观众对人类文明新形态的视野,激发人们为创造更美好的明天而努力奋斗。


关键词 :科幻电影 创意 人类文明 创新


从历史的角度看,“文明”是人类经历蒙昧时代、野蛮时代之后进入的发展阶段。从逻辑的角度看,“文明”是人类所创造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统称。从科幻的角度看,“人类文明”是智人(Homo Sapiens) 在地球上通过分工协作形成的社会共同体的特征。它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不断更新形态,在内外矛盾冲突的作用下通过毁灭与重建向前发展,雄心勃勃地希冀将自己的存在范围扩展到其他星球以至于全宇宙。未来人类文明新形态预计会具备跨天体、跨物种、跨时空的特点。主创人员在设计其具体模式时或者借鉴历史文明,或者映射现实文明,或者憧憬未来文明。这些构思虽然出于想象,但可以为当下人类建设命运共同体提供借鉴。
一、 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成因
根据中国知网检索结果,“人类文明新形态”这一术语是俄罗斯学者布兹加林(Александр Бузгалин)率先使用的。他认为:“这一新形态是对已往全部历史 (而不仅仅是资本主义)的否定(否定其异化关系)和 继承(继承其物质和精神文明)。”我国学者将生态文明视为人类文明发展的新形态加以分析。在现实背景下,“人类文明新形态”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的建设成就,又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在科幻语境中,“人类文明新形态”是艺术家运用想象描绘的事关生态理想、社会理想和审美理想的世界愿景。对其成因,可以从科技引领文明、劫后重建文明、移民播撒文明等角度加以考察。
( 一 )科技引领文明
在现实背景下,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也是区分人类文明发展阶段的重要标志。“石器文明”“青铜文明”“铁器文明”之类范畴都是以关键科技为定位依据的。“农业革命”“工业革命”“信息革命”之类变局都是以科技进步为历史动力的。在科幻语境中,正是突飞猛进的科技引领文明走向未来。作为最早的科 幻滑稽片,法国影片《自动香肠店》(La charcuterie mécanique,1895)昭示了作为新生事物的自动化对食品工业的影响;作为最早的科幻故事片,法国影片《月球旅行记》(Le voyage dans la lune,1902)探索了利用军事技术开拓宇宙航行的可能性。其后有些科幻片聚焦于科技进步所带来的社会变动,如德国影片《大都会》(Metropolis,1927)等;也有些科幻片瞩目于科技反噬或失控带来的灾难影响,如我国影片《末日侵袭之终极一博》(2019)等。
对于未来社会而言,虽然人类文明新形态具备很大的不确定性,但有一条是可以肯定的:科技依然是驱动其发展的强大动力。虽然科幻电影对人类文明 新形态的描绘也具备很大的不确定性,但有一条同样是可以肯定的:科技所发挥的社会作用始终是主创人员关注的焦点之一。这是由它作为电影类型、类型电影或电影标签的特性所决定的。有关科技价值的创意至少包含如下内容:一是科技工作者在人类文明新形态建设过程中充当骨干。例如,《未来警察》(2010) 中的马景武博士创造出可以打破能源资源垄断的新技术。二是科技产品在人类文明新形态建 设过程中实现价值。例如,《未来机器城》(2019)中的机器人7723与 其人类伙伴发 现并挫败企业家庞贾廷想要 通过家用机器人灭绝人类的大阴谋。三是科技运营在人类文明新形态建设过程中做出了贡献。例如,根据《科技馆的秘密》(2009)的构思,以科技馆为依托的科普活动对激发少年儿童的科学兴趣发挥了重要作用。
图1 电影《大都会》海报

当然,科技风险同样是科幻电影关注的问题之一。有关创意至少包含如下内容:一是科技工作者可能由于利欲熏心等缘故妨碍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建设。例如,《狂暴隔离区》(2018)中的疯狂科学家在第九区进行人种变异实验 ,制造冷酷而奴性的“幽灵”。二是科技产品可能显示出对于人类文明新形态建设的负面影响。例如,《我的六次元男友》(2016)中, 未来电脑剥夺人的情感,妨碍人的繁衍。三是科技运营的具体方针可能与人类文明新形态建设背道而驰。例如,《爱达荷传输》(Idaho Transfer,1973)中,政府接管并关闭时间传输机器,将大量项目参与者困在未来。
科技价值与科技风险同时为科幻电影所关注,这一现象说明科技对文明的引领具备正反两方面的含义。科幻电影创意的要旨是激浊扬清、兴利除弊,使科技造福于人类。进一步的分析要考虑到科技与不同共同体( 包括企业、集团、国家、国际组织等 )之间的关系,考察它们之间的价值冲突。
( 二 )劫后重建文明
如果说科技集中代表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动性的话,那么,不可抗力则鲜明体现人类相对于自然灾害和社会冲突的受动性。科幻电影创意以危机叙事为特色,人类文明的劫后重建正是受动性与能动性、危险与机遇的辩证统一。
在现实背景下,“ 文明重建 ”包含多种可能的含 义,如深入反腐倡廉以重建精神文明、重温儒学 以扫除人类进入新世纪的障碍、建构具有后现代 与后工业特征的新型科技文明、建设体现人与自 然和谐及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生态文明等,涉及宗 教文明、制度文明、乡村文明弃旧图新的构想,以 及国家转型、史学再造等。大致而言,论者所关注 的主要是人类社会所面临的局部性、领域性、阶段性的危机。相比之下,在科幻语境中,人们更关注 人类社会所面临的全局性、整体性、终极性的危机,即所谓“ 浩劫 ”。这种危机的原因可能是末日战争、 可怕瘟疫、彗星来袭等。
科幻影片中关于浩劫结果的构思,至少具有如下不同取向:一是设想人类历史因为浩劫而倒退,文明社会蜕变为野蛮社会或蒙昧社会。例如,《年轻野蛮人》(Teenage Cave Man,1958)设想核浩劫之 后那些掌握科技的长者被迫穿着褴褛、变色和笨重的辐射服生活,年轻一代则作为野蛮人成长起来。《人猿星球》(Planet of the Apes,1968)设想未来人类在核战之后沦为智猿的奴隶。二是设想人类文明因为浩劫而更新。例如,在《笃定发生》(Things to Come,1936)中,劫后崇尚科技的钢铁兄弟会逐渐统治地球,科技文明由此兴盛,人类大胆地探寻宇宙的边疆,不满足于守着地球上渺小安稳的幸福。在《终极神差》(The Postman,1997)中,人类技术文明因战争而毁灭,军阀成为滥杀无辜的掠食者。幸有无名氏以邮差的身份出现,组织追随者击败军阀,建设新的和平世界。三是设想人类面临反乌托邦的任务。例如,《死亡赛车2000》(Death Race 2000,1975)设想美国政府在崩溃后重建为极权军事化机构,为转移民众注意力而组织由国家电视台转播的跨大陆死亡赛车,造成多名车手死于非命。直到一位赛车冠军当了新总统之后,才终止了上述可怕的赛事。又如,《分歧者:异类觉醒》(Divergent,2014)设想全球性战争摧毁了几乎所有的国家,人类幸存者聚集在破败的芝加哥,建立了新的文明形态。其成员根据诚实(Candor)、博学(Erudite)、友好(Amity)、无畏(Dauntless)、无私(Abnegation)五种美德组成五个派别,各司其职。创始者的良好愿望是让各派精诚合作以促进社会进步。但是,在实践中,博学派对民众实施专制统治,通过洗脑强迫人们忠于被截然分开的五种美德,不允许不同派系的人(即使是家人)共同生活。那些被测出具备多种美德的青年被视为“分歧者”,遭到严重的歧视。因为过于崇尚美德的“纯粹性”,这种文明新形态成了恶托邦,最终被人民所否定。
科幻电影有关劫后文明重建的创意揭示了人类文明发展过程的曲折性。上述发展并非沿着进步或堕落的方向线性演进,而是体现了肯定和否定的辩证法。浩劫对人类来说固然是创巨痛深的灾难,但也蕴含着弃旧图新的机遇。不过,即使破而后立,也不可能彻底消除社会矛盾。在这一意义上,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建构依然是在不同势力的博弈中进行的。
图2 电影《人猿星球》海报

( 三 )移民播撒文明
在现实背景下,人类在地表上的移民对不同文明的交流和互鉴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也对不同文明的冲突与斗争负有重要责任。科学家和投资人已经 预言基于基因运送的火星移民将构建人类新文明。在科幻语境中,所谓“移民播撒文明”至少包含三重含义:一是指人类文明本来就是由外星移民在地球上创造的,二是指人类通过太空移民传播自己的文明,三是指人类文明因为太空移民而产生分化。兹分述如次。
设想外星移民开创地球文明。例如,《魔翡翠》 (The Magic Crystal,1986)设想一位外星探险家在2000年前来到地球,因为飞船损坏而滞留,被土著尊奉为神。他按地球人的模样造了最完美的形象赠予他们,这就是维纳斯爱神的由来。《蓝星人怀乡曲》 (The Wild Blue Yonder,2005)叙述了外星人因其母星濒危而试图移民地球、再建文明的故事。《普罗米修斯》(Prometheus,2012)设想地球人是外星人当中的“工程师”所创造。不过,这些“工程师”在发 现地球人的巨大潜能之后心怀猜忌,转化为人类的敌手。
图3 电影《月球》海报

设想人类移民建设地外文明。例如,《冰冻星球》(Titan A . E .,2000)设 想人类科学家在安达利星云中用冰晶创造出一颗类地卫 星,供移民安居之用。美国动画片《泰若星球》(Battle for Terra,2007) 描写人类耗尽地球资源之后,在火星、土星建立殖民地。《东宫皇子》(2016)讲述我国东汉传道者到达银河系之外的启明星,将华夏民族的思想传播给当地土著。 
设想人类文明因为太空移民而产生分化。例如,动画片《超蛙战士:初露锋芒》(2010)描绘了人类迁徙到不同星球后因接纳新基因而形成的蛙族、蜥蜴族 和具备蟑螂基因的梯族之间错综复杂的矛盾;《超蛙战士·威武教官 》(2012)讲述的故事是蛙族、智能族结盟,反对梯族的入侵。《外星人》(2017)设想地球女 子凯西被拥戴为来自克拉星的难民的领袖,带领他们返回其母星。
在具体影片中,以上三种取向的设想完全可以 彼此混合。《钢铁苍穹2:即临种族》(Iron Sky: The Coming Race,2019)可以为例。该片设想外星长生种族Vril来到地球,通过让猴子吃他们的“巧克力”(Vrilla)而创造人类(外星移民开创地球文明)。此后,这些外星人装成人类模样挑拨离间,引发人类内部纷争,地球表面变得不宜居住。人类部分幸存者被迫移民月球(人类移民建设地外文明),另一部分人则迁居火星。不难想象:其后人类文明将因所移居的星球不同而产生分化。
上文所说的“科技引领文明”着眼于运动,揭示文明形态创新的内在动力;“劫后重建文明”着眼于时间,阐述文明形态变迁的客观规律;“移民播撒文明” 着眼于空间,分析文明形态演变的主观诉求。
二、 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建设
回顾既往,人类文明是以地球为家园、以智人为主体、以工具为手段发展起来的。审视当下,地球已经进入地质学所说的“人类世”(The Anthropocene), 智人已经演变成以人为进化取代自然进化的“后人类”,工具已经展示出自动化、智能化、网络化的大趋势。放眼未来,地球的命运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它与其他天体的互动决定的,智人的命运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他与其他生物的互动决定的,工具的命运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它与其他工具的互动决定的。上述三种互动彼此交织,决定了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具体特点。
( 一 )跨天体视野下的人类文明新形态建设
地球的命运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它与其他天体的互动决定的。尽管人类用以解释地球起源的科学假说层出不穷,但基本思路聚焦于太阳,包括太阳对星际物质的俘获、太阳对其他星系中的天体的捕获、太阳与其他恒星的碰撞、太阳子星移位或太阳伴星爆发后的残留等。在现实背景下,太空观测的范围虽然尽可朝太阳系外的天体拓展,但宇宙航行与太空开发的基本思路仍然集中太阳系内部。在科幻语境中,人类文明新形态的重要特征之一是能够开发与利用星际资源。天体采矿就是其中之一。有关科幻电影呈现超前的宇航技术、采矿技术,着眼于宇宙生态主义( 也就是作为不同生物跨天体共存之“道”),考察所涉及的利益关系、伦理关系。例如,《最后一战》《火星上的鲁滨逊》(Robinson Crusoe on Mars,1964)、《火星幽灵 》(Ghosts of Mars,2001)、《月球》(Moon,2009)等影片都是以天体采矿为题材的,着眼点在于相关的社会关系。天体(特别是太阳)异变则是对人类文明构成威胁的重要原因。例如,《最后的日出》(2019)中,太阳被内部出现的虫洞所吞噬,导致地球灾害频发,人类四散逃生。
对人类而言,所谓“跨天体文明”至少有三种可能的形态:一是人类依托各种在不同天体之间航行的飞行器保存或发展的文明。例如,在《星际迷航1·无限太空》(Star Trek: The Motion Picture,1979)中,飞船“航海家六号”奉太空总署之命升空搜集信息,被黑洞吸入之后到了宇宙的另一边。那儿的机器生物对它进行仔细研究,然后让复制品“威者九号”动身返回地球。这一飞船在航行途中积累了大量知识,成为所知达到宇宙极限的机器生物,将自己隐藏在巨大能量云中。描绘作为文明载体的孤独航天器的科幻片还有《迷失太空》(Lost in Space,1998)、《安尼亚拉号》(Aniara,2019)等等。二是人类依托超出地球范围的天体保存或发展的文明。例如,《一度为新月》(Once in a New Moon,1934)设想位于海滨的一个村子由于地月相撞被撕出,成为一个拥有海洋文明、绕着地球转的小星球。《独步月球》(2022)设想人类为抵御小行星袭击而在月球上建立基地,人类文明因此发展成为基于地月共同体(准确地说是以地球为基地、以月球为护盾)的文明。三是人类通过与其他天体生命的互动而发展出的文明。像《星球大战》(Star Wars)系列片就包含了对这类文明的描绘。美国动画片《银河英雄传说:我的征途是星辰大海》(Legend of the Galactic Heroes: My Conquest is the Sea of Stars, 1988)表现了银河帝国和自由行星联盟之间的斗争。我国动画片《烈阳天道》(2020)围绕地球人与天道星 人联手应对天劫进行构思,展现了其联军与饕餮的战斗。除地球之外,其他天体若有智慧生物存在,也可能发展出跨天体文明。法国、美国等国家摄制的“星际之门”(Stargate)系列片就包含了这样的想象。
( 二 )跨物种视野下的人类文明新形态建设
人类的命运在很大程度上是由自身与其他生物的互动决定的。在历史上,智人不仅在与地球上非人的其他生物的竞争中胜出,而且在与同属人科的其他生物(如尼安德特人)的竞争中胜出。智人同时选择了那些可能与自身共存、互惠的生物,通过引导其发展(或予以适当改造)营造出所需要的生态。作为广义农业基础的动植物正由此而来。在现实环境中,有不少国家的政府与公民已经意识到人类对大自然的过度索求所造成的危害,将可持续发展作为制订政策、签订公约、身体力行的指南。尽管如此,与之相悖的行为依然屡见不鲜,其结果之一是地球上众多物种濒临灭绝。因此,保护生物多样性、建设生态文明成为人类的当务之急,生态文明观、和谐文明观顺理成章地受到重视。有的学者进而倡导物种文明观,认为“对传统文明改造的要点就集中体现在对人种尺度决定论 的方法论原则的彻底否定与对相反的非人种尺度决定论方法论原则的发掘与建设上”。
在科幻语境中,人与其他物种的矛盾成为艺术构思的切入点之一。相关创意的如下取向值得重视:一是人类创造新物种的尝试。例如,《毒液:致命守护者》(Venom,2018)中的德雷克博士试图让人与随飞船溅落旧金山的共生体结合、创造新物种,结果导致共生体肆虐成灾。《小小乔》(Little Joe,2019)讲述商家将开发新品种植物当成产业来经营,结果其员工和家属的情绪面临被自己培育的魔花控制的风险。二是人类接触新物种的互动。有大量科幻影片描写人类进行异域探索( 涉及地底、深海、外星、平行世界等 ) 邂逅当地物种,或者异源生物(包括智慧生命与非智慧生命等)由于UFO飞临、陨石降落等原因进入地球生物圈,或者返回地球的人类宇航员带来陌生物 种,等等。人类文明因此可能对异域文明(若有的话) 构成挑战,《阿凡达》(Avatar, 2009)便以此为题材。在该片中,人类企业在军方支持下进行天体采矿,危及潘多拉星球土著的生存。异域文明也可能对人类文明构成挑战,正如《湮灭》(Annihilation,2018)所描写的那样。在该片中,无定形外星人来到地球,通过折射引发物种(包括植物、动物甚至人类)的变异。三是人类接纳新物种的可能。例如,《黑衣人》(Men in Black,1997)将地球描绘成人类与外星移民共享的空间,政府设立星际移民局专门处理和外星人相关的事务。《星际特工:千星之城》(Valerian and the City of a Thousand Planets,2017)设想人类空间站发展成为星际大都市,有3000万居民、3236个物种(来自宇宙各地的移民)、5000种语言。由此构成一种既兼容并蓄又充满矛盾的新型文明。
宇宙浩瀚无垠,可能孕育生命、物种以至文明的天体不计其数 (尽管已知这样的天体仅有地球)。从这个角度看,人类文明仅仅是 物种文明的特殊个案,人类现有文明形态也仅仅是物种文明形态的特殊个案。人类文明的现有形态是由人类与地球其他物种之间的互动决定的。人类文明的未来形态则可能为人类与地内、地外新物种之间的互动所决定。科幻电影的相关描写无疑提醒我们未雨绸缪,防患未然。
图4 电影《阿尔法城》海报

( 三 )跨人机视野下的人类文明新形态建设
由于信息科技、生命科技等领域所取得的突破,人类文明目前已经呈现出本真人与机器人、电子人等共存的形态。大量科幻电影以此为题材,既展开乌托邦意义上的想象,又进行恶托邦意义上的警示,同时还进行技托邦(Technotopia)意义上的思考。就人类文明新形态而言,至少有三类与跨人机互动相关的作品值得重视:一是描写计算机、互联网或人工智能超前应用的影片。例如,《电子世界争霸战》(Tron,1982)及其续集《创:战纪》(Tron: Legacy,2010)展示了计算机高手建构迥异于现实文明的虚拟文明的可能性。《印度超人克里斯》(Krrish,2006)、《明日世界》(Tomorrowland,2015)、《天才J之第二个J》(2018) 等作品都以类似于推谬(Fallacious Inference)的方式展示了将计算机用于预测文明之未来的结果。《天堂计划》(2018)设想了本真人、克隆人与基于专用设施的虚拟人共存的社会形态,重点在于揭示他们之间盘根错节的矛盾。二是以智能机器统治或支配人类为背景的影片。例如,《阿尔法城》(Alphaville, uneétrange aventure de Lemmy Caution,1965)中,电脑居然按自己的形象创建了城市文明,并作为独裁者支 配所有市民的命运。《血腥战场》(Mindwarp,1992) 展示了主角反抗人工智能掌控的虚拟现实“内世界”的斗争。《超越时空爱丽丝》(Alice,1999)设想30年后地球由超级电脑统治。又如,在“黑客帝国”(The Matrix)系列片中,智能机器颠倒了整个现实世界与虚拟世界的关系,创造了以虚拟世界为基点的新文明, 对本真意义上的人类构成压迫,遭到抵抗。三是智能机器在脱离人类控制之后建设衍生文明的影片。例如,《超蛙战士·威武教官》(2012)设想机器人在人类太空移民的过程中形成相对独立的智能族。微电影《冬眠》(2012)设想机器人在太阳系外建立第一座太空城046,以人类消失那年命名,称人类为“家人”。
总的来看,工具的命运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它与其他工具的互动决定的。运用工具以制造工具,是人类将自身从动物界提升出来的基本条件;将简单工具整合成复杂工具(机器),是人类从原始时代迈入文明时代的基本条件;运用机器以制造机器,则是人类由传统社会进入工业社会的基本条件。在现实背景下,机器的自动化、智能化、网络化正在促进工业文明向信息文明转型。在科幻语境中,机器的情感化、自觉化、主体化引发了广泛的忧虑。机器的情感化意味着开始有高级到形成内在需要并将其经历当成对世界之体验的工具。机器的自觉化意味着人类再也不能将自己的意志施加给已经复杂到具备主观诉求的工具。机器的主体化标志着将作为其创造者的人类当成它们的工具,这未必是人类所希望看到的。人类文明符合理想的新形态应当包含人类智能与人工智能相得益彰的理念。
在跨天体、跨物种、跨人机视野下对人类文明新形态的考察表明:科幻语境具备不同于现实背景的指向未来的特征。相关影片所构思的人类文明新形态固然基于历史经验和现实要求,同时又包含了有关未来世界的各种设定。这是观众在对待它们进行赏析和阐释时必须注意的。必须补充说明的是:上文对地球、 智人与工具的命运所进行的分析突出了不同天体、不同物种、不同工具之矛盾的重要性。各个天体、各个物种、各类工具内部的矛盾同样不可忽视。内外部矛盾交织,这不仅造成了人类文明形态演变的多种可能性,也为科幻电影创意提供了广阔的余地。
三、 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定位
科幻语境下的人类文明新形态虽然有上述跨天体互动、跨物种互动和跨人机互动的潜在共同特点,但未必只有一种发展路径、一种基本模式。对此,可以从文化、文明与国家的关系加以考察。在发生学的意义上,文明由文化发展而来,国家又由文明发展而来。文化发展成为文明的标志是形成相对完备的规制。文明发展成为国家的标志则是形成相对强大的暴力机关。不过,上述发展过程并非覆盖式的。换言之,即使在人类社会已经进入文明时代之后,仍然存在不属于文明范畴的事物或现象;即使在国家已经登上历史舞台之后,仍然存在其权力鞭长莫及的领域。在政治学的意义上,文化因素与国家因素都对文明形态有重要影响。在世界上的不同区域,文化、文明和国家相 对定位可能存在差异。它们之间的彼此互动是决定人类文明新形态差异性的重要原因。
( 一 )文化因素与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定位
文化是文明赖以生长的土壤。人类文化最初的模式区分源于地理环境所提供的不同条件,这可以从大陆文化、海洋文化、岛屿文化的形成过程看出来。在其后的发展中,人类因地制宜地从事物种生产、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建构了相应的大陆文明、海洋文明和岛屿文明。这些文明既是人类生产的成果、再生产的前提、繁衍的保障,又代表了思维的定势、眼界的局限。若想建构人类文明新形态,既要汲取优秀文化传统,又要破除陈规陋习和思想束缚,开阔眼界。
在这方面,科幻电影可以发挥自己的作用。以 《超时空接触》(Contact, 1997)为例。该片讲述天文学家艾莉尝试通过接收外空无线电信号来寻找宇宙其他文明的故事。影片开头从一幅俯瞰美国东南部的卫星图像拉开序幕,随后视野由近及远,地球迅速缩小(大陆、海洋与岛屿从一大片变成一小块、一个点),无线电通信所使用的频率也从米波(10米-1米,30MHz-300MHz)向短波(100米-10米,3MHz-30MHz)切换。这样的镜头呈现出“上帝视角”,动摇了我们认为自己处于宇宙中心的信念。其后,当艾莉乘坐飞船进入太空的时候,宇宙奇景展现在她眼前。她不禁为其美丽与壮观惊叹。实际上,这是导演通过自己的构思引导观众超越日常眼界的束缚,近乎直观地感受宇宙的浩渺无限、气象万千。《孤岛终结》(2017)同样具备启迪作用。该片既描写了一个小渔村由于解放军进岛建设通信设施而摆脱了封闭状态、 与外部世界接轨,又展示了人类移民由于乘坐飞船而摆脱地球引力、驶向浩瀚宇宙中的新家园。被终结的不仅是上述小渔村意义上的“孤岛”,而且是地球意义上的“孤岛”。如果移民飞船顺利到达新的宜居星球,则有望在那里建设史无前例的人类文明新形态。
至于文明兴衰,也是科幻电影关注的议题。例如, 短片《重载新生》致力于描写异星考古。飞船在宇宙飞行,穿过文明废墟上空。宇航员因此明白黑夜印证白昼、生命印证死亡的道理。文明发展到一定程度都会消退。存在与消失、虚拟与现实的界限日益变得模糊。
( 二 )国家因素与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定位
人类社会 最初的文明形态是在私有制形成、阶级分化的历史条件下出现的。因此打上了国家的烙印,其盛衰往往和相应国家的命运密 不可分。在现 实环境中,尽管跨国共同体或国际组织正在人类社会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但国家仍然是世界政治舞台的主要角色。与此相适应,在科幻语境中人们往往借鉴历史上既有的国家体制来构思未来文明的具体模式。例如,《沙丘》(Dune, 2021)将背景设定于宇航技术高度发达、人类经济星际化已经实现的年代,但社会 结构仍是皇帝/领主/家臣的封建模式。若说这种模式也是“人类文明新形态”,那不能不令人觉得牵强或扭曲。
图5 电影《超时空接触》海报
图6  电影《沙丘》海报

人类社会当下的文明形态是在全球化与逆全球化相互角力的历史条件下发展起来的。在这样的背景 下,跨国主义(而非民族主义)有广泛的影响。它在 理念上强调从全球场域考察人们的社会行为,在实践中致力于建设将处身于不同国家边界的人们联系在一 起的社会网络。科幻电影展示了与跨国主义相适应的人类文明新形态,其做法包括将国家关系放大到天体关系、将民族关系放大到地球人与外星人的关系等。例如,《独立日》(Independence Day,1995)以外星人入侵地球为背景,讲述美国总统一呼百应地组织 地球人抗御外侮的故事。其续集《独立日:卷土重来》(Independence Day:Resurgence,2016)用同样的基调歌颂了英雄主义精神,并加上了友好外星生命球体对地球人施以援手的插曲。这类构思是与美国所主导的全球化相适应的。
国家只是人类社会特定发展阶段的产物,必然会随着更高发展阶段的到来而消亡。因此,人类文明的新形态可能是国家消亡之后的世界共同体。这种共同体的管理机构可能是人类联合政府,正如《流浪地球》所设想的那样;这种共同体的武装力量可能是地球联合防卫军,正如《战地:异种浩劫》所设想的那样。尽管如此,国家、民族与相应文化的烙印或许依然存在,至少在过渡阶段是如此。正是在这一意义上,我们会因前一部影片里的中国少年刘启为化解世界危机提供了有效方案而感到自豪,为后一部影片里的地球防卫军中国防卫兵31师3510部队祝融小队的英雄事迹击掌叫好。
( 三 )历史因素与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定位
人类文明新形态之“新”既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可能一劳永逸。它是生生不息的过程,包含了自我批判、自我否定的因素。在现实背景下,人类文明形态经历了发展与超越的演变。资本主义文明相较于封建主义文明是一种崭新的、具有极大进步意义的文明形态。
在世界范围内,科幻电影是在资本主义尚处于上升状态的历史时期问世的。各国数以万计的科幻片表达了迥然有别的历史观与文明观。在科幻语境下,由于多元宇宙、时间旅行、时间循环、时间线分叉、非线性历史等已经成为司空见惯的设定,所描绘的文明形态演变呈现出复杂的取向。例如,根据《2009失去的记忆》(2009 Lost Memories, 2002)的构思,由于主角井上源阻止了1909年谋杀伊藤博文的案件,日本进入另类时间线,与美结盟反德,成为战后大国。根据《雷霆万钧》(A Sound of Thunder,2005)的构思,返回到白垩纪打猎的时间旅行者因为踩死一只远古世界的蝴蝶而改变了人类现在的历史。根据《上帝难为》(Hard to Be a God,2013)的构思,一群科学家被送到阿卡纳尔星球,帮助当地处于中世纪阶段的文明找到正确的进步道路。蕴藏在艺术创意之中的思想倾向 主要是由主创人员的世界观、相关厂商的现实利益和政治诉求决定的。值得注意的是:倘若时间机器真的被发明出来,那么,过去人、当下人与未来人并存和/或互动将成为人类文明新形态。科幻影片对此进行了多种角度的想象。如何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评价这类作品,将成为艺术评论工作者面临的重要任务。
从历史性的角度看,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定位至少面临如下重要问题:历史规律是否可能虚化?历史进程是否可能改变?历史路径是否可能分叉?在现实 背景下,这些问题的答案是否定的。不过,这种否定有一个基本前提,即将历史理解为过去已经发生的事情。在科幻语境中,情况有所不同。某些影片沿用现实背景下的思路,致力于捍卫历史规律的不可虚化、历史进程的不可改变、历史路径的不可分叉。另一些影片则挑战上述思路,更准确地说,是通过背离上述思路以展开艺术想象(包括历史反思、现实批判与未来展望 )。这种挑战往往基于如下设定:历史不仅包括 过去已经发生的事情,而且包含由现实指向未来的运动。如果面向未来的话,那么,人们在对历史规律加以阐释时应当承认偶然性、未知因素、不确定性或无规律性的地位,在对历史进程加以考察时应当承认史学由人所创造、史书不断由人加以重写、人们当下所作的抉择会影响未来的发展方向,在对历史路径加以分析时应当承认人类既有文明形态、人类当下存在的各种共同体所设定的文明建设目标、人类未来为实现上述目标所选择的战略部署和具体做法都是多元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对科幻电影创意的要求是将上述两种不同取向的创意有机结合起来,体现必然性与偶然性、客观性与主观性、统一性与多元性的辩证关系。更准确地说,是通过对上述矛盾的艺术表现为建设人类文明更加美好的新形态服务。
由于文化因素、国家因素和历史因素的区别,人类文明新形态在现实背景下完全可能有不同的定位,在科幻语境中完全可能有不同的创意。尽管如此,我 们在科幻语境中期待国产电影创意展示的人类文明新形态是和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目标相适应的。人类文明已经有数千年的历史,包含了由各个共同体谱写的不可胜数的篇章。科幻电影已经有数以万计的作品,包含了由诸多主创人员构思的极其丰富的愿景。人类文明之所以生生不息, 说到底是由其自我更新的进程决定的。就此而言,人 类文明新形态拥有巨大的想象空间和思辨余地。科幻电影之所以具备价值,原因之一是它们能够拓展观众对人类文明新形态的视野,激发人们为创造更美好明天而努力奋斗。本文对科幻电影创意视野下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成因、建设和定位进行了初步考察,权作抛砖引玉之谈。
注: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比较视野下中国科幻电影工业与美学研究”(批准号:21ZD16的阶段性成果。
因微信平台限制,本文部分内容有删减,具体详见原文。
责任编辑:刘洋
编辑:陈昊、张瑶

新片口碑早知道
尽在学会公众号
长按二维码关注 
中国电影评论学会

相关阅读

  • ChatGPT有自我意识吗?

  • 太长不看版ChatGPT有9岁儿童的“心理理论”能力,不等于有9岁儿童的心智ChatGPT可以回答“他人有哪些错误信念”,这表明它具备了推断他人内心状态的能力目前的研究还不能证明AI
  • 《新语言人类学指南》

  •   ◇亚历山德罗·杜兰蒂、瑞秋·乔治、罗宾·康利·里内尔/编  美国威利出版集团将于4月出版新书《新语言人类学指南》。该书由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人类学教授亚历山
  • 观点 | 推动人工智能良性健康发展

  • 扫码订阅《中国信息安全》邮发代号 2-786征订热线:010-82341063近年来,随着人工智能技术和产业生态日渐完善,相关应用场景正加速落地。在享受人工智能技术带来便利的同时,人们不
  • 理解虚拟物:互联网人类学研究的新视野

  • 本刊官方网站:http://cjjc.ruc.edu.cn/摘要互联网广泛影响的当下,物的形态正在发生变化,不仅实存之物从现实生活搬移到网络世界中,而且还出现了大量虚拟之物。从人类学对物的研
  • 人类学学者周大鸣全职加盟云南师大

  • 曾任职于中山大学的人类学学者周大鸣已于近日全职加盟云南师范大学。据云南师大法学与社会学官网消息,3月21日下午,周大鸣教授聘任仪式暨联大高端学术论坛在云南师大呈贡校区

热门文章

  • “复活”半年后 京东拍拍二手杀入公益事业

  • 京东拍拍二手“复活”半年后,杀入公益事业,试图让企业捐的赠品、家庭闲置品变成实实在在的“爱心”。 把“闲置品”变爱心 6月12日,“益心一益·守护梦想每一步”2018年四

最新文章

  • 工信部组织召开国家新材料重点平台工作会

  •   近日,工业和信息化部组织召开国家新材料重点平台工作会,研讨更高质量做好新材料重点平台工作,推动新材料产业加快创新发展。工业和信息化部党组成员、副部长王江平出席会议
  • 重磅!工信部公布2022年度绿色制造名单

  • 工业和信息化部近日公布2022年度绿色制造名单,包括绿色工厂874家、绿色设计产品643个、绿色工业园区47家、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112家。按照2022年度动态管理要求,将前六批绿色
  • 新一批符合铅蓄电池行业规范条件企业名单公告

  •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告2023年 第5号  为推动我国铅蓄电池行业可持续发展,依据《铅蓄电池行业规范条件(2015年本)》(以下简称《规范条件》)和《铅蓄电池行业规范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