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粉丝

我们一直在努力
当前位置:首页 > 财经 >

​解读《苏东坡传》10、“洛蜀党争”与造福一方

日期: 来源:晓书童频道收集编辑:晓书童

点上方绿色标示

让晓书童说给您听

◆◆


解读《苏东坡传》10、“洛蜀党争”与造福一方


正在解读《苏东坡传》作者林语堂。节目中部分内容还来自《康震讲苏东坡》、《熊逸说苏轼》以及朱刚教授的《苏轼十讲》。

前情回顾


上期节目我们说到:

“三咏赤壁”体现了苏东坡的三重人生境界。

《赤壁怀古》人生如梦,自我宽慰;《前赤壁赋》豁达超脱,打开身心,用无限的自然宇宙充盈自己有限的生命;《后赤壁赋》看透了一切皆为虚相,悟到了所见之相皆为虚妄,然后超然于外,跳出画框看画,见自己、见天地、见人生。

1084年,苏轼获赦北归,路上去探望了自己昔日的政敌,文坛的好友王安石。王安石并非心胸狭窄,嫉贤妒能的小人,相反他一直非常欣赏苏东坡的才华。而经过了这么多年,苏轼对于新法和王安石也有了全新的认识,变法中不少举措确实利国利民,而对殚尽竭虑推进变法的王安石也由衷的心生敬佩。

这两个人之间的恩怨,绝非一己之私利,而是为了家国天下的公利,这次的会面真可谓是“相逢一笑泯恩仇”,也改变了日后朝堂之上,苏轼对于新法的态度。

第二年的春天,正值壮年的宋神宗突然驾崩,年幼的宋哲宗即位。高太后亲政,“母改子政”全面否定了新法,启用以司马光为首的旧党人物,史称“元祐更化”。

在这样的大背景之下,短短17个月苏轼从被贬犯官一跃成为三品大员。虽然身为“元祐重臣”,但他并不赞成尽废新法,想要保留那些运行良好的法令,这就与司马光产生了政治分歧。在旧党人眼中,苏轼成为了新法和王安石的辩护人。

当年王安石在位的时候,他反对王安石,现在司马光在位他又反对司马光,这就是苏东坡,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就是:“满肚子的不合时宜。”

司马光在与苏东坡的一次次争执中怒不可遏,一度想把他撵出京城,可就在这个时候,司马光因病去世。但这非但没有让危解除机,反而让苏轼处境得更加严峻,很快便爆发了“洛蜀党争”。


哭歌之辩


哲宗继位之后,包括司马光在内的朝中一帮重臣,联名推荐当世大儒程颐担宋哲宗的老师,苏东坡当时兼经筵侍读,二人同为帝王师。

程颐和他哥哥程颢是理学的开山人,并称“二程”,名满天下。讲学30多年,门生遍布朝野。所谓的“程朱理学”,朱是将其发扬光大的继承人朱熹,程就是这兄弟二人。程颐以布衣一朝成为帝王师的这一年,程颢去世。

程颐这个人一看就是个老学究,不苟言笑,张口便是孔孟之道。作为老师,他对小皇帝的要求几近苛刻。说有一次课间休息的时候,小皇帝顺手折了一根柳条来玩,程颐严厉地批评说:“这样做无缘无故的摧折生命,损害天地和气。”小皇帝被批了心里也很不高兴,把柳条狠狠地摔在了地上。

司马光知道后叹了口气说:“这就是为什么皇帝不愿意亲近儒生啊。”后来整个大宋王朝,都会因为宋哲宗对儒生的怨恨而付出惨重的代价。

苏轼对不近人情的程颐就更加的看不惯了,一直以来他就是个道貌岸然的奸人。

有一次朝廷举行仪式祭祀天地,安置神宗灵位,这在礼仪制度中算是吉礼。当时司马光刚刚过世,参加完朝廷的祭祀活动,百官准备赶去司马光家吊唁。

而主持司马光丧事的程颐阻拦大家不许去,因为孔老夫子曾说“子于是哭日,不歌。”刚刚参加了吉礼活动,再去参加丧礼,一会嘻嘻哈哈,一会哭哭啼啼,不合礼仪。

苏东坡则极力主张应该去,孔子说“哭则不歌”又没说“歌则不哭”。然后甩了一句:“此乃鏖糟坡里叔孙通所制礼也。”

叔孙通是制定汉朝规章礼仪的开国大儒,而鏖糟坡是一处肮脏不堪的沼泽地。言下之意就是讽刺程颐是从泥巴坑里爬出来的山寨叔孙通,是个冒牌的假学者。

此言一出,哄堂大笑。

当着百官的面,口无遮拦直接对程颐进行人身攻击,这算是相当过分了。程颐恼羞成怒,而朝中那些程颐的门生弟子对苏东坡当然是怒不可遏。这个深仇大恨就此结下,之后也引出了无穷的后患。

苏东坡一贯如此,意气用事,用个人喜好褒贬他人,这在政治上是极不成熟的表现。能成大事的人必须要有足够的容纳力,将各方面的力量都团结起来共同做事。此前无论是欧阳修还是司马光都善于将不同个性、派别的人聚拢帐下,但苏东坡明显做不到这一点。

洛蜀党争


司马光去世之后,旧党群龙无首,迅速分裂成了三个学术兼政治派别。一派以程颐为首,程颐出生在河南洛阳,这一派就称“洛党”。一派以苏轼为首,他的籍贯是四川,就称之为“蜀党”。还有一派是以司马光提拔的谏官刘擎、刘世安为首的“朔党”。

苏东坡的一句嘲讽挖苦,就此拉开了“洛蜀党争”的大幕。

东坡对于元祐更化的态度是既不能像仁宗时期那样过于松懈怠慢,也不能像神宗时期那样过于紧张严苛,应该找寻一条中间道路。

洛党人就拿这几句话做文章说苏轼恶意诽谤仁宗与神宗皇帝,上奏弹劾。苏轼哪愿受这冤枉立马上奏抗辩。

其实仅凭洛党一派是不可能扳倒苏轼的,一来掌权的高太后对苏轼很有好感,二来当时苏轼、苏辙都在朝中担任要职,蜀党一众门生在朝中也很有权势。而程颐以一介布衣而成帝王师,在朝中根基很浅,不属于政治决策的核心圈,对熙宁变法与元祐更化并没有什么独立的见解,洛党一派的政治权势相对要小得多。

但是洛党点火之后,朔党也加入了进来围攻苏轼。为什么?因为当初苏轼与司马光因免疫法争得不可开交,借此机会,朔党也对苏轼群起而攻之,弹劾他的奏折就像雪片一样的飞进皇宫。指责他维护新法,可能是下一个王安石。

朔党参与到对苏轼的围攻,表面上看是政见不合,其实本质上是权力之争。司马光去世宰相的位置空缺,而苏轼又深得高太后喜爱,朔党人当然不想宰相大权旁落他人。

眼看朋党之争愈演愈烈,火都烧到高太后头上了,有大臣当面指责高太后偏袒苏轼,太后厉声呵斥:“苏轼又不是我家亲戚,我偏袒他做什么?”盛怒之下扬言:“你们再争,就统统撵出朝廷。”

当苏东坡意识到,他与洛党关于“哭则不歌”的学术之辩,与朔党关于“免疫法”的政见分歧,已经变成了权力斗争的时候。一方面感觉不堪其扰,另一方面也感受到深深的恐惧,因为曾经遭受过囹圄和贬谪之苦的他,不愿意再重蹈覆辙。

于是他连上四道奏折,请求离朝外任。而高太后确实赏识苏轼,想把他留在身边。

有一天,高太后问苏轼:“你前年这个时候是什么官职?”当时苏轼刚从被贬地黄州获准北归,东坡不知太后何意,如实回答。

太后又问:“如今你官居何职?”

“翰林学士。”

“你如何能有今天的地位?”

苏轼回答:“都是您老人家的提携。”

太后微微一笑:“不关老身的事。”

“那一定是哲宗皇帝。”

“也和他没关系。”

苏轼有点不解“难道是大臣们的举荐?”太后摆了摆手。

苏轼大惊,连忙辩白:“臣虽无德无能,但绝没有为了做官而托关系走后门,攀附权贵。”

太后不紧不慢地说:“我早就想告诉你了,你能有今天的地位,完全是神宗皇帝的遗愿。当年你被贬黄州,每有你的文章传入宫中,先帝都赞不绝口,只是还没来得及启用你,他就仙逝了……

说到这里,苏轼和高太后两人是双双落泪。太后语重心长的说:“你一定要尽心侍奉官家,以报先帝的知遇之恩。”苏轼连连许诺,拜辞而出。

高太后的一番话确实用心良苦,而苏轼也想为朝廷做出一点贡献,怎奈“洛蜀党争”愈演愈烈,大有排山倒海之势,他不得已再次请求外放任职。


拯救西湖


1089年,朝廷终于批准苏轼以龙图阁学士身份出任杭州知州。上一次来杭州任副市长的时候他才34岁,18年后再回来任地方一把手已经是52岁的老人了。

18年前,他因为遭到新党的排挤,请求外放,先后在杭州、密州和徐州任职,第一站就是杭州。18年后,他又因为“洛蜀党争”再次请求外放,第一站依旧是杭州,人生就是这般有趣。

这一趟外放,苏轼在杭州任职不到两年,之后又担任颍州、扬州和定州知州,任期都在半年左右,前前后后加起来有5年的时间。虽然不停地被调动,但他始终竭尽全力地为一方百姓多做一些实事。

其中最为称道的就是拯救西湖。

西湖是杭州美丽的眼睛,是当地百姓灌溉饮水的来源,更是保证运河通畅的重要水源。但是长期以来,西湖淤泥沉积,水草遮蔽湖面,阻碍水运,影响水质,隔断水源。继续这样下去,几十年后,西湖将不复存在。

在苏轼手上,完成了西湖整治改造的这一重大工程。他彻底清理西湖,然后将无处安放的淤泥水草集中起来筑起了一道横跨南北的长堤,后世称之为“苏堤”,“苏堤春晓”至今仍然是西湖最美的景观。

为了使淤泥不再沉积,水草不再滋生,他将岸边的湖面租给农户种植菱角。一来种植菱角必须要清除水中杂草,二来官府可以收取租金,三来又解决了一大批农户的生计,一举三得。

为了避免农户胡乱种植,苏轼在西湖中心修建了三座石塔,相望为界,围成一个水域,水域之内严禁种植。这三座石塔后来就成为了西湖著名景观“三潭映月”

据说在西湖改造工程期间,杭州百姓感念苏轼,给他送了好多的猪肉。他让人把猪肉切成方块,按照他“慢著火、少著水,火候足时它自美”的独家秘方烹制好,带到西湖,分发给大家。这道菜名噪杭州,成为了当地名菜“东坡肉”


施恩百姓


苏东坡在杭州还有一件很有趣的事情。

有一天他审理了一位六旬老人偷税的案子。老人随身带着两个大包裹,里面全是上好的麻纱。包裹上写着一行字:“翰林学士苏轼寄给京城门下侍郎苏辙。”原来是老人盗用苏轼之名偷税,把这些麻纱带到京城贩卖。

苏轼一听大怒,一拍惊堂木,厉声问老人怎么回事儿。

老人知道堂上坐着的正是自己冒名的苏轼,大惊失色道出了实情。这位老人是福建的举人,准备进京赶考,苦于没有路费盘缠。身边的亲戚朋友想办法给他凑了200匹当地特产建阳纱,让他带到京城卖了当生活费。

但是带着货物从福建一路到开封,每过一个地界都要缴税,这样一来即便到了京城也所剩无几了。所以决定盗用苏轼和苏辙的名头逃税,一路走来果然畅通无阻,可怎想来到杭州苏轼时任杭州知州,就被抓了个正着。

面对这个可怜又可气的老人,东坡没有再拍惊堂木,而是直接把包裹上的旧封条撕了下来,自己提笔重新写了一张:“龙图阁学士苏某封寄京师翰林苏学士。”

然后笑着对老人说:“前辈,现在你可以放心了,这会真的是苏知州交给苏学士的包裹了,就算是被带到皇帝面前也没关系了。”

然后东坡又写了一封信给苏辙,让弟弟关照这位可怜的老者。

老人喜出望外,千恩万谢的辞别苏轼进京赶考,第二年还真就高中皇榜。后来这位老人路过杭州,苏轼还请他在自己家中小住了几日。

这个故事充满了温情,东坡网开一面,放走了一个偷税罪人,成就了一个新科进士。就像当年,恩师欧阳修宽容他编造典故一样,东坡也乐于宽容这位可怜的读书老者。作为一个执法官员当然不应如此,但他更是一个温厚、有趣的文人。

在他辗转主政4个州郡的这5年里,杭州西湖只是他众多政绩中的一项。他刚到杭州,就遭遇水涝灾害,反复向朝廷请求拨粮赈灾,甚至把自己用来修官舍的钱都拿来买米赈济灾民。他重视水利,除了西湖大工程之外,还疏通了钱塘江水道,设立水闸控制江潮。为照顾常年遭受流行疾病之苦的百姓,除了划拨公款之外,自己还捐献了黄金50两,创设安乐房看病济世。

他刚到颍州,又遭遇严重雪灾,夜不能寐的思考救灾之法,后来从官仓中取出数千单粮食,从酒务局抽出数千称干柴,救助饥寒百姓。

总之,他是想尽一切办法造福一方百姓。

整治漕运


还有一件事特别值得一提,是他主政扬州的时候整顿漕运。

扬州是漕运重镇,而漕运又是大宋的经济命脉。可当时的漕运制度已经破败不堪。

苏轼就把自己的改革意见上报朝廷,他的思路来自于当年唐代宗时期的教训。

话说当时经济大师刘宴负责漕运事务,在扬州造船运粮。每艘船要花掉1000贯钱,其实制造成本还不到500贯,因此就有人批评刘宴胡乱挥霍财政。刘宴认为:治大国不能用小道理,制度创新需要做长远考虑,留足余量。多出来500贯是运营费用,造船厂工作人员的收益好了,官家的事情才能做得好。

按照刘宴的制度,修建了10所造船厂,每个船厂设置一个负责人,此后50多年间,漕运工作都运转良好,而这些负责人也确实都富裕了起来。

后来,吴尧卿接手了漕运事务,一改此前制度,严格核算成本,实际花了多少钱,就批多少钱。可没几年的功夫,这些造船厂就破败了,漕运也出现了问题。

这件事情从表面上来看的话,就是造船厂贪污腐化,刘宴充当了保护伞,放任这些人中饱私囊,吴尧卿打击贪腐,当然做的对。

但是从结果来看的话又完全不是这样了。漕运在刘宴手上的时候,每年运粮40万石,用船400艘,一艘船5年报废,每年要造船80艘。每艘船有500贯是默许给造船厂工作人员的不当得利。吴尧卿打击贪腐,确实每年为朝廷节省了4万贯钱,但是这些钱和船厂破败,漕运不畅相比,简直微不足道。

所以,苏轼的改革思路与刘宴一样:“治大国不可纠结小道理。”

北宋的漕运有类似的问题,当时漕运的工作人员收入很低,于是他们自己想办法创收,在船上夹带贩运一些私货牟利。从制度上来说这是公器私用,当然是走私。但是熙宁变法之前,朝廷制度宽松也就默许了。

变法之后对这类行为开展了专项严打,任命稽查官严查私货,查到了就让当事人补缴税款。

可是严打持续了几年下来,扬州每年查收补交的税款仅仅也只有1600贯,却搞得漕运工作人员入不敷出,妻离子散,漕运自然也就搞不好了,直接的损耗都有30万石粮食。1600贯钱和30万石的运力损失相比又是微不足道的。

算完了账之后,苏轼建议朝廷停止严打,撤销稽查官,直接免税。

似乎在我们的印象当中,好官就是要为民请命,能免税就免税,能减税就减税。但苏轼是明白人,他知道免税就等于在朝廷身上割肉,所以他的免税提议是算账算出来的,让朝廷看到免税之后收益是增加的。在保证朝廷利益的前提之下,顺带减轻了百姓的负担,维系了国家的稳定。这样的提议才是当权者喜闻乐见的。

苏轼既不会把皇帝当做圣人,更不会把政府当做正义的化身,也从不把底层人民当成善男信女。大家都是人,都有人的欲望与毛病,所以想要解决问题,就实事求是从现状出发,把账算算清楚,胜过将“爱民如子”这样的大道理讲无数遍。

我们回顾一下苏轼的从政经历,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

他只要在中央,就必然陷入政治斗争;每当他陷入政治斗争,他都会主动申请外放地方;每当他去到地方,立刻就能超越狭隘的党派之争,抛开政治偏见,完全以老百姓的利益为自己政见的出发点,实实在在地为老百姓做事。

立刻从一个对国家君主负责的大臣,变成一个活泼潇洒,融入当地生活与百姓的地方官,而他自己也焕发出了不同凡响的光辉。

其实在这5年的地方官任期当中,高太后几次都将苏轼调回身边担任中央高官,可他每次回去都会遭遇攻击。当时弟弟苏辙也已经做到副宰相,在中央举足轻重,但苏辙为人谨慎,不会遭遇口舌之非。而苏轼只要一进京城就是非不断,莫须有的罪名纷至沓来,致使他每一次都不得不被迫离开。

而就在苏轼开始准备奔赴定州担任知州的时候,中央发生了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这件事再度改变了苏轼的命运。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情呢?年近花甲的苏东坡又要承受什么样的人生巨变呢?我们下期节目再说。

我的付费专辑转述《置身事内》已经上线,想要读懂中国经济,必须要先读懂中国政府。读完这本书,你会深刻理解中国30多年来的经济变迁的背后逻辑,进而能够理解身边正在发生的事情,它能帮我们寻觅到一些机会,争取改善一下自己的生活。通过音频下方的海报二维码,可以优惠购买,用购买的微信账号登录喜马拉雅收听。

感谢支持。

相关阅读

  • 藤花旧事:东坡生命的最后四十日|寻路东坡

  • 封面新闻记者 徐语杨公元1101年,从南国放还北归的苏轼最终决定在常州定居。由好友钱世雄帮忙,他在常州觅得一处极佳的住所——孙氏馆。是年六月中旬,已经身患暑疾的苏轼抵达常
  • 不着急,你想看的苏轼展延期啦!

  • 四川博物院跨年大展“高山仰止·回望东坡——苏轼主题文物特展”自去年11月29号开展以来一直备受关热捧。今天记者获悉,应观众呼声,本次展览的结束日期由原定3月5号延长到3月2
  • 一生安息处 “归乡”小峨眉|寻路东坡·郏县

  • “三苏园”内苏轼中年布衣像封面新闻记者 张杰 吴德玉 纪陈杰 郏县摄影报道早春时节,河南平顶山郏县小峨眉山下。“三苏坟”墓园内,阳光灿烂透亮,宛转流动。苏辙第33代后人,平顶
  • 苏轼的春天

  • 2023012春江水暖僧人惠崇离世 68 年后,苏轼得其画作《春江晚景图》,日夜珍赏。是日,他再次取出这幅意趣盎然的图画,感受即将消逝的春意,兴之所至,于画末题诗道: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
  • 《苏轼书法全集》座谈会成功召开

  • 西南大学版《苏轼书法全集》座谈会2月24日下午在北京召开。清华大学人文学院院长刘石、中国作家协会书记处书记邓凯、《中国书法》杂志社社长朱培尔、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

热门文章

  • “复活”半年后 京东拍拍二手杀入公益事业

  • 京东拍拍二手“复活”半年后,杀入公益事业,试图让企业捐的赠品、家庭闲置品变成实实在在的“爱心”。 把“闲置品”变爱心 6月12日,“益心一益·守护梦想每一步”2018年四

最新文章

  • 这个豆腐有侠气

  • 在云南,吃“烧豆腐”是一种生活方式。此风,在石屏尤盛。方形的烤架,下放煤炭,人们四五个一摊,围着烤桌团坐。豆腐是绝对的主角,烤架的四周层层叠叠垒起一座豆腐的围城,圆的、方的、
  • 看完周公便明白,中国文化为什么看东周

  • hi,我是晓书童。今天向同学们介绍的是涌现出诸子百家争鸣的时代的一本书《为什么是东周》,并为同学们准备了5本送书,感谢时代华语对本频道的支持。如何获得送书,浏览图文后,同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