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粉丝

我们一直在努力
当前位置:首页 > 财经 >

她,被赞为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背后的女功臣

日期: 来源:共产党员收集编辑:

她是中国铀同位素分离事业的理论奠基人
是中国原子弹研究中
为数不多的女性之一
直到逝世 才被人们所知
被称赞为
“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的女功臣”



她就是王承书
核理化院前身华北六零五所副所长
一位隐于时代背后的女性核物理学家
小学语文S版五年级课文
《隐姓埋名三十年》讲的就是她


1912年6月26日
王承书出生于上海一个富裕优渥的书香之家
与其他名媛小姐不同
她立志改变中国物理学落后现状
果断报考燕京大学物理系



在当时
“女生不适合读理科”的论断
尚不绝于耳
王承书用实力打破这一刻板印象
她因成绩优异被保送到燕京大学
当年物理系只招收13名学生
她是唯一一个女生
1934年
她以全系第一的成绩毕业
之后留校任教
1939年
与同校物理系教授张文裕
结为夫妻



战乱中
她随丈夫南下到了西南联大


其间
她得知美国密歇根大学
设立了一笔奖学金
专门提供给亚洲有志留学的女青年
但已婚妇女不能申请
不服气的王承书立即去信
讲述自己的情况
同时也表明了决心
“女子能否干事业
绝不能靠婚配与否来裁定”
最终被破格录取


在美国
王承书遭遇过歧视 面临过拮据
但她从未弯过脊梁 落下过学问
她与她的导师乌伦贝克
共同提出一个轰动世界的观点
即以两人名字命名的
“王承书—乌伦贝克方程”
这一公式至今仍被沿用


有人说
只要她继续研究
获得诺贝尔奖只是时间问题
可她主动放弃了这一切
选择回国
她说
“我不能等人家把祖国建设好了再回去”


美方听说王承书要回国
立即派特务监视行踪
还对她非法传讯
王承书夫妇俩人一边打包书刊笔记
悄悄寄回国
一边锲而不舍地向美国政府递交回国申请
终于在1956年得到解禁放行

这一年
王承书44岁


钱三强曾问王承书
“祖国有一项任务
如果你愿意接受
就得隐姓埋名一辈子
你愿意吗?”


“我愿意!”


1958年
中国筹建了热核聚变研究室
聚变能被认为是人类最理想的清洁能源
也称“人造太阳”
当时这项技术在国内还是一片空白
对王承书而言
也是从未接触的陌生领域


1959年
王承书被派往苏联学习
学习期间
她发现一本书
对中国发展核聚变很有价值
为了能尽快让这本书成为教材
她在回北京的火车上整整翻译了七天
成为了中国核聚变的基础材料



钻研了两年
王承书成了中国热核聚变领域领军人物
她还研制出了原子弹燃料
让中国突破热核聚变技术难关


1961年3月
钱三强邀请王承书
负责国家最高机密高浓铀的研制
高浓铀有多重要?
如果将原子弹赋予生命
高浓铀就是其体内流动的血液
这是决定我国第一颗原子弹
能否成功的关键所在


为了保密
王承书与她的名字
从此销声匿迹


1964年1月14日
王承书带领团队比原计划提前
取得第一批高浓铀合格产品
为原子弹爆炸提供了最根本的燃料保证



1964年10月16日
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这一年
王承书52岁
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后
钱三强曾找到她
希望她继续隐姓埋名从事核事业研究
并问她:
“有什么困难吗?”
“没有。”
“有什么话要带给先生和孩子?”
“也没有。”
“那你愿意继续在这工作吗?”
“我愿意。”


这一句“我愿意”的注脚
是王承书三十年如一日的坚守

耐得住寂寞
守得住初心
干得出勋绩
满头青丝化作白发
她奉献自己的一切
没有半点怨言


王承书十分重视人才培养
为了让更多孩子能受到良好的教育
她把毕生积蓄的几万元
捐给“希望工程”
她曾说
“一个国家教育上不去
人才培养不出来
这个民族就肯定没有希望”
与眼疾作斗争的王承书
把每篇论文的英文一笔笔描深
然后再用放大镜阅读
经她“掌眼”的论文
都经过多次修改方才“过关”
“我把我的学生培养起来
就是我最大的安慰”



1994年6月18日
王承书逝世
病危时
她留下遗嘱
遗体捐献给医学研究单位
个人书籍和科技资料全部都送给核理化院
积攒的约10万元存款全部捐给“希望工程”


王承书将她的一切
留给了祖国
留给了科学
留给了未来




往期精选                                                                              



来源:CCTV国家记忆


责编:郝多

编审:陈卫平 曹滢


相关阅读

  • “爱吃辣的人不易得糖尿病”,是真的吗?

  • 按照2019年的数据,中国糖尿病人数居世界首位。全球糖尿病在 20 岁- 79 岁成人中的患病率为 8.3%,患者人数已达 3.82 亿,其中 80% 在中等和低收入国家。中国 18 岁及以上成人糖
  • 《菌物学报》2023年2期出版

  • Mycosystema 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菌物学报》2023年2期已经出版,全文在我刊官网及微信平台同步上线,欢迎浏览、阅读!感谢各位专家对本刊的支持,感谢各位作者不吝赐稿!综述变孔异
  • 专访宁吉喆:为什么是5%?

  • 动力源来源:中国新闻社中国2023年设定“5%左右”的增长目标,该如何看待?今年经济复苏形势怎么样?中国“拼经济”对世界意味着什么?中新社“两会·面对面”专访全国政协委员、国家
  • 韩国宣布,本周六起,取消!

  • 权威、深度、实用的财经资讯都在这里原标题:韩国3月11日起取消对自中国入境人员的核酸检测阴性证明要求韩国政府当地时间8日宣布,自11日起,自中国入境人员无需提供48小时新冠病
  • 她们,撑起金融行业“半边天”

  • 权威、深度、实用的财经资讯都在这里巾帼不让须眉,柔肩亦担重任。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她力量”正日益壮大,资本市场也涌现出一批优秀的女性行业领导者。她们为资本市
  • 《生物工程学报》2023年2期目次

  • 目次Contents↓↓↓点击稿件题名可查看全文↓↓↓导读2023年2期导读综述基于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在作物中的应用殷文晶,陈振概,黄佳慧,叶涵斐,芦涛,路梅,饶玉春植物苯丙烷代谢
  • 招聘信息丨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招聘启事

  • 欢迎符合条件的优秀人才应聘!招聘列表01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2023年度“博士后创新人才支持计划”招聘启事02微生物所植物基因组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林啸研究组03微生物所微生
  • 有声海报 | 倾听两会里的“她”声音

  • 话心声、传民意从政府工作报告看新期盼来自重庆的女代表、女委员们认真履职尽责,积极建言献策围绕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乡村振兴、西部陆海新通道传统民族文化保护等方面用

热门文章

  • “复活”半年后 京东拍拍二手杀入公益事业

  • 京东拍拍二手“复活”半年后,杀入公益事业,试图让企业捐的赠品、家庭闲置品变成实实在在的“爱心”。 把“闲置品”变爱心 6月12日,“益心一益·守护梦想每一步”2018年四

最新文章

  • 红星桥头泡桐花又开

  • 成都迎来了最美的三月,春光里的成都此时已经繁花似锦,而红星路河岸的泡桐花又如期盛开了。走在红星桥上,远远地看见沿着河岸的几棵泡桐树,茂密的鲜花正恣意地盛开,树枝一直延伸
  • 情况属实,拘留3人!

  • 近日,四川省雅安市雨城区成实外学校部分学生家长反映学校食堂食材供货问题引起关注,有家长称发现学校的食材检测报告单“早产”,出现了还没到的日期。记者注意到,3月6日及7日,雅
  • 全自动快速解密工具

  • Ciphey:使用自然语言处理和人工智能以及一些常识的全自动解密/解码/破解工具。在不知道情况下Ciphey会为您解决3秒或更短时间内解决大部分问题。工具下载地址:https://githu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