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粉丝

我们一直在努力
当前位置:首页 > 财经 >

浅谈创意行为、恋爱误区、《去有风的地方》和斯多葛哲学

日期: 来源:理想屯收集编辑:翊瑄Camellia

上周的推送提到了知名音乐人Rick Rubin


他留着一把花白的胡子,喜欢光脚走路,他对音乐的神秘态度已经成为音乐界的传说。Rick Rubin是第一个承认并不精通技术的唱片制作人,并表示自己几乎不会演奏任何乐器,也很少接触音板,但却是一名非常细心的听众。他凭借着提出简单但发人深省的问题,帮助与他合作的音乐人打开创意之门。


无论是与乡村传奇Johnny Cash,还是与说唱歌手Kanye West或是与Slayer这样的重金属乐队合作,Rick Rubin都能通过温和地引导,帮助这些音乐人释放潜能,突破创作障碍,写出他们生命中最美好的音乐。


在过去的八年间,Rick Rubin一直在努力写一本名为《创意行为The Creative Act》的书(如图所示,我这个月最推荐的读物)。他在书中分享了78种思考方式和他对创造力的理解,并提炼出他在工作室与音乐人交流的精华,旨在激励读者可以跨出创作的第一步,引导人们走上创作的道路,


Rick Rubin表示,他希望这是一本关于创造力的哲学冥想书(本书汲取了《道德经》和《艺术家之路》作为灵感来源),无论读者在何时何地拿起这本书,翻到任何一页都能获得启迪,并且会百读不厌。他认为我们所有人都是天生的创作者,都能通过挖掘宇宙中的创造能量,借由自身转化为可以与他人分享的艺术。


Rick Rubin认为人们对创作有一种误解,创作并不是一瞬间的灵感迸发,而是7天24小时的生活方式。创作的真谛在于如何与我们所在的世界进行连接,并发现他人没有注意到的细节。每个人看待世界和感知世界的方式各不相同,创作的初衷是向他人展示自己的视角,同时激励他人分享他们的世界,共同参与到生命这个伟大的过程中。


创作者常常会陷入到想要控制自己作品的想法当中,Rick Rubin则建议人们要向流动的灵感投降,而不是试图控制它们。因为我们只不过是宇宙中的一小份子,我们需要做的是臣服于宇宙这股宏大的力量,避免用有限的认知去限制自己的潜力,如果我们能顺势而为,就能在宇宙中乘风破浪。


Rick Rubin表示,他常常会有一个想要去创作的想法,于是便开始行动,在此期间,他可以感受到有一股力量在牵引着他的创作力,如果这时能注意到这股能量,并跟着这股能量走,而不是一意孤行,便能创作出比自己更伟大的作品。比如说他想创造一幅蓝色的图画,但是他在创作过程中能感受到这幅作品想要变成红色,虽然在他脑海中认为这幅画应该是蓝色的,但是成为红色才是它最终的归宿(有点像我之前说过的人类是宇宙这个ideas machine的container,我们只是宇宙表达自我的器具)。


很多艺术家成名之后便江郎才尽,原因是他们太在乎外界的评价了,从而抑制住了他们体内的创作源泉。如果一件事让你感到兴奋,你就有责任将它分享出去,这是灵感在你体内迸发的表现,无需在意他人的评价。Rick Rubin判断一件艺术作品好坏的方式是看看它能否激起自己的身体反应,有时候一幅潦草的草稿带来的能量比一幅完美的油画要强大的多。


Rick Rubin帮助嘻哈音乐从小众的亚文化成长为世界的主流音乐流派,他认为嘻哈音乐是一个足够开放的音乐类型,是一种迎合时代的新的抒情方式。他喜欢嘻哈音乐中用到的韵律和措辞,也欣赏嘻哈音乐人愿意搞怪,挑战传统的态度。他坦白最早听嘻哈音乐时,并没有受到什么触动,直到他看了一部关于嘻哈音乐创作的电影,那时候他从身体上感应到嘻哈音乐的时代应该来临了。


最后,Rick Rubin分享了他认为的生命的意义是什么:学会享受。我们来此世的目的便是为了享受乐趣,在这里表达自我,向世界介绍,「这就是我」。


p.s. 《Steve说》的主播,也是《人生十二法则1&2》的译者想请问一下各位出版社的朋友们,有没有哪一家出版社愿意签下Rick Rubin这本新书的版权,他愿意来做译者。看看我的公众号读者朋友们有没有能帮上忙的,谢谢大家!

这两天入乡随俗,刷完了《去有风的地方》,感觉许红豆在云南的小日子像极了我当时在葡萄牙小城阿威罗的生活。

红豆短租的有风小院就像我那时居住的VIC Art House --- 四层小楼加小院聚集着来自世界各地背景迥异的人们:来自阿根廷精通占星的音乐人Santi,云游四海最终回乡创业的DJ大叔Hugo,刚结束10几年恋情的葡萄牙小镇姑娘Lili,妩媚又可爱的街头艺人Reneta。期间还有塞尔维亚的摇滚乐队Skier & Yeti,以色列的x贩子,巴黎的落魄画家和意大利的发型师在此小住。

大家每天在公共厨房做饭分享美食,或是在小阳台上喝着咖啡闲话家常。工作时间经常聚集在一起头脑风暴,想想怎么将VIC Art House和当地的旅游发扬光大,晚上就在地下电影院看片听歌或者开趴体。期间我们成功举办了一场史无前例的音乐节,还在里斯本和波尔图进行了巡演。我也在阿威罗尝试了很多稀奇古怪的蘑菇,度过了葡萄牙特色的圣诞节,在大山深处体验了圣佩德罗仙人掌,甚至还邂逅了小小的艳遇。

刚来阿威罗的时候,我还嫌弃这里没有大都市的便利,心想做完音乐节这个项目就回里斯本过大城市生活了,没想到在这一待就是五个月。当地朋友告诉我,这里虽然不如里斯本和波尔图名声响亮,但却有着一股独特的吸引力,凡是在这儿住过的人,兜兜转转总会再回到这里,尤其是会回到VIC Art House。

是啊,去年我重回阿威罗探亲的时候,一下火车就有回家的感觉,因为我知道那里有一群志同道合的好朋友们在等着我,那是一种久在线上生活无法体验到的幸福感,只有在线下人与人亲密接触时,才能感受到的真实和美妙。

就像《去有风的地方》说到的那样,其实身边人都是来来去去的,大多数人相遇后,只能陪你走很短的一段路。人活一辈子,在我看来最真实的不过就是人与人之间的互动了,相处时就好好珍惜,分开后就听天由命。只要生活还在继续,就会与人相遇,与感情相遇,与美好相遇,人世间走一遭,尽情享受体验吧!

好像很久没有分享关于爱情的内容了。虽然我目前没有固定的恋爱对象,但不耽误我分享一下找对象这件事。


首先需要跳出一个固定思维,那就是「我知道我想找一个什么样的人」。


不要假设你知道你在找什么。我们从小到大的明暗恋其实都是很随机的事情,就好像我们是一台未经训练的AI,试图预测哪个图像是一只猫:是这团棕黄色的像素堆?还是这个长着弯弯尾巴会喵喵叫的东西?所以我们需要在不断试错中,找到那只「正确的猫」。


很多人在一段失败的恋情结束后,没有归纳总结出有用的信息。比如说,他们在结束一段关系后,不会认为是自己的恋爱对象本人有问题,而是在未来择偶条件加上以后要避免前任的一系列特征A、B、C。


用这种武断地类别思考模式会干扰我们的择偶能力,让我们无法自由地与下一位可能与我们产生共鸣的特定类型群体进行匹配。举一个极端的例子,很多人说自己不是同性恋,但是却与同性别的人在交往,其实他们并没有在撒谎,因为他们喜欢的是身边的这个人,而不是这个人所代表的性别。


所以,在年轻的时候尽可能地去和别人交流吧,并在保持安全的情况下多去恋爱,多去试错,在随机的抽样筛选中(概率统计显示,33段恋情即可),完善自己的择偶模型。看看你和谁交流时会感到兴奋,会有一种活着的感觉,以及能在交流的过程中感觉到自己被对方看见、听见。身体不骗人,多多关注自己身体的反应。


在当下的数字时代,让他人了解你的一个最好的方式是在网上公开发表你的看法,提前给他人一个了解你内心想法的机会。这种做法也会增大自己的择偶机会,让你不必受制于当前所在的一亩三分地,从而可以在世界范围内结交到志同道合的朋友。


当你遇到合适的另一半时,你们之间应该可以谈论任何事情。你可以谈论任何突然出现在你脑海中的想法,通过判断对方的反应来预测你们是否合得来。大多数约会对象可能会被你突如其来的敞开心扉或者无厘头的想法吓到或是感到无聊,但那些真正对你感兴趣的人,会敞开心扉聆听你的倾诉(或是网上点赞回复)。毕竟,这是了解你的好机会。如果他们还能跟上你奇怪的脑回路,那就再好不过了。通过无私的线上线下分享,你可以过滤到那些无论如何都不适合你的人。


最后,不要轻易向他人谈论你正在约会的对象。瑞典诗人托马斯·特朗斯特罗姆曾经说过,如果你把水母带出水面,它们的整个形态就会消失。就像当一个不可言说的真理从沉默中被唤起,它将瞬间失去生命力,因为真理是不可翻译的,它必须留在「道可道,非常道」的状态中。


当你谈论你喜欢的人时,你需要把「喜欢」这个抽象的状态转化成为一串词语。有些关系可以很容易地转换成语言,因为它们符合社会定义中的「浪漫」,比如他为你在楼下弹吉他,每天为你送花,给你买包买首饰。但是每个人对于爱的需求有成千上万种形式,我们无法将每一段关系都压缩成他人可以理解的话语。


当你尝试向他人表述你「非同寻常」的约会对象时,他人可能会带着疑惑甚至担心的表情看着你,因为你觉得有爱的描述在他人眼里却是奇怪的存在。人类都是社会动物,很容易受到他人的影响,周围朋友的不理解往往会干扰我们的选择。


我们每个人生来都是独特的,你的天性和喜好往往是别人看不到的,又极容易在后天的成长环境中遭到社会的改造。如果你做了足够多的实验,你就能感觉到那个真实自我的行为方式和喜爱偏好。


我们虽然无法解释缘分这件事,但却可以利用主观能动性去创造缘分。2023年尽情享受爱情的美好吧!

知名畅销书作家和斯多葛哲学践行人Ryan Holiday有一档名为《Daily Stoic》的播客(已有超过一亿的下载量),他在过去几年间花费了几百小时,采访了他所能触及到的当代顶尖人才,学到了以下的经验和教训,简单总结一下:

1. 洛杉矶公羊队总经理莱斯·斯尼德在队内有一套「恐慌规则」。当比赛场面混乱或者时间紧迫时,人们很容易陷入恐慌。此时应该提醒自己想想「恐慌规则」,慢下来,不要慌。我们都需要有规则来应对生活中的混乱,这不仅仅是在场上。否则,你可能会做出情绪化的决策,做出短视的事情,违反自己的原则并损害生活。

斯尼德也会有意的练习斯多葛生活方式,他不会让别人对他的批评以及网络上的负面言论扰乱心绪,莱斯说,当你知道自己在做什么时,你必须让自己的能力加倍,成为抵御批评和抱怨的盔甲。这并不是说他自负,而是坚信不疑的相信自己和团队,不受外界噪音的干扰。

2. 奥运会山地自行车运动员凯特·考特尼在训练过于拼命时,她的教练会问她一个问题,「你是想现在快,还是以后快?」意思是说,你是想在这次训练中取胜,还是想在比赛中取胜?我们都知道自律的重要性,但是自律并不总是关于早起和努力工作,对于自律的人来说,锻炼比不锻炼容易,写作比放松容易。但如果你想要走得更远,就要学会放松和休息。

3. 好莱坞影星马修·麦康纳关闭了他的制作公司和唱片公司,因为他觉得与其在五件事情上做到B的水平,不如在三件事上取得A的成绩。这三件事包括他的家庭、基金会和演艺事业。罗马皇帝马库斯·奥勒留曾说过,少做一点可以「带来双重满足」。你需要弄清楚生活的优先权和事物的重要性,才能在有限的时间内把这些事情做得更好。

麦康纳还有一条接戏的原则,在他答应拍摄一部电影之前,他要先等上十天到两周的时间,并观察自己在此期间的睡眠情况,如果他睡得好,他就不接这个戏。因为一件事如果真的能让他得到成长,他一定会兴奋或者紧张的睡不着觉,这才是值得做的事情。

4. 作家玛雅·斯玛特告诉人们一定要学会设定界限,并勇于说「不」。另一位作家史蒂芬·普雷斯菲尔德也讲述了同样的故事,他辞去了很多职位,以便和过去的自己告别,并专注于写书。普雷斯菲尔德同时也介绍了当你把「作家」作为自己的唯一标签,那就需要培养作家的职业习惯,不然你只不过是一个写手,而永远成不了作家。

5. 纳斯卡赛车手布拉德·凯塞洛夫斯基谈到了专业选手和业余选手的不同,其实这也适用于生活的各个方面。他说,「如果比赛条件总是完美的,一个12岁的孩子都可以做我的工作,可问题是,我的职业生涯中鲜有这样的日子。」这就是问题的所在,当我们在逆境时,还能有着和顺境一样的心态和表现吗?

6. 作家里奇·科恩谈到了他从他父亲那里学到的许多经验(他的父亲赫比·科恩被誉为世界上最伟大的谈判者),成功的关键是要上心,但不要太过上心,要随时保持超脱的状态。当你为事物担心时,提醒自己这只不过是漫长生活的小插曲,一切都会过去的。

7. 作家AJ·多勒里奥在负债2亿美元之后,开始使用毒品和酒精麻醉自我。后来他意识到,当你突然被生活暴击,此时需要一套系统将自己带出低谷,只要活着就还有希望。他去参加戒毒戒酒会议,开始冥想写日记,和朋友聊天打电话,帮助别人。重要的不是生活带给了你什么,而是你选择如何应对。

8. 心理学家伊迪丝·艾格博士说过,「如果当时的我知道现在的我知道的事情,我就会以不同的方式去处理过去的那件事。」所以,不用内疚,毕竟你无法改变过去,重要的是你现在的认知水平得到了成长。

9. 作家乔治·拉维林认为阅读应该是人们必备的美德。他指出,几个世纪以来,数以万计的先辈们为了能读书,做出了巨大的牺牲和努力,才能让我们现在有机会不受限制的广览群书。如果你不读书,没有让书籍在你的生活中发挥重要的作用,那就是在背叛先辈的遗产。

10. 知名博主和主播蒂姆·费里斯建议把这个短语从你的生活中去掉:这不公平。我们在生活中经常会遇到虽然做出了巨大的努力,但是结果却很差的事情。这很常见,我们应该少想结果,多去体验过程,我们的职责就是尽自己所能做好每一件事情,这就是我们之于生活的胜利,至于结果如何,既然不受我们掌控,又何必去费心纠结。

11. 独立摇滚乐队Mt. Joy的主唱马特·奎恩谈到了乐队的崛起和成功,他说,「控制你能控制的东西很有帮助,比如说我们能做的就是投入大量的练习时间,不断地变得更好,只要我们不断做这些可控制的事情,那么结果至少不会是失败。这就是我们的座右铭。」

12. 畅销书《原子习惯》的作者詹姆斯·克里尔告诉我,他每天早上挤出两小时的时间来写作,他说,「在其他人占据我的日程之前,我会先把写作时间挤到我的日程表里面。」

13. 知名华尔街领导力教练兰德尔·斯图特曼告诉我,他十几岁的孩子给他上了一堂关于权力的课程。你必须让人们相信,当他们做你想让他们做的事情时,其实是他们自愿的。他说,「你必须先放弃权力,才能获得权力。」关于权力的一个有趣事实是,你越是努力地想抓住权力,你实际拥有的权力就越少。


1. 大部分的人不是在重大事件中被打败,而是在一个个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中投降, 从而逐渐弱化真正的自己,一步步地走向失败。

人最大的敌人还是自己,别让脑海中那个不断重复的「我不行」的声音控制自己,更不要让周围人的杂音阻止你前行的步伐。

找到属于自己想要承受的苦难,然后负重前行。

I’m Not Crazy. I’m Just Not You. I have a life, just not your life. Stay hard.
--- David Goggins


2. Tim Ferriss在《Tools of Titans》一书里,总结了在各自领域有所建树人士的共同点:

- 80%的受访者每天都会冥想。

- 很大一部分45岁以上的男士从不吃早餐。

- 很多人在晚上会使用冰袋达到舒适的睡眠温度。

- 《人类简史》《穷查理宝典》《影响力》《追寻生命的意义》在所有推荐书籍中位居前列。

- 大多数人都有反复听一首歌让自己集中精力的习惯。

- 几乎每一个人在正业之外都有副业。

- 相信失败只是暂时的。

- 几乎所有人都可以将自己的劣势转为优势。


3. 这个月举办的21天写作打卡活动圆满结束了!没想到我的举手之劳,能给将近100名的参与者带来这么多的收获(下图)!最后顺利完成打卡任务的有42人,并为他们颁发了奖状和POAP。我还意外的发现其中1/4的完成者是@flomo浮墨笔记 的忠实用户,在这里给创始人少楠手动点赞!顺便分享下我和少楠的一期播客:https://www.xiaoyuzhoufm.com/episode/6318a21343274df80456d044


就像那句老话说的那样,欲变世界先变其身,如果每个人都能借助写作或者冥想对自己多些觉察觉知,整个世界也会在知性之光的照耀下,变得更好。


4. 最近的新爱好:软/硬笔书法。每天早上来一张,修身养性(如图)。

汉字有形象意境之美,一笔一划包裹着天地哲学,文里行间散发着诗情画意,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点击「阅读原文」或者登陆https://cycircle.carrd.co/加入CY CIRCLE,成为尊享版(£333)或者阅读版(£99)会员,阅读15万字外文翻译精华和学习笔记。每周更新,一次付费,终身受益!

欢迎在各大播客平台收听我的播客节目:

英文:Chiwi Journal

中文:理想屯 (小宇宙独家播放)

备注: 通过公众号搜索功能

相关阅读

  • 浅谈线上写作、结婚年龄和创作者基金

  • 我的线上写作导师David Perell分享了如何培养写作习惯的几条经验:1. 每天在固定时间写作。养成习惯是一件需要花费时间和精力的事情,所以在一开始要为写作匀出时间,并作出承诺
  • 建行报名!工行一把微信立减金!移动白捡10元!

  • 祝大家元宵节快乐,还没把“天天有毛”公众号设为星标的朋友都设一下吧,第一时间看到好活动的推送信息。你如何设置星标?点本文顶部第一行蓝色“天天有毛”后,再点右上角三点“..
  • 2022.11.9 周三 | 写日总结的意义

  • 我开了个小号,叫「非卿漫谈」,这几天在“偷偷”尝试写日总结,每天一复盘,今天是第4天。今天不在状态,只有 5h·10min 的记录。过去三天分别是:8h·25m,8h·30m,7h·40m。2022.11.09
  • 谣言是一种反权力

  • 最近读了一个法国营销学教授写的书,书名叫《谣言:世界最古老的传媒》。之所以特别说明是法国,因为原书名是一个法语单词 Rumeurs,在法语词典中,这个词被解释地非常谨慎,根据 DeepL
  • 向所有的烦恼说拜拜

  • 今天是五一劳动节,也是我们老朋友池老师的生日。每次有人问他有没有年过半百他都很生气,说四十六四十七四十八,离半百还远着呢。于是提问者只得悻悻地退回半步说,那我待会儿再来

热门文章

  • “复活”半年后 京东拍拍二手杀入公益事业

  • 京东拍拍二手“复活”半年后,杀入公益事业,试图让企业捐的赠品、家庭闲置品变成实实在在的“爱心”。 把“闲置品”变爱心 6月12日,“益心一益·守护梦想每一步”2018年四

最新文章

  • 浅谈线上写作、结婚年龄和创作者基金

  • 我的线上写作导师David Perell分享了如何培养写作习惯的几条经验:1. 每天在固定时间写作。养成习惯是一件需要花费时间和精力的事情,所以在一开始要为写作匀出时间,并作出承诺
  • Sam Altman: 万物摩尔定律

  • 导语之前翻译过OpenAI 的董事会主席,前Y Combinator执行总裁Sam Altman关于《如何提高工作效率》的一篇文章。今天再总结一下他最新的一篇文章《万物摩尔定律》,揭示了未来社
  • 兔年开学第一课 | 满满仪式感 暖暖见面礼

  • 元宵佳节刚过,今天(2月6日),湖北800多万中小学幼儿园学生迎来了新学期。不少学校精心准备,开展了丰富多彩的第一课。“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寒假里,春节档《满江红》热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