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
2023-03-16 09:09:23
来源:青年文摘收集 编辑:一起学吧
点击上方蓝字“青年文摘”
右上角“...”点选“设为星标”
添加★标 不再错过推送
每天 8点 12点 20点 不见不散~
1.不如意的时候,我是倾向于反思自己的问题,还是找别人的责任? 2.出现意外状况,我更愿意把它当成一件好事呢,还是坏事? 3.如果我取得了某种成就,我觉得是因为自己厉害呢,还是因为运气好? 4.别人夸奖我的时候,我倾向于全然接受,还是认为没这么好? 5.我是更在意那些夸奖我的人,还是更在意那些对我有意见的人? 需要说明的是,每个选项没有好坏之分。但请记住你的选择。 这,就是我们常说的 “惯性思维” ,是你用来看这个世界的 “ 有色眼镜” 。 它并不是一副简单的眼镜,它有自己的意志。 进入我们眼睛的信息,有的会被它过滤,有的会被加强,还有的会被扭曲。因而同一件事情,在不同人身上,往往有截然不同的结局。同一个机会,有人仅有80%的把握就会去冒险,有人做好了120%的准备却仍然战战兢兢,不敢争取; 同一个不经意的眼神,有人解读为善意,有人却认为是“不喜欢自己”; 同一种状态,有人能非常接纳,有人却总能发现自己的缺点,对自己不满…… 更可怕的是,如果一个人成天戴着这副眼镜,会愈发固化其看待问题的方式。 比如,有人遇事总把一切责任都归结于他人,指责他人;也有人总认为是自己的错,性格不够好,能力不行,过度责怪自己…… 所以,很多人会进入一种周而复始的循环中,谈恋爱总被某类不靠谱的男性吸引,和人打交道总不够自信,事业就是达不到预期…… 这种循环一旦形成,就会一次次强化,越陷越深,再难从内部打破。很多抑郁的人、来咨询室的人,80%的困扰,根源都在于此…… 他给的方法,让人一听就觉得不靠谱、很怪异,甚至驴唇不对马嘴,但真的有用。 他学了15年心理学,是北大博士、心理学泰斗钱铭怡的高徒,任教过清华大学。 心理学家武志红 自称是他的粉丝,每次和他对谈都很有收获。 受邀参加《奇葩大会》,他说心理学没有用,却被评价: 曾经有一位读者来信,说现在的工作她不喜欢,有一份让她心动的新工作,但薪水不高。她非常纠结。 李松蔚反问她:“就算我建议你换工作,你也不会听吧?” “那我建议你不要换工作了,准备一张纸条,等你以后再纠结的时候就拿出来看看,你就写一句话——我用现在的人生,多换了5万块钱。 我觉得值!” 这么重要的事,他一句话就给人家“打发”了,读者果然没再回复。 你可能也觉得莫名其妙,为什么一句话有这么大的威力? 她写道,之前的工作机械、重复、无聊,越干越累,一天天地耗着,年纪轻轻,整个人的朝气已经磨没了…… 但她以前看不到这些,5万块钱,成了她的有色眼镜。戴着这幅眼镜,她只看到了损失、风险、害怕,而屏蔽了背后被消耗的自己。 李老师的这句话,恰恰让她意识到,多出的5万并不值得。 一位妻子,愁眉苦脸地向李老师抱怨,丈夫婚后从不帮忙分担家务,还经常和她吵架。 李老师邀请她参加一个“荒谬” 的比赛,赢的人奖金有100万。 比赛要求很简单:在不告知伴侣的情况下,让他不帮忙干家务活。1年,5年,甚至10年,谁的伴侣忍不住干了活,就赚不到这100万。 1. 一看到他干活赶紧接手过来,并且批评他干得不好; 2. 不断说他是一个不干家务的人,跟身边每个人说,造成心理暗示; 妻子听完突然愣住了,睁大眼睛,仿佛意识到什么:我好像现在做的,就是这些。 顺着这些话,她又捋了捋,除了做家务,当她想让丈夫更体贴、更上进,想让孩子更听话的时候,用的都是这几招…… 这是她以前从未看到的事情,她的有色眼镜,过滤掉了所有自身的问题,满眼都别人的毛病。 很多人开玩笑说,想扒开李松蔚的脑袋看一看,他是怎么长的,为什么总能想到一般人不可能想到的角度。 他的一个朋友,孩子写作业很磨蹭,父母全程督促都没用。 他说,最好的督促就是,孩子写作业,父母在隔壁看电视。 母亲不同意,觉得太荒唐,父亲觉得有点冒险,但可以试试。 果然,前几天效果很不理想,孩子效率更低,睡得更晚了。 而就在那天,孩子竟然8点半写完作业走出卧室,问:“你们是现在给我签字,还是我们一起看完电视再签?” 很多时候,并非孩子真的需要被督促,而是父母需要这份督促;并非孩子真的有问题,而是父母透过自己的眼镜, 看到了孩子的问题,甚至在无意识中,维持了孩子的问 题。 很多跟李松蔚一起工作的同事,常常会自嘲说觉得自己“没有带脑子”,每次他不经意地点拨一下,你会突然有点顿悟:原来还可以这样! 帮李松蔚做这门课的产品经理,怕不能很好呈现课程,曾经压力非常大,失眠很严重。 “那就对了,看到你这种反应,我就知道这个方向很有希望。” 她也挺有勇气,当天晚上就没睡,熬了一个通宵,提前把工作做了,只睡了2小时。到第二天,因为已经做了一部分工作,她很有成就感,精神特别好,工作效率也高了。 她尝到了熬夜的甜头,后来还想继续熬,却总忍不住会睡着。 把“问题” ,看成一种“ 资源” ,这是李松蔚的独特视角。 十几年来,李松蔚发现,咨询室来求助的人苦恼于各种问题,很多人常常困在惯性思维中,对自己或身边人发狠使蛮劲,最后往往越解决问题越是个问题。 一年多前,他决定将自己这一套思维方式进行一次系统总结。期间他策划这门课很久,当时很多同事对这个选题充满不确定,但他很坚定地说: 在写这篇文章时,好几天我都很焦虑,因为思维是一个看不见摸不着的概念,我担心自己不能很好地展现这门课本有的价值。 是的,我脑子里有很多“我不行” “ 我不可以” “ 我做不到” 的声音,这个声音我很熟悉。 当我接手新的工作时,遇到新项目时,公开发言时……每当我有这种想法,我都会更加紧张,变得束手束脚,心想:看吧,我果然不行。 在一次卡巴金的正念工作坊活动中,让参与者维持一个瑜伽动作。很快,大家就觉得自己坚持不了了。 卡巴金老师说:“这只是你头脑当中的一个想法、一个声音。” 听到这个声音的时候,你有两种选择:相信这个声音,或者不理会它,坚持一秒,再坚持一秒……结果很多人维持的时间都延长了一倍以上。 那一刻,我突然意识到,对啊,我也可以不理这些声音啊! 接着,我试着用课程中的方法,每当它出现一次,我就重复一遍“六字真言”,想法只是想法,但并不等于事实,无论它多么逼真,不理会就好。 “我们长期以来的想法、感受、困扰已久的问题,有一天将会被某个人一语道破。” 生活中,那种灵感乍现的时刻其实很难有,而李松蔚老师,就是那个“一语道破梦中人” 的人。 现在,我也把这门课推荐给你,希望你仔细听、反复听,每听一遍,都是思维的一次打破重建。 从最初开课前的烦躁、怀疑、忧愁等各种不良情绪,到听几节课后的惊讶、莫名喜悦,再到最后心情轻松、无所挂碍,仿佛完成了一场洗礼,不再心有负累,看到我的生命里多了一层亮光。 这是唯一一个让我听了会流泪的课,也是今年我给自己最好的礼物 。 欢迎来到李松蔚的大脑,同时,请慎重,因为你即将打开的,是新世界的大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