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粉丝

我们一直在努力
当前位置:首页 > 财经 >

记者种粮记

日期: 来源:东楚晚报收集编辑:东楚晚报

 

扎下去劳动,感受丰收的喜悦

丰收的味道是什么?

“咸咸涩涩的,苦尽甘来啊!”17日,忙完一天的农活,开发区·铁山区太子镇上庄村种粮大户费明地深有感触地说。

今年5月起,本报记者揽下1亩田,在市种子管理局的帮助下,参与水稻种植体验,费明地担任技术指导。眼下稻谷飘香,广袤的田野中遍地金黄,我们的稻田喜获丰收。

品耕耘之艰辛

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坚决守牢确保粮食安全、防止规模性返贫等底线,扎实推进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等重点工作,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为落实好中央一号文件精神,本报创新宣传方式,在市种子管理局指导下,成立“种粮小组”,全过程参与水稻种植。此前,我们这些“90后”“00后”都从未下过田。

活动在开发区·铁山区太子镇上庄村进行。在该村,市种子管理局连续多年开展“看禾选种”展示示范观摩活动,有20亩面积的“看禾选种”展示示范田。活动启动后,本报记者揽下了一块面积约为1亩的稻田,并邀请当地种粮大户、今年61岁的老农费明地担任技术指导。

一粒种子,要历经多少风雨的洗礼才能长成秧苗?一株秧苗,要历经多少艰辛和汗水才能长出稻谷?一束稻谷,要历经多少辛勤的付出才能端上饭桌?活动启动后,我们曾询问费明地。

皮肤黝黑的他,笑了笑,说:“这要你们自己去感受。”

5月上旬,费明地先行对稻田进行了打田、除草和浸水的准备工作,之后,他将挑选好的种子进行了浸种催芽。

5月29日,我们来到稻田,进行撒种作业。当天,黄石的实时温度为32℃,因为湿度大,体感温度更高。在泥泞稻田中,我们端着已经破壳发芽的种子,光脚踩在稻田里,一边艰难行走,一边挥手播撒,样子很狼狈。身旁,费明地却“身轻如燕”。

今年7月,记者插秧

7月2日,盛夏已经开启,阳光愈来愈烈,照在人身上,皮肤火辣辣地疼。这一天,费明地和我们约好,进行第二次劳动。

劳动的内容是插秧。

脱掉鞋子,我一脚踏进稻田中,很快又将脚“缩”了回来:泥土是温热的,水下好像还有虫子,我甚至都能听到自己的心跳,差点摔个跟头。此后40分钟时间,我们仅仅完成整体工作量的五分之一,但大家已经累得直不起腰,腿上、身上、衣服上都沾上了泥巴,衣衫也早已被汗水湿透,指甲缝里都是泥……

8月,插下的水稻秧苗,陆续到了分蘖期。分蘖期是水稻生长的关键时期,也是病虫害的易发期。这次劳动相对容易,用上了无人机、诱捕器等“黑科技”……

在参与这次劳动的过程中,我们更关注的是种下的秧苗长得咋样了?费明地帮助我们看了又看,说出了让我们稍显宽慰的话:“虽然参差不齐、歪歪斜斜,但整体长势还不错,没有造成浪费……”

这让我们感叹,一粒种子长成水稻,是一段漫长的旅程。如果没有全过程参与,我们或许并不会如此关注一株秧苗,像抚育孩子一样,希望她健康成长。

“慧种田”的费明地

观农人之变化

种田,对我们来说,是体验;对费明地而言,却是生活。

还记得活动刚刚启动时,我们还邀请了两户居民参与,其间还有2名大学生加入,但因为种种原因,他们都陆续退出。

在一次次的相处中,费明地既是我们的老师,也成了我们的朋友。劳动之余,他也会跟我们讲述他自己的故事。

今年61岁的他,从小就跟着长辈一起种田。那时候,种田用的都是“老把式”:春耕时,他会提前做好准备工作,浸种、平整土地、开沟、施肥;在插秧时,通常都是一家人上阵,弯着腰,深一脚浅一脚地在水田里劳作。有时,在劳动时,费明地的鼻子都快贴着水面了,泥土是他最亲密的伙伴……

在病虫害的易发期,他每天都会赶早出门,背着50斤重的药箱下田,踩着泥巴,在秧苗中间进行人工施肥、病虫害防治作业。差不多每隔20分钟,他还要返回到田埂一次,重新补足药箱里的农药,如此反复。

“现在好了,种田都用上了新设备、新技术,平整土地有旋耕机,插秧有插秧机,田间管理有无人机,收获时还有收割机……”他说。

以田间病虫害防治作业为例,早在几年前,费明地的“老把式”就被一架植保无人机取代——植保无人机装配有6个机翼,共8个喷头。和人工作业相比,无人机不仅效率更高,还能够全方位均匀细密地喷洒,把活儿干得更细。

在参与种粮的过程中,我们也认识了植保无人机的主人——他叫梁文涛,今年36岁,是名“新农人”。

2018年,梁文涛从外地返回黄石创业。次年,他在阳新宝塔湖附近承包了近百亩田地,种植芡实。芡实是一种水生草本植物。种植过程中,梁文涛发现,因生长环境影响,芡实的田间管理不好操作。

当年7月,梁文涛自费5万余元购买了一架最新款植保无人机,并在网上自学植保无人机的相关知识、前往武汉参加培训,最终通过相关资格证考试,获得了资质。如今,梁文涛将提供无人机服务作为自己主要的工作,服务周边地区的种粮大户。

“动动遥控器、点点手机,一天的农活就干完了,真好。”我们也不禁感叹。

掂丰收之分量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转眼之间,时间已经来到了10月,广袤的田野中遍地金黄,我们的试验田也丰收了。

10月13日,费明地通知我们前往试验田收割稻谷。这一次,“种粮小组”的力量更壮实了,有10余名记者、编辑、市民代表参与。

来到试验田,大家纷纷“动”了起来。

——有人撸起袖子,手持镰刀,走到田间地头,开始收割稻谷;有人迈开步子,往返着,将收割好的稻谷搬运至田埂边;有人放开膀子,将成束的稻谷在戽桶反复拍打,让谷粒脱穗……

汗水浸湿衣服,劳作的场景愈发火热。

“嘿,加油干了啰嘿!”一阵阵刚劲有力的号子声在稻田里回荡。转瞬之间,一排排金黄的水稻被割倒,一颗颗饱满的谷粒被尽收“囊中”。

眼看戽桶装了一半,费明地和我们“赛”了起来。

——在另一处稻田中,费明地驾驶着收割机忙碌起来,“轰隆隆”的机器轰鸣声与我们的号子声交相辉映。

只见收割机在稻田里来回奔走,所到之处,稻谷均被整齐收割,并在收割机内完成了脱粒。仅仅10分钟,费明地便完成了近八分田的收割工作,收获稻谷1200斤。

从收割机上下来,费明地格外高兴,笑容也更灿烂了。他说:“今年是产量和粮价‘双丰收’。”看产量,这片试验田,亩产近1400斤,和往年比,每亩增收了近200斤;看粮价,今年稻谷最低收购价上调,每斤涨了近1毛钱。

另有数据显示,2023年全市秋粮收获面积预计110.7万亩,其中,中稻78.25万亩,晚稻6.35万亩,玉米15.71万亩,大豆4.2万亩。在风调雨顺的好气候下,预计今年粮油生产将迎来大丰收。

在这片试验田的不远处,费明地还种植有80亩水稻。实现了丰收,费明地甜在心里,乐在脸上,他说:“谁说种粮不赚钱,这么干,准行!”

这真让人高兴。

记者手记

扎进去,才知道丰收的快乐

“脚下沾有泥土,心中沉淀真情”。

这是自上大学起,导师、前辈最常教导我们的一句话。

这句话的意义到底是什么呢?

我们一直都在新闻实践中,去寻找其真正内涵。

此前,我们也曾多次抵达新闻现场,采写农业题材的新闻报道,但大多数时候,我们是站在田埂上,用眼睛看,听农民讲,然后带着满满的新闻素材回家,用自己的理解,写下一篇“好看”的文章。

新闻,不是用来演绎完美的,而是用来记录真实的。

直到自己真正地、全过程地种下一亩田,我们才对稻田里迸发出的真实力量有了新的理解,泥土的芬芳、劳动的艰辛,好像任何文字都描述不精确;双脚扎进稻田时,所有的犹豫、担忧、惊慌失措,好像之前都从未感同身受;农人的坚持、困惑和丰收时油然而生的快乐,好像曾经都只是点到为止……

扎下去,才会知道丰收的快乐。收获时,我们和费明地一起欢呼、一起笑。我们看到的眼前还未收割的稻谷,仿佛也在扭着腰、跳着舞。

我想,这就是新闻记者践行“四力”的意义。(记者 陈子才/文 记者 张成/摄 通讯员 张育林)

相关阅读

  • 收稻谷

  • 马红艳(潜江)父亲脾气倔,不肯把刚收割下来没有晒干的稻谷卖给谷贩子。坚持要在门口稻场晒干,再装袋,一袋一袋整齐码在偏屋里,等到年底或者来年庄稼青黄不接的时候再卖。到那时稻谷
  • 复兴镇:金秋水稻收割忙 风吹稻浪好“丰”景

  • 风吹稻浪遍地黄,颗粒归仓丰收忙。复兴镇5千亩水稻喜迎丰收,当地农民抢抓晴好天气抓紧时间收获水稻,放眼望去,成片的金黄稻田映入眼帘,一簇簇饱满的稻穗铺满了稻田。微风轻拂,金灿
  • 沙海深处藏村寨 驼铃悠悠好风光

  • 金秋10月,游客在罗布人村寨景区品美食、赏胡杨,感受大漠风情。10月16日,游客在尉犁县罗布人村寨景区骑骆驼游玩(无人机摄)。确·胡热摄10月16日,游客在尉犁县罗布人村寨景区骑骆驼
  • 从十月稻田,看大米为何能卖出200亿市值?

  • 国无农不稳,民无粮不安。新时代的农村农民,需要现代化的农业作依托,而在农业现代化的过程中,品牌化、数字化成为至关重要的一环。金秋十月,从南到北,从东到西,中国农村的每一块土地
  • “网红大米”勇闯资本市场 除了烧钱还能怎么玩

  • 中国商报(记者 马嘉)10月17日,闯入资本市场仅4天的“网红大米”十月稻田股价一度上涨超14%。中国商报记者注意到,作为从线上起家的“网红品牌”,十月稻田每年营销费用达数亿元。

热门文章

  • 美国对华2000亿关税清单,到底影响有多大?

  • 1 今天A股大跌,上证最大跌幅超过2%。直接导火索是美国证实计划对华2000亿美元产品加征25%关税。 听起来,2000亿美元数目巨大,我们来算笔账。 2000亿美元,按现在人民币汇率

最新文章

  • 记者种粮记

  • 扎下去劳动,感受丰收的喜悦丰收的味道是什么?“咸咸涩涩的,苦尽甘来啊!”17日,忙完一天的农活,开发区·铁山区太子镇上庄村种粮大户费明地深有感触地说。今年5月起,本报记者揽下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