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粉丝

我们一直在努力
当前位置:首页 > 财经 >

上海生活第五年,我要离开了

日期: 来源:生涯研习社收集编辑:林安

来源 l 林安

来源 l 林安的会客厅(ID:xtutux6)

分享 l 生涯研习社(ID:xjysyyxs)


2017年5月21日,从北京搬到上海的前一周,我给北京写了一封离别信。在信里我说:
“虽然不确定能否和上海走到最后,但他是此时此刻,我最想在一起的人......我抱着一点回归生活的念想,但心中余火未熄。你曾经教给我的那些东西,我想我会换一个地方让它继续发光。”
我是一个做事情非常讲究仪式感的人,喜欢给人生中的每一个结点贴上不同色彩的便利贴,以便多年后回顾。
就在昨天,我在杭州租好了新的房子,这个月底上海的房子也即将到期。此刻,我坐在上海的一家咖啡厅里,翻开5年前离开北京前夜敲下的那些文字,竟有些恍惚——5年后,新的离开再次上演,不变的是离开前的心情依旧平静,变了的是,我还是无法把生活交给柴米油盐,甚至比5年前离开北京时更加漂泊了。
毕竟当时离开北京搬到上海时,我做好了要回归生活本身,老老实实在上海定居买房的打算。所以这五年我一直在按照上海的落户政策续签居住证、交税交社保,即使是刚刚裸辞做自由职业的那段时间也从未断过。
但是今年,我决定离开了。很多人感到惊讶,因为此前我定居上海的决心看上去很坚定。
“为什么?是因为今年疫情的那两个月吗?”他们问,甚至有人都没有问,就默认我是因为这个原因要离开。每一次我都很想解释,不是的,早在封城以前,我就想离开了。
我认为一个人如果做了一个在外人看来不可思议的决定,一定是一连锁的事件引发的结果,而不是离这个决定最近的事件引发的。
这篇文章,我会好好梳理“决定离开上海”的前因后果,以及我做这个决定背后的思考路径。



01
离开,只是一瞬间的决定

“为什么离开上海”要从为什么搬来上海说起。上海当初吸引我的,是在大城市能提供的资源服务背后,还有很浓厚的生活气息。上海,是一座可以把精致生活、市井烟火气和人文历史平衡得很好的城市。
我相信我在这里能认识很多有趣的人,参加很多有意思的活动,找到让自己舒适的生活节奏,然后永远定居在这里,从此囿于昼夜、厨房与爱。
我在北京生活的时候,常常觉得自己只有工作,没有生活。北京的街道又宽又长,要找一家24小时便利店、咖啡店或奶茶店,往往要走很远的距离。以至于我现在回想起在北京的生活片段,脑海里最先冒出的,总是自己一个人走在冬天的马路上寻找店铺,周边的车呼啸而过的场景。
在北京的最后一年,我常常觉得孤独。这种孤独体现在我的交友圈几乎来自上班,工作日有同事们说笑,一到周末大家就四散至北京的东西南北角,过起各自的生活。
在北京,物理距离的遥远使得约朋友见面,成了一件需要再三权衡的事情。因此刚来上海时,我觉得上海的一切都太棒了:
精致小巧的街道,走在这边就可以看见马路对面的人;随处可见的24小时便利店、奶茶店和探不完的咖啡店;更分散的城市规划,几乎每个区都有自己的小中心;更规矩的租房市场和人与人之间严格遵守的契约精神......
那时候的我以为,这些就是一座宜居城市所需的一些了。毕竟那时候的我,对于生活在中国一线大都市还是存有贪念的,无论是精英小资生活的叙事,还是更好的发展机会和资源,亦或是孩子的教育、家人的养老医疗,上海都有着国内领先的资源环境。
但是我是否真的需要这些,为了获得这些我需要拿什么去交换,以及我是否有能力、意愿去做这一笔交换,当时的我没有考虑。
第一次反思来自今年年初,我去大理生活了2周。离开前,我在上海的生活已经陷入某种惯性里:宅在上海郊区,一周出门1-2次,每天除了工作还是工作。
在上海的舒适小窝
由于不用通勤上班,我可以住在偏远的郊区以获得更大的生活空间。但是由于住在郊区,每次出门都要在路上花太多时间,我变得越来越不爱出门。
由于不爱出门,我的工作和生活完全在租来的58平米里展开,我每天不知道除了工作,还可以拿什么去填满生活,以避免自己陷入人生无意义的空虚感里。
环环相扣的恶性循环,让我离人群越来越远,独处时的心态也变得越来越差。
今年年初在大理的时候,我感受到了物理空间的缩小带来的幸福感,你会发现时间的颗粒度变得非常细,一天内你可以做好多事情,见好多人,而且大部分事情几乎可以靠步行完成。
那段时间,我也重新和人建立了链接,大家每天一起工作、吃饭、逛超市、爬山、参加活动、跨年、看海......
在大理的小院喝茶聊天
在大理每天中午吃饭时必经的小路
每天都过得充实又开心,我很久没有像个孩子一样无所顾忌地开怀大笑了。在城市里时,人会不自觉地给自己贴上很多标签,用来快速和陌生人打交道。在大理,没有人在乎你是谁,我可以像孩童一样自由。
也是那一刻我意识到:原来我还拥有让自己开心快乐的能力,只是这种能力在城市里被环境钝化了。
从大理回到上海后,我每天都在思考:“我想过的生活究竟是怎样的?”随后两个月上海发生的事情,间接给了我答案。
离开上海我想了半年,但真正下定决心要离开,其实只是一瞬间的事。6月上海解封以后,我还延续着封锁期的生活,就算下楼,活动空间也基本在小区2公里以内的地方。
某天我突然意识到:我好像对这座城市失去了探索欲和好奇心。生活陷入了一潭死水的惯性里,更要命的是,我一点也不喜欢活在惯性里的自己。
就是那一刻我意识到:也许,离开的时候到了。



02
离开一座城市背后的思考路径

很多人好奇我如何从“立志要在上海定居”的状态,快速切换到“决心离开上海”的状态。其实对我来说,只要想清楚了两件事情,做决定就会非常快。

1.这座城市让我留恋的事物是否还成立
2.想象5年之后我在这里的生活状态,向往吗?
第一个问题,当初上海吸引我的是:有趣的人,丰富的文化活动,更舒适的生活环境。
有趣的人:由于越来越不爱出门,我过去一年新认识的人,十根手指就数完了。大部分时间,我都是一个人独处,我以前以为我是一个很享受独处的人,但今年尝试了高密度的独处后,我发现自己需要亲密关系和定期见面的朋友家人。
丰富的文化活动:我过去一年参加的线下活动数量同样少得可怜,每次出门参加活动,几乎都是我们自己办的活动。
更舒适的生活环境:我每天都在家办公,工作和生活早就失去了边界。我又是一个散漫的人,没有人约束就会陷入要么工作狂,要么极度摆烂的状态。
当然这一切都归根于我在上海住得比较远,我曾经幻想过如果搬到交通更便利的市中心,以上问题是否都能解决。这又会面临新的问题:我愿意为了参加更多社交活动和展览,每个月付出比现在高几倍的房租,住在比现在还小的房子里吗?
我想象了一个那个场景,我不愿意。我一定要住在有明亮客厅的房子里。我的生活和工作已经融为一体了,如果工作、娱乐和休息空间还要融为一体,我会很难受。
上海的房子窗外是一个公园
傍晚看晚霞
这也衍生出了第二个问题:如果我留在了上海,5年后在过着怎样的生活?
住在哪里依然是逃不开的话题,那时候我应该已经买房了吧?和现在的租房场景一样:是住在房价低、空间大却偏远的郊区?还是住在房价高、空间小的市区?
现在上海偏远地带的房价都平均5-6万一平,市区至少10万一平,300万-500万对大多数人来说是一笔不小的金额,拿到上海买房,却显得捉襟见肘。
如果住在郊区,我能想象未来的生活和现在几乎无异。如果在市区,我能接受下半辈子窝在几十平逼仄的空间里,每天醒来都要为高额的贷款而工作的生活吗?
我和大多数背井离乡的普通人一样,出生于普通的工薪家庭,做着一份普通的工作,并没有在市中心豪掷千金买房的能力。预算有限的情况下,就是要么舍弃距离,要么舍弃大小。
在上海落户需要交满七年社保,然后再根据积分排队落户。我还差两年可以申请落户,假如两年后我成功落户,也买了房子,会过着怎样的生活呢?
我看了看身边在上海已经定居的朋友们的状态,单身的要么住在偏远的郊区,要么住在市区的小房子里。已婚的房子大多也买在了郊区,进入了卷孩子的鸡娃状态。
这就是大部分普通阶层的外省人,在上海定居落户后的真实生活。
看到这里可能有人会说:你离开上海,还不是因为你留不下来?真正有钱有实力的人,也可以在上海活得很好。
是的,对于现阶段的我来说,留在上海要付出的代价确实很大。但是另一方面,我也不想再参与到精英生活的美好叙事里了,我发现我有其他选择。
这几年我渐渐认清了一个现实:我只是一个普通人,普通人的能力是有限的,能够看清并接纳这一点,我们就可以做出更自由的选择,过上幸福感更高的生活。



03

接纳自己是一个普通人

并不是向生活妥协


20岁出头的时候在北京,我看过一部日剧叫《追忆潸然》,讲述的是一群去东京打工的东漂青年们的故事。其中有一段男女主的对话让我印象非常深刻。

“我不想成为那种人群中随处可见的人。”
“不想成为人群中随处可见的人,这样的人随处可见哦。”
《追忆潸然》剧照
年轻的时候,我们都不想成为人群中被埋没的那一个,相信自己是与众不同的,一定会成为被上天眷顾的宠儿。虽然那时的我们并不知道自己的梦想究竟是什么,但就是有一种不能泯然于众人的执念。并且这种执念,一定要留在大城市才能实现。
北漂、沪漂、跨越阶级与奋斗精神是外界给我们编织的一场又一场虚幻美梦。在30岁决定离开上海之前, 我从这场梦中醒来,看清了自己在现实中所处的位置,预想到了未来几年可能会过的生活,于是决定回到现实里,重新构建属于自己的叙事,在平凡生活中找寻普通人的幸福。
平凡,并不是一个贬义词。大学刚毕业时,我很喜欢看日剧,日剧中那些平凡小人物的生活,总是能让我感到平静。他们的生活也并非一帆风顺,但是他们在生活的沉浮中建立了人与人之间的羁绊,在一次又一次与生活的交锋中构建着自己的人生哲学。每一次,我都能被他们真实的日常和情感打动。
为什么一旦回到了现实,我们又变回了那个唾弃平凡的小人物呢?主流精英生活的叙事一遍又一遍地给所有人洗脑,我们渐渐接受了好的生活模板就是咖啡、面包、Brunch,每周1-2次健身房和30岁的一套房。
30岁这年, 我想跳出这个模板看看更多元的世界。自由职业和疫情发生的这几年, 我也越来越清晰地感知到一个人想要好好地生活在这个世界上,需要的东西没有那么多。
定期见面交流的家人朋友、健康的身体、良好的空气、干净的食物、整洁的衣服和一处覆盖网络的安居之所。有了这些,就够了。
相比于交流、创作和在自然里游走带来的愉悦感,消费和攀比带来的快感总是来得快,去得也快。
“心怀大志的三流,是四流”
有些事我们注定再怎么努力也突破和跨越不了,那就不要再努力了。想清了这点后,我反而轻松了很多。
相比于早几年的怨天尤人、自怨自艾,这些年我能够理解并坦然接受这件事本身。我觉得这是一种积极的改变。
日剧《四重奏》里,几个梦想成为音乐家的男男女女组成了一个业余乐队“甜甜圈四重奏”。在一次又一次靠近梦想又狠狠跌落的现实里,他们渐渐意识到了自己的能力有限。
剧中有一段著名的“蚂蚁与蟋蟀”的故事:
同样喜欢唱歌的蚂蚁和蟋蟀,蚂蚁在炎热的夏天辛勤地搬运、屯粮,而蟋蟀每天开嗓练唱,不务劳作。寒冷的冬天到了,蚂蚁窝在暖和的蚁穴里,一边招待无粮过冬的蟋蟀,一边开心唱歌。
“我们就像蚂蚁与蟋蟀里的蚂蚁,虽然嘴上说着想靠音乐生活,但我觉得各位心中应该已经有了答案。我们没能成为靠做喜欢的事情生活的那种人。我觉得没能把喜欢的事情变成工作的人,必须要做出决断,是把它当作兴趣,还是仍然把它作为梦想。把它作为兴趣的蚂蚁过得很幸福,但是把它作为梦想的蟋蟀则陷入了沼泽。”
——这是剧里非常经典的一段台词。
《四重奏》剧照
年轻的时候,我们希望自己是蟋蟀,但在现实里经历了一番摸爬滚打后,渐渐意识到有些事情不是光靠努力就可以实现的,还要看出身、天赋与资源。于是我们变成了那只在夏天辛勤劳作的蚂蚁。
承认自己在某些领域天赋不足并不是一件多么丢人的事情,毕竟这个世界上天才没有几个,我们成为天才的几率很低很低。
那么就在自己所在的领域里把“三流”的事情做到极致吧,不去幻想一流、二流的事情。
“心怀大志的三流就是四流。”这句台词,当初我不理解,如今回看,已能读懂其中含义。


最后

写到这里,基本梳理完了我离开上海的前因后果。很多人问我接下来去哪里,说实话,刚刚决定离开时我很迷茫。我也不知道哪座城市可以接纳我的下一个五年、十年、甚至几十年。
由于还没想清楚,短期内我也不方便去太远的地方(家里还有宠物),所以我选择了离上海比较近,认识的人也相对较多的杭州。
我去过几次杭州,很喜欢杭州一半城市、一半山林湖泊的城市形态。而且杭州去江浙沪的很多城市、乡村都很方便,方便我之后开启旅居生活。
在杭州西溪的九溪烟树

住在杭州期间,我会以杭州为圆心探索周边的城市乡村,不定期漂流办公。前阵子坐在去杭州的高铁上,想起即将开始的新生活,那个对世界充满好奇心和探索欲的林安又回来了。


期待新生活的到来,也祝愿你们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理想城市。




 生涯视角:

很多人可以认真完成工作,但做的很不舒服,总是有情绪。不喜欢当下的工作,又不知道什么更适合自己。与其向外求,不如问问自己:你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吗?


如果你正好有这样的困惑,可以体验一下古典老师的「职业探索营」,3天时间,让他带你站在生涯规划师的视角,看懂职业发展,仅需1元

开营时间:1月2日(下周一)


 相关阅读:
2022年龄焦虑报告:最有危机感的行业,互联网排不进前三
元旦假期,推荐 5 部治愈电影(建议收藏)
三线城市已经卷成这样了,还有人把它当退路
学了“不会失业”的专业,我三年换了四份工作

首发 | 古典最新演讲全文:未来3年,如何逆流而上?
古典:3个建议,送给想成为生涯规划师的你
古典:如果你陷入了职业迷茫,就来看看这 4 本书

相关阅读

  • 元旦假期,推荐 5 部治愈电影(建议收藏)

  • 元旦如果不打算出行,我推荐5部超治愈的电影给你。第一部《健听女孩》,本届奥斯卡最佳影片。它讲的是一个极有歌唱天赋的女孩儿,却生在了一个聋哑人家庭。一方面她要留下来维持
  • 赚钱的本质是自律,但不是你以为的那种自律!

  • 作者 l 粥左罗来源 l 粥左罗(ID:fangdushe520)分享 l 生涯研习社(ID:xjysyyxs)大家好,我是粥左罗。最近我又开始重新写作了,这几天开始习惯,2023年至少写个100篇,一周至少2篇吧,希望大
  • 那些辞职去隐居的人,90%后悔了 | 收藏周榜

  • 【重要通知】由于近期微信接口调整有道云笔记微信收藏功能受影响发生变化目前,您可以这样收藏微信文章:1、点击右上角「 ···」 选择复制链接2、向“有道云笔记”公众号发送
  • 除了进体制和当老板,打工的尽头还能在哪?

  • 现如今,无论是在企业上班,还是从事其他形式工作的人,只要不是当老板,大家都会自嘲“打工人”。打工,既可以是一种形式,也可以是一种心态,当它是一种工作形式时,我们再熟悉不过;但是当
  • 经常被问这两个问题,今天专门写一篇专题

  • 喵~大家周四好呀~今天的主题是“如何明确自己的标准”。 我经常被读者问到一个问题:“倩倩姐,现在做什么赚钱?” 这个问题中隐含了一种假设:是做什么“事”决定了赚不赚钱,别人赚
  • 2023年你的旺财清单

  • 寡人掐指一算,你正在看这篇文章,然后我又算了一下,你今年能发大财。无论过去多么倒霉,也无论多少人说你不行,只要我说你行,你就一定能行,相信这句话,绝对是真理。今天是除夕之夜,相信
  • 相差50岁的人就不能约会了吗?

  • 上图是拉里·高古轩、乔治·纽沃尔和安娜·韦恩特在教堂酒吧,27岁的女画家安娜·韦恩特与77岁的拉里·高古轩一起喝酒。有人说这里有八卦,我猜他俩相差50岁应该也就是喝个酒吧
  • 美妙的荧光分子 与 好奇的生化学家

  • 做出应获诺贝尔奖工作的科学家,几十年默默无闻;被广泛应用的分子,很少人知其发现者;原始论文鲜为人知,后继论文倒很热门;曾失明的人,发现了美丽的发光蛋白;低调的父亲,出了高调的儿子

热门文章

  • “复活”半年后 京东拍拍二手杀入公益事业

  • 京东拍拍二手“复活”半年后,杀入公益事业,试图让企业捐的赠品、家庭闲置品变成实实在在的“爱心”。 把“闲置品”变爱心 6月12日,“益心一益·守护梦想每一步”2018年四

最新文章

  • 上海生活第五年,我要离开了

  • 来源 l 林安来源 l 林安的会客厅(ID:xtutux6)分享 l 生涯研习社(ID:xjysyyxs)2017年5月21日,从北京搬到上海的前一周,我给北京写了一封离别信。在信里我说:“虽然不确定能否和上海
  • 元旦假期,推荐 5 部治愈电影(建议收藏)

  • 元旦如果不打算出行,我推荐5部超治愈的电影给你。第一部《健听女孩》,本届奥斯卡最佳影片。它讲的是一个极有歌唱天赋的女孩儿,却生在了一个聋哑人家庭。一方面她要留下来维持
  • 赚钱的本质是自律,但不是你以为的那种自律!

  • 作者 l 粥左罗来源 l 粥左罗(ID:fangdushe520)分享 l 生涯研习社(ID:xjysyyxs)大家好,我是粥左罗。最近我又开始重新写作了,这几天开始习惯,2023年至少写个100篇,一周至少2篇吧,希望大
  • 如何管理新生代?做对这几点

  • 随着新生代员工进入职场,传统的管理方法和技能开始失灵。管理者和新生代的矛盾日益突出,导致管理能力下降、工作效率低下,人员的高流失率更是对企业造成困扰。针对管理者的痛点
  • 古典:你的人生是工业品,还是艺术品?

  • 相传斯坦福大学商学院的教授出去和同行闲聊。“我们有一流的商学院老师。”哈佛大学笑了。“我们培养了很多世界企业500强的CEO。”西点军校笑了。“我们很有钱。”哥伦比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