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粉丝

我们一直在努力
当前位置:首页 > 财经 >

为何国际资管巨头在中国都混不开?

日期: 来源:民工看市收集编辑:表舅是养基大户

全球最大的公募基金,先锋领航(Vanguard)要全面退出中国市场?

这消息上周由财新第一时间报道出来后,先锋领航进行了回应,本以为这事儿就过去了,结果近期一则消息,又有外媒报道(下图),其决定关闭在华的剩余业务,退出和蚂蚁的合资公司。

先锋领航对此的回应,也略显模糊:“保持之前的正式回复不变”,作为一家目前其实只做C端的(和蚂蚁合作的基金投顾组合)投资研究机构而言,回应略显单薄,从基金投顾持仓客户的角度来看,这种机构本身继续存在与否的风险,对投顾策略的可持续性影响巨大,很容易造成客户的撤离。

空穴很难来风。

连续两周传出这样的消息,只能证明外资资管在国内的路并不好走。

今年以来,外资独资公募批复速度加快,除了21年6月开业的贝莱德基金以外,路博迈基金、富达基金、施罗德基金、联博基金都相继获批,数量已经到了5家,算上股权变更后,由合资公募转为外商独资公募的泰达宏利、上投摩根和摩根士丹利华鑫基金,实际已经有8家了。

但这些新开业的外资独资公募,首先要考虑的问题,恐怕是:如何不像外资银行在国内一样,被市场彻底边缘化后,纷纷黯然退出(多家外资行相继砍掉了国内的零售业务了)。

为啥外资公募在国内注定不好做(不好做,不是做不好)?正好聊聊。

第一,金融行业是个门槛不高的行业,说到底就是抄作业,外来的和尚没有什么独门秘籍。

做金融不是做光刻机,也不是造大飞机。金融行业几百年,其实大部分的所谓创新只能算微创新,万变不离其宗,而公募资管更是没有什么秘密可言,因为所有你想知道的东西,都写在产品合同和募集说明书里了……

而中国的公募行业,可能是“抄作业”最认真的,从25年前发展之初,所有的制度框架都和国际接轨,顶层设计做的很好,抄的很彻底。在制度完善的情况下,先发的优势只会越来越大,像外资公募这样的外来和尚,其实也没有特殊的四十二章经,可以后发制敌,反而国内“野蛮生长”出的很多新玩法,需要外资反过来学。

第二,品牌溢价,无了。

各行各业,外资的品牌溢价都将逐步消减,最典型的莫过于李宁、安踏对阿迪耐克的国货崛起,以及国产新能源车市占率的提升。

而外资资管,本来就没有带什么特殊的光环,现在因为两个事,可能品牌溢价空间更小了。

一是硅谷银行、瑞信银行这一连串的事件,让大家发现,大家不过都是草台班子而已;

二是外资公募首只开山之作,贝莱德中国新视野(首发了60多亿),至今净值0.75。

随着投资端阿尔法的逐渐消失,资管行业最终卖的其实就是品牌(国内几家头部的公募,每年投这么多钱做品牌,无非就是培养在投资者心中的品牌认知),而品牌溢价的缺失,对于下面会提到的,在其他方面短板明显的外资公募而言,上升的空间就会很受限

第三,进门前,可能就没想好是左脚进,还是右脚进。

我们还是以先锋领航为例:

当年轰轰隆隆开始与蚂蚁合作基金投顾“帮你投”以后,其实时机是不错的,2020年开始,正好是一轮市场赚钱效应最好的时候,但整个投顾组合有几个令人费解的事:

第一,一开始选取指数和指数增强策略,结果没选费率最低的(先锋领航一直主打低费率的牌),然后过了一阵子改变策略,调入主动管理基金,这种风格和策略的漂移令人比较疑惑(现在划分成了指数策略和主动策略了);

第二,整个激进策略组合2021年,竟然没有调过一次仓,好像是没人管了一样;

第三,要不是这回“撤出中国”的新闻出来,对于抱着蚂蚁大腿的“帮你投”,你有多久没听到这个组合的任何宣传了?作为投顾最基本的“顾”,在陪伴方面,在基金投顾方面深耕多年的外资,反而远没有刚起步的国内机构活跃、活泼。

第四,零售端,核心渠道很难推。

国内两家做起来的个人系公募,睿远、泉果,虽然也有投资端的大拿,但不可否认的是,更多的,还是依赖于创始人在银行、券商渠道端深耕多年的渠道力

这点上,外资资管处境非常尴尬,独资股东在国内没有任何销售网络。只能依赖外部渠道,而在外部渠道开拓上,只能说是乏善可陈。

入局最早的贝莱德,两年半了,目前只上线了4家银行渠道(很多券商渠道是基金超市性质,首发产品基本全上,不需要营销),建行、交行、平安、浦发,其中前三者是首批上线,后者是22年底完成了一只定制首发,其中建行因为和贝莱德长期有集团合作,也是帮助贝莱德创造首只产品销售60亿+的主渠道,从渠道开拓的角度来看,相对乏力。

而这回准备新发的路博迈,只有两家上线银行渠道,中行(听说第一只产品卖了30亿+,绝对是全力以赴了)、平安,而富达更是只有一家银行渠道,中行。

与睿远、泉果上线代销,可以“挑”银行渠道相比(据说去年泉果征询渠道期间,上线的条件需要保证一定的销量),各家银行对外资行的态度可谓是冷漠、冷眼旁观。

也变相说明了,如果你没有明星经理、产品没有特色,还没有品牌的光环,渠道当然觉得没有卖点,也就失去了参与的兴致。

当下的零售业务,已经不同于10年前了。

10年前,做零售讲究抓住主渠道,一家基金公司只要长期和1-2家银行合作就行。但如今,一方面各家银行也是门庭若市,新发基金排期都排不过来,没有动力和任何基金公司定向绑定;另一方面,分散风险的重要性,就如同贝莱德新视野,如果第一只产品没有跑出好业绩,就很难指望继续在同一个渠道销售了,所以只能广撒网,多铺销售渠道。

第五,投研端,到底准备走什么线路。

归根到底,投研能力才是资管机构的核心竞争力。而外资资管在投研端的选择,也让人比较困惑。我们看下几家基金公司的基金经理的情况,

贝莱德首只产品的基金经理,唐华、单秀丽,在任职之前,都没有任何的公募管理经验。

富达基金首个公募的基金经理,周文群,同样没有任何国内公募管理经验。

路博迈,双基金经理,主基金经理,周平(量化总监),无国内公募管理经验,另外一个基金经理汝平(副总经理),虽然有公募管理经验,但15年4月就从景顺卸任了,也就是近8年没有管过公募。

国内目前的主动管理基金,虽然倡导去明星基金化,但是投资者、代销机构对基金经理过往业绩的跟踪还是比较苛刻的,在没有品牌溢价的情况下,采用没有国内公募业绩的基金经理,其实在发行端就会遇到很大的障碍(基金经理是谁?什么风格?管过啥产品?业绩怎么样?这些都是可能被问到的问题)。

另外一个很现实的问题是:在没有足够规模的情况下,外资公募如何获得国内卖方机构的研究服务,实现投研团队的可持续化?(是不是可以把集团投资境内的一部分交易佣金,用作外资公募的资源?)

第六,机构端,天然少一条腿。

银行自营、保险、理财子、财务公司,还是国内公募市场重要的资金来源。

一家公募,即使渠道强如睿远、泉果,如果没有机构资金,也只能说是活的很舒服、很小资、有特色,而绝不可能跻身头部。对于外资公募而言,机构这端,天然就少一条腿。

一方面,像货币基金、摊余成本法基金、包括纯债基金(现在新申报纯债基金受到严格的投向限制、只数限制),都已经关上了业务发展的窗口期;

另一方面,外资的风控特点,也导致国内盛行的部分业务,在外资公募,无法开展;

最后,外资公募显然也缺乏单独的机构营销团队,并且除非是集团有合作关系,否则规模、成立年限等条件也很难进入各家机构的准入名单。截至去年6月末,开业两年的贝莱德,产品中,合计机构资金也只有1亿左右。

第七,国内公募,已经是一个完全市场化的行业。

这就导致国内的公募公司,不仅具备了东亚人民与生俱来的“卷”的特质,还舍得花钱营销、花钱推广、花钱挖人。而如果是一个非市场化的行业,外资也许可以通过花钱的手段,缩小后发的劣势。

第八,系统和资格。

比如,QDII资格需要成立两年、管理规模要到200亿,这对于外资公募而言,短期很有难度。

又比如,对于外资偏好的系统,比如阿拉丁这种服务器布置在海外,根据数据安全法,没法用。

所以,外资公募要在国内分一杯羹,目前来看,难度是巨大的,先行示范的贝莱德、先锋领航似乎都还没有摸到门路。

要表舅说,外资公募要真想有一番作为,其实还是应该有自身明确的定位,利用好自己的全球化视野,三步走:

1、把境外投资者引进来。

2、让国内投资者走出去。

3、量化策略。

一是通过比如国内债券市场加速开放的趋势,布局各类挂钩国内债券指数的产品,利用自己的客户资源优势(国内公募的大多数机构销售团队,基本没接触过境外的债券投资者),把这批大资金引进国内,中国作为最具活力的经济市场,在美元加息周期结束后,中美利差终将回到正常的“舒适区间”,境外投资者有巨大的投资需求。

二是利用目前的QDII制度,开发更多的优质的境外权益指数产品(不仅是美国的,也应该包括欧洲、东南亚等各个资本市场的,甚至是不是有可能放开境外主权债券的投资?),可以参考这篇《QDII主动产品为什么这么难做》,虽然这两年纳指等QDII产品渐入人心,但很多投资者对海外标的还是不熟悉,很多人也不知道如何给境外上市公司定价,这块投资者教育,和全天候的营销,其实就是外资公募最最巨大的优势,发挥自己的全球网络和研究资源。类似前阵子天弘基金之前去越南调研的事儿,其实最适合外资公募来做。

所以,外资公募,有没有可能利用集团的资源优势,突破一下目前的QDII资格审批条件?多找外管局要一些QDII额度?

三是通过国外在量化方面的积累,这块拼的是硬功夫,外资还是有机会的,国内公募行业的量化策略这么多年,但还是处于刚刚起步的阶段,空间还巨大。

虽然中国的财富管理市场巨大无比,飞速发展,但是要想在又市场化、又卷、又跑在前面的国内公募公司地方分一杯羹,留给外资公募的时间不多,办法也不多了。

(基金投顾有风险,投资需谨慎,不作为投资依据。)

相关阅读:拆解基金投顾:先锋领航旗下帮你投的投资组合是如何变迁的

相关阅读

  • 破浪数字时代:付娟的好奇心与使命感

  • 1939年,罗·普莱斯在《巴伦周刊》上发表了五篇系列文章,阐述自己的「成长型股票投资理论」,提示人们要把自己的股票组合挪到成长股上。这个观点如今看来稀松平常,但在当时大萧条
  • 深耕短久期信用债 博时信用优选业绩吸睛

  • 权威、深度、实用的财经资讯都在这里进入2023年以来,伴随着经济复苏和市场企稳,合理充裕的流动性对债市形成支撑。博时信用优选为灵活申赎的纯债基金,可有效满足投资者打理闲钱
  • 中国青少年代表参加联合国水事会议

  • 2023年联合国水事会议于3月22日-24日在联合国纽约总部召开。经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倡议并应会议主办方邀请,来自中国的青少年代表殷楚茗于当地时间23日下午出席了由中国代表团与
  • 价值129的基金投资日历免费领!仅限200人

  • 为了让基金投资更简单,每天都有“新基遇”,我们精心筹划了这本《2023基金财富志》。由在线财富管理平台“雪球”和知名出版机构“湛庐文化”联合出品,致力于打造国内首款基金日
  • 我两只股票巨亏的投资经历

  • 风险提示:本文为转载文章,所提到的观点仅代表个人意见,所涉及标的不作推荐,据此买卖,风险自负。作者:基金从业二十载来源:雪球本人2016年以前一直从事PE投资工作,由于我管理的几只基
  • 见证历史!首现清盘!

  • 中国基金报记者 李树超 天心 国内商品型ETF面世以来,首现产品清盘。 去年11月以来,国际金价开启新一轮上涨行情,今年3月更是狂飙突进,直逼历史最高纪录。受此
  • 重回巅峰!今年已大涨42%,蔡嵩松又火了!

  • 天天财经独家,速关注“顶流”基金经理蔡嵩松又火了!3月23日晚间,蔡嵩松旗下一只产品公布的最新净值显示,该基金近期连续大涨,今年以来的累计涨幅超过42%,登顶全市场基金涨幅榜。基

热门文章

  • “复活”半年后 京东拍拍二手杀入公益事业

  • 京东拍拍二手“复活”半年后,杀入公益事业,试图让企业捐的赠品、家庭闲置品变成实实在在的“爱心”。 把“闲置品”变爱心 6月12日,“益心一益·守护梦想每一步”2018年四

最新文章

  • 2023,100位CEO想要翻盘

  • 文丨混沌创新院 主理人 玫洁两周前,混沌创新院22级的同学毕业了。看着他们在毕业晚会上无比开怀、释放的样子,很难想象过去三年,他们经历了怎样的至暗时刻。而就在晚会前的毕业
  • 为何国际资管巨头在中国都混不开?

  • 全球最大的公募基金,先锋领航(Vanguard)要全面退出中国市场?这消息上周由财新第一时间报道出来后,先锋领航进行了回应,本以为这事儿就过去了,结果近期一则消息,又有外媒报道(下图),其决
  • switch游戏3月24日新闻资讯

  • 《结城友奈是勇者 花结的闪光》去年10月停止运营的手机/网页游戏《结城友奈是勇者 花结的闪光》确认将移植PS4/NS平台。本作将是一款文字冒险类游戏,移除了原作中的战斗和抽
  • 确定吉鸿地块初中对应文理二小!

  • 近日,西湖区发布学校学区划分方案的征求意见与决策公告。其中一则学区信息涉及三墩:吉鸿地块初中(项目名称)确定吉鸿地块初中(项目名称)对应杭州市文理二小。三墩天地回复“家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