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粉丝

我们一直在努力
当前位置:首页 > 财经 >

上科大青年教授刘佳攻关重磅创新药

日期: 来源:张江头条收集编辑:张江头条

“重组蛋白质药物的市场份额巨大且增长迅速,2025~2028年中国市场规模预计可达两三百亿。”上海若弋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董事长兼首席科学家刘佳告诉张通社。

在刚过去的一年,企业普遍生存不易,上海若弋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若弋生物”)的成绩单是令人艳羡的:完成了天使轮和Pre-A轮两轮融资,关键岗位人才悉数到位,重点推进的管线“重组肉毒素”和“重组胞内抗体”均按计划取得了阶段性进展。

在张江这片创新药创业热土上,刘佳的机会来自哪里,机会又能把若弋生物带至多远?


01

从质疑到被相信

把创新看成是企业的“生死牌”


可是,时间倒推3年,很多投资人都对若弋生物的项目存在质疑:“技术首创、风险未知”、“重组肉毒素药物管线的监管风险过高”、“昆虫细胞-杆状病毒平台的产业化应用案例不多”,这是很多投资人对若弋生物的质疑。

而现在,锌指蛋白类似的技术获得产业化验证、甚至诺奖领衔的企业也在从事相关药物研发;重组肉毒素药物已在中国获批IND;昆虫细胞-杆状病毒生产体系也在HPV疫苗、新冠疫苗、AAV载体等方面得到了越来越多的产业化应用。

“这很正常,Swanson投资基因泰克(Genentech)时被群嘲;抗体治疗的概念刚提出时也被称为‘天方夜谭’。”刘佳博士说道,“回顾药物发展历史,无数例子都证明了,先进的技术、药物总是要经历‘被质疑’、‘被理解’、‘被相信’的过程;而关键是,科学家与产业专家能否共同努力找到一座桥梁来跨越‘先进技术’与‘可行产业方案’间的沟壑。”

因此,刘佳博士对未来充满信心。“可喜的是,看到国家和各级政府开始重视战略科学家的培养,这是因为世界级的战略科学家可以通过合理的战略布局和顶层技术路线设计,在目前复杂的国际形势下、落后的产业积累条件下,仍取得从‘局部’到‘整体’的突破;同时,也很高兴看到一些国内企业家提出了有建设性的意见,针对工科理科化等问题。”


若弋生物创始人刘佳

为什么要做全球首家开发锌指蛋白药物递送技术的企业?这个选择源于刘佳做博士后期间所坚持的从业理念。“2012-2014年在美国Scripps研究所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期间,导师反复告诉我,不管是基础科研,还是创业,都不要选择当下的热点,而要选择未来可能会成为热点的方向(not hot topics, but hot topics to be)。”刘佳博士回忆道。

正是如此,在开展独立科研和进行创业时,刘佳博士均选择独辟蹊径、做原创技术的“领跑者”,而不是“跟跑”。随着锌指蛋白和肉毒素药物多个专利在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正式授权,刘佳博士和若弋生物也终于将“冷板凳”坐成了“热板凳”。

对于创业者来说,只有在巨头还未进入前就开始积累优势,才能为日后的竞争赢得胜出的机会,这是所有人都懂但却很难践行的道理。对此,刘佳博士有自己的理解。“事实上,创新在生物医药中的重要性仍然未被充分认知;越是技术壁垒高的方向,越需要创新,道理很简单:在跟随的情况下,与先发的大型制药企业相比,初创企业是很难形成优势的。创新未被充分重视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很多生物医药企业都将‘创新’作为提升企业上限的‘加分牌’,而并未认识到‘创新’其实是决定企业命运的‘生死牌’”。


02

从科学家到创业者

选择技术壁垒和转化成功率双高的方向


不仅是创业,在刘佳博士的成长中,他的每个科研方向都是向“创新”方向瞄准的。

自2004年在南开大学就读第三年开始,刘佳博士即开始了自己在“蛋白质工程”细分领域“定向进化”(Directed Evolution)方面的科研,这奠定了刘佳博士对生物医药科研的热爱与信心。在大学期间,刘佳博士作为核心项目成员就已经发表了3篇SCI论文和2篇国内核心期刊论文。

在美国马里兰大学帕克分校从事博士研究学习期间,刘佳博士一方面继续从事了“定向进化”方法学的开发,另一方面也接触了“非天然氨基酸”等化学生物学的研究课题。这些研究经历加深了刘佳博士对“蛋白质工程”的理解,同时也使其认识到化学工具对生命科学研究的重要性。

在博士毕业时,刘佳博士同时获得了约翰霍普金斯、耶鲁大学、Scripps研究所等众多知名实验室的博士后Offer。

如何抉择?让刘佳博士记忆犹新的是,美国科学院院士、耶鲁大学教授Deiter Söll专程与其博士导师电话沟通,仔细交流了其毕业论文近250页的内容。而Scripps研究所的面试交流给刘佳博士留下了最为深刻的印象,“从未想过,化学、生命科学和转化医学可以如此紧密的结合在一起。”

刘佳博士回忆当初决定加入Scripps研究所时犹如昨天。“面试报告结束的当场,Carlos Barbas教授就向我发出了博士后研究工作的邀请;晚饭后,我在Scripps研究所边上的小镇Del Mar的海滩上散步,认真思考了未来的研究方向,随后决定加入Barbas课题组开展博士后研究。”

在Scripps研究所工作期间,刘佳博士接触到了“抗体工程”和“基因编辑”等科研方向;同时,与实验室化学家的交流也使刘佳博士更加深入的认识到化学在生命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性。“这些在化学和生命科学方面扎实的基本功,对我后续的创业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因为药物研发的周期和产业链非常长,需要化学、生命科学和转化医学全方位、无死角的知识体系进行支撑。”刘佳博士强调了企业科研人员的基础知识素养的重要性。

刘佳博士过往的每段科研经历似乎都精准踩点到了“诺贝尔奖”的科研方向,如2018年获得化学奖的定向进化与抗体工程,2020年获得化学奖的基因编辑,2021年Barbas实验室“同门大师兄”Benjamin List获得化学奖,2022年获得化学奖的“点击化学”,这些均是刘佳博士过往科研工作中深入研究、了解的科研方向或大量使用的技术体系。

“坦率而言,早期科研经历中我其实并非真的具备超越同行的‘眼光’,而只是单纯觉得这些都是‘新奇’、‘有用’以及‘科幻性’的研究方向;而幸运的是,我的这些择业标准恰好符合了‘创新’的内涵。至于目前的药物递送方向是否会诞生新的诺贝尔奖,可以拭目以待。”刘佳博士分享说。

自2014年加入上海科技大学(下称“上科大”)后,刘佳博士历任抗体化学实验室的副研究员、免疫化学研究所的独立课题组长/副研究员,目前担任免疫化学研究所的研究员/大分子药物递呈实验室的课题组长,并共聘为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的助理教授、博士生导师。上科大要求教授在每个考核期内完成“教学、科研、服务”的相关任务,而其中最让刘佳博士印象深刻的是上科大对教学的重视。

“在开始授课后才发现,教学对科研人员职业能力的提升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刘佳博士说道,“在2009年结束研究生课程的学习后,我就再也没有系统地学习过任何一门知识;等到我授课后发现,很多知识点都有了不少更新,而且知识体系相比15年前也有了跨越式发展;特别是,在讲授《大分子药物:从基础研究到商业化》课程时,通过系统的梳理相关知识点发现,近10年新出现的生物技术给中国的生物医药行业带来了剧烈的变化,影响到了药物研发的各个环节,如质量研究、药物警戒等,甚至包括项目审评环节;这既给从业者带来了不小的挑战,也给生物技术初创公司带来了机遇。”

如何将创新生物技术转变为可产业化的药物?与许多生物医药创业者一样,刘佳博士在创业初期也在思考这个问题。“事实上,越是前沿、越是原创的技术越面临产业化风险高的难题。解决此问题的一个可靠途径是选择经过产业化和市场充分验证的药物管线,以此作为依托来论证生物技术的可行性,如同若弋生物选择肉毒素来验证锌指蛋白递送技术一样:肉毒素具有极高的临床成功率和不同于其他药物的消费级市场。”刘佳博士继续补充道,“就像科学试验,单变量研究往往最容易获得清晰、明确的结论。”

“另外,在面对项目中的技术挑战时,企业家应当具备直面挑战的勇气。”刘佳博士谈到若弋生物自主研发的昆虫细胞-杆状病毒产业化平台时提到。根据公开资料,目前只有德国的默克公司和国内一家企业具备可产业化应用的昆虫细胞-杆状病毒平台,而若弋生物通过全体员工的共同努力建立了这个平台,规避了管线推进中的“卡脖子”问题。


若弋生物团队

为了规避初创公司因职责不清晰带来的效率低,在公司架构设计与分工上,刘佳也采取了更理性的做法。首先,刘佳博士仅负责若弋生物的主营业务,而非主营业务如人事、财务等则由合伙人来处理;同时,作为首席科学家,与员工共同推进药物管线,解决各种技术和工程问题;最为重要的是,作为公司的董事长,刘佳博士每周都会与董事长办公室的成员共同讨论战略规划和顶层技术路线的设计,“这个环节对企业命运是决定性的、但往往也最容易被创业者忽视。”刘佳博士分享了对企业战略规划的看法。

若弋生物实验室工作场景


03

从上科大的生物医药“生态圈”出发

谱写若弋生物的“中国故事”


若弋生物与上科大仅一路之隔,在这条马路中间来回穿梭,已成为刘佳的工作常态。

与其他高校、研究所不同,上科大的技术转移办公室(Office of Technology Transfer,简称 OTT)是独立于科技发展处的平行部门。而OTT在建立技术转化政策时充分借鉴了国内外一流高校、研究机构的理念与做法,并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与探索已形成了一整套高效、切实可行的技术转化方案。同时,上科大的校领导和院所领导也对企业的成长时刻关注和支持,极大增加了创业者的动力和信心。

一个最为明显的例子是,上科大在校园对面的中国科学院的园区内建立了服务初创企业的孵化器——联育孵化器。“联育不仅为初创企业提供了便利的硬件条件,如办公场地和实验场地,还通过定期活动为入驻企业建立了良好的创业氛围;更重要的是,联育还帮助企业提供全方位的赋能,包括公司经营、项目申报等辅导。”刘佳博士分享了自己对联育工作的认可。

张通社从上科大联育孵化器获悉,自2021年12月揭牌以来,截至目前一共孵化了近20家企业,其中一半以上拿到了风险投资。

另外,上海科技大学的医院——上海临床研究中心也于2022年在上科大校园对面、一个街区距离的地址开始建设,并与上科大校园、联育孵化器形成了各自相距一个街区的三角形“生态圈”。“很难想象,从‘源头创新’到‘产业化’,再到‘临床研究’,居然可以就在方圆两公里的范围内全部解决。”刘佳博士认为上科大营造的生物医药“生态圈”兼具高效与便利。

创业成功往往是天时、地利、人和尽占。身处上科大的生物医药“生态圈”之中,刘佳博士希望梦想的脚步可以迈得更远。

在近代生物医药的发展中,西方国家涌现出了一批耀眼的生物技术和生物医药企业。

“这些知名公司固然有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地方,譬如他们追求卓越与创新的精神、坚持梦想的勇气和对产业的深刻理解;然而中国的生物医药企业注定要走出一条不同的道理,全盘的照搬很难获得成功。”刘佳博士继续分享道,“中国的生物医药发展有自身的特点,劣势集中体现在产业知识、经验积累及细分领域人才的缺失;优势体现在工业种类的齐全、制造业的发达和国家对人才储备的重视。这些特点都使得我们在快速追赶具先发优势的生物医药企业时,需要认真、谨慎的对企业发展进行规划。”

张通社从若弋生物的首席商务官陆苗获悉,本轮融资后若弋生物将立即筹备下轮融资,用于建设制备临床样品和商业化产品的生产车间。这一方面是由于若弋生物的研发进展顺利,另一方面更重要的原因是若弋生物的药物管线和生产工艺体系具有特殊性,因此不能照搬抗体药物的经验——在临床二期研究开展后再考虑,而是应当尽量提前。

“公司的发展规划应根据药物管线的特点和企业发展情况谨慎制定,而不能生搬硬套、造成企业发展的困境。”刘佳博士分享自己的理解,“同时,人才团队的建设也要根据药物管线、发展阶段来规划和调整,既要保证企业具备足够的研发与产业化经验,又要保证团队不是简单粗暴的人才‘拼盘’。”

刘佳博士表示,若弋生物将做好充分的准备,迎接当下和未来的各种挑战,并将通过克服挑战来为自己创造新的机遇,为中国生物医药产业探索“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贡献自己的力量。

相关阅读

  • 万亿巨头,斥资千亿,拿下百倍大牛股

  • 中国基金报记者 卢鸰20年大涨99倍的全球ADC(抗体药物偶联物)龙头,被市值超1.5万亿人民币的全球第一大制药公司收入囊中。北京时间3月13日晚间,辉瑞宣布将以每股229美元、总计43
  • Biome Makers更新BeCrop生物土壤分析平台

  • Biome Makers Inc.宣布更新了其生物土壤分析的BeCrop平台。种植者过去必须等到生长季节之后才能确定收成的成功与否,但BeCrop平台可以帮助种植者了解当前土壤的性能,为土壤测
  • 三甲手术量爆棚,选对的强劲复苏企业

  • 点上方「瞪羚社」即刻关注并加入社群聚焦高成长项目,80000+投资菁英共同关注正如我们11月《国产医械爆发式采购带来叠加效应,一条受益于政策松绑的创新药主线》所预判的那样,被
  • 一眼读懂药的用途,西药名字有哪些套路?

  • 本 文 约 5200 字阅 读 需 要 14 min近期甲型流感的大范围流行又使人们进行了一场用药科普,比如确诊甲流48小时内使用奥司他韦可以有效缩短病程……回顾这些年来遇到的药品,不
  • 空军特色医学中心博士后研究人员招收简章

  • 生信必修课:R语言生信数据分析及可视化作图(网络)培训班2023-03-02多组学数据整合挖掘与分析(网络)研讨会2023-03-01【最新标书全文模板】可供大家学习的国自然高价值全文模板清

热门文章

  • “复活”半年后 京东拍拍二手杀入公益事业

  • 京东拍拍二手“复活”半年后,杀入公益事业,试图让企业捐的赠品、家庭闲置品变成实实在在的“爱心”。 把“闲置品”变爱心 6月12日,“益心一益·守护梦想每一步”2018年四

最新文章

  • 上科大青年教授刘佳攻关重磅创新药

  • “重组蛋白质药物的市场份额巨大且增长迅速,2025~2028年中国市场规模预计可达两三百亿。”上海若弋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董事长兼首席科学家刘佳告诉张通社。在刚过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