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粉丝

我们一直在努力
当前位置:首页 > 财经 >

凯文·凯利:AI能解决多少问题,也能引发多少问题

日期: 来源:巴伦周刊收集编辑:凯文·凯利

AI 带来的令人惊奇的点,大都是 AI 的次生效应。

编者按

关于人工智能将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影响,不管你听说过多少说法,凯文·凯利的观点仍然能够带来新的启发。在他看来,人类最终会适应人工智能,就像适应汽车一样,但更难以预测的是人工智能带来的“次生效应”,就像汽车带来的交通堵塞、上下班高峰等现象。所以,即使是作为一个技术乐观主义者,他仍然担心,AI能解决多少问题,也能引发多少问题。本文选摘自凯文·凯利的最新作品《5000天后的世界》。
我在以前的书里曾经说过:“AI 并不会扩大贫富差距。到了 2050 年,世界上最赚钱的工作将会是自动化,以及与尚未发明出来的机器相关联的行业。”在未来的 50 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内,AI 还会继续发展,并颠覆我们的生活。
但是,AI 究竟是“剥夺了我们的工作机会”,还是 “催生了新的就业可能”?关于这一点的讨论,还会在很长时间内持续下去。 
不过,我猜测,再过 50 年的时间,比起被剥夺工作机会,新技术会创造更多新的就业可能。虽然有些工作必然会消失,但是总体而言,工作机会会越来越多。到了那个时候,又将有新的 AI 诞生,人类注定还要产生同样的担忧。 
我在一次演讲中表达过以下观点:“科学和创新其实从本质上说都是效率低下的东西,我们其实可以把追求效率和生产力的任务交给机器人去完成。”当时就有人提出疑问:“这对于有创造力的、可以实现创新的人而言固然很好。但有些人并不具备这样的素质,只能从事生产性的工作,这些人该怎么办?” 
这个世界上不存在只能用生产力和效率来评价的人。这是一种偏见,是古代阶级社会中的特权阶层蔑视出身卑微者的观点。只不过到了今天,这种偏见针对的是一个人有没有创造性。
即便是直到 50 岁都只从事过一种职业的人,只要给他们一个正确的动机和适当的帮助,他们就会发生改变。这和学校教育的关系不大,关键是如何改变他们的自我。我坚信如果全社会都向这个方向努力,人就一定会发生巨大的转变。
举例而言,一个没有受过太多教育的年轻人加入美国军队,就会立刻接触到很多先进的技术,并迅速掌握全面的技能。类似的研修计划如果可以大规模推广,一定会带来很多好处。
让一个以固定模式工作了几十年的老年人再去迎接新挑战,绝对不是一件易事。但是他们最需要改变的并不是职业或家庭环境,而是人生观念,是对自我的设定。其实,对于这样的改变,人们大都是怀有热情且愿意尝试的。
那么,想要实现这种改变,我们应该具备怎样的环境、技能和教育模式呢?我们需要来自社会的支持。我们还需要树立一种典范,鼓励人们渴望成为这样的人。
在工厂工作的男性,大多会表现得比较有阳刚之气,但是这并不妨碍他们同时展现不同的气质。这就需要社会发挥作用了。很多人并不是经过认真思考才开始从事现在的工作的,也并没有在工作中发现太多价值。因此,激发他们成为另一种人,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
美国政府为伊拉克战争浪费了 2 兆美元!足足 2 兆啊!如果这些钱可以用在再就业的教育工作上该多好。至少在美国,有很多钱都浪费在了莫名其妙的地方。 
把枯燥的工作丢给 AI,去做创造性的工作
我曾经提出过一个观点:只要能够获得几千个忠实的“粉丝”,很多创作者就可以衣食无忧了。未来的 AI 其实会更多地被应用在重复性较多、比较死板且追求效率的工作上。这种性质的工作人们完全可以丢给 AI,从而解放自己,多做一些有创造性的工作。 
大家可能知道,如今少说也有几百万人在 YouTube上发过视频,这其中蕴含着无数的创意。这些视频的创作者大多不以此为生,都从事着其他工作。再向前追溯 200年,大家都是靠土地为生的农民,很少有时间和心情学习新鲜事物。 
但这样的一群人,仅仅用了数周时间学习视频的拍摄和制作方法,接着就能创作出向他人介绍某件事或某个产品的视频。这样的创造力在他们学会如何使用技术前就藏在他们体内。他们利用由技术发展带来的空闲时间,让自己变得更有创造力,与人分享自己的工作和生活。
在 YouTube 出现的 200 年前,也曾有人默默地在自家农舍院内雕刻艺术品,即便没有人会给予赞美。而现在,即使是农民也可以联结全世界,农民的雕刻作品也可能得到上千人的赞美。在过去,这根本不可能。 
100 万人中有 1 个人觉得有趣就够了。视频平台和互联网可以让每个人都成为自媒体,通过它们,每个人都可以和几十亿人分享自己的作品,让数以千计的粉丝看到。即使是认为自己没有什么创造力的人,在未来也可以凭借技术的力量成为一个有创造力的人。 
我母亲那一辈人,每天都要烧菜做饭,可能从来没有人把做饭视为创造性的活动。但是我们现在可以在YouTube 或网飞的节目中看到大量的创意烹饪,甚至一些早年间很普通的菜肴,也被认为很有创意。 
还有些人热衷于收集某样物件,在自家院里搭建风车,裁衣缝纫乐此不疲……无论是什么样的兴趣爱好,只要你分享你的爱好,就可以在世界的某个角落找到点赞和评论的人。他们的鼓励和赞美就是你发挥创造力的动力。 
不存在通用的人工智能
然而,AI 不是万能的。我的前同事斯图尔特·布兰德给杂志《全球概览》(Whole Earth Catalog)起的副标题是“我们就像神一样,可能做得和神一样好”。也许,我们真的有了像神一样的力量。我不是想说我们无所不知,无所不能,也不是不会犯错。我想说的是我们的确拥有创造新事物的能力,甚至可以创造出能够创造其他事物的事物。 
万能的神并没有创造世界,而是创造了可以创造世界的生物。重点在于二次创造。
这其实比从头打造一个世界要容易,我们只要创造出可以创造世界的生物即可。从这个角度看,我们可以努力成为神,创造出AI 或机器人,让它们进化出意识,可以自主进行创造活动,接下来它们就会再去发明新的事物。
等到了这一刻,我们就真的可以被称为“神”了。 
不过,我不相信存在通用的人工智能,那只是神话,是人类以自我为中心进行思考时对人工智能的错误理解。在地球上,已知的具备智能的生物并不多,因此人类可能认为自己是非常独特的物种,并具备可通用于各种领域的智能。
我甚至不认为人类的智能具有通用性,人类的智能无非是经过几百万年的时间,为了生存下去而进化出的非常有局限性的合成物而已。在所有可能的想法与精神空间之中,它只是一个小小的点。因此,并不存在什么通用人工智能。
这就好像我们的身体不是通用的,我们的身体是为了在非洲的热带草原上生存下来而进化来的,不是无所不能的。
地球上的每一个物种,为了生存下来都在努力进化成极其特殊的个体。我们的智能也与之相似。我们如果可以调查全宇宙的智能物种,必然会发现极其多样的智能种类。
我们以自己的智能创造的人工智能,只具有单一功能。我不否认,很多事物可以兼具多重功能,比如我们可以制作出厨房料理机这种既能切割又能搅拌食物的产品。但是这样的产品所谓的多功能在本质上是很单一的,因此,通用的人工智能并不存在。
AI 如果不断进化,或许会对股票市场产生巨大影响,但是假如所有人都可以使用这种 AI,那么其效果就会大打折扣。股市本就充满不确定性,再有 AI 加持,恐怕只会变得更加难以预测。如果只有一个人可以使用,事情或许会向明朗的方向发展,但如果谁都可以使用,好的影响只会互相抵消,并使得预测股市变得难上加难。
思考 AI 带来的改变
近年来,出现了很多应用 AI 技术的新产品,例如搭载 AI 技术的汽车等。我曾经列出过一个“最不可能和 AI结合的事物排行榜”,其中的最后一项是“编织与 AI 的结合”。不过,就在不久之前,编织也实现了和 AI 的结合。 
几天前,我收到一个德国人寄来的信件,信中写道他已经写出了与编织相关的 AI 程序。所以,我们以后完全不需要因为某个事物突然“变得智能”而感到惊讶。或者说,AI 带来的令人惊奇的点,大都是 AI 的次生效应。 
关于这点请允许我详细解释一下。著名的科幻作家阿瑟·C. 克拉克曾经说过这样的话:“想象自动化是非常简单的事情,比如,想象马车如何发展为汽车不是一件难事。但是,自动化带来的真正的重大影响,其实是汽车这项发明带来的次生效应。例如交通堵塞,以及由此产生的上下班高峰,还有全新的汽车电影院等,这些都是次生效应。在一个新事物产生之初,我们很难预知它的影响会波及哪些方面。” 
同理,我们比较容易想象出“X+AI”的组合,但是很难预测由此造成的影响。我想和大家分享的是,当我在思考次生效应的时候我是如何思考的。 
我们还是以汽车为例。当汽车遍布全世界的时候,紧随其后出现的是交通堵塞、上下班高峰。那么将汽车换成 AI 呢?当 AI 无处不在的时候,当我们使用的所有工具都和 AI 相关,当我们已经对 AI 习以为常,甚至意识不到它的存在的时候,会发生什么呢?假如这时还有一部分人从不使用 AI,他们会过怎样不同的生活呢?或是同为 AI 使用者,人们之间的交流 
和现在的我们有什么不同呢?想必 AI 也会出现不同的层次,不同层次的 AI 之间是否也会产生某种联系?我总会在心中饶有兴致地想象这些场景,总觉得会发生许多有趣的事。
《5000 天后的世界》
原名:The Next 5000 Days
作者:[美]凯文·凯利 著 [日]大野和基 编
译者:潘小多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文|凯文·凯利
编辑|彭韧
版权声明:
《巴伦周刊》(barronschina)原创文章,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本文内容仅供参考,投资建议不代表《巴伦周刊》倾向;市场有风险,投资须谨慎。)

相关阅读

  • “人工智能教父”杨立昆:ChatGPT没那么厉害

  • ChatGPT或GPT4并没有什么令人惊讶或者秘不可宣的地方,除了它们可以公之于众这一事实之外。请大家平静一下。对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进步的兴奋已经达到了狂热的程度,随之而来的
  • 含泪拉存款...

  • 图:Cassi Namoda缺钱时间到了。不出意料——这两天季末,逆回购的收益又飙高了。今天一天期逆回购最高时有年化5.5%。我查了下Wind数据,今天做一天期逆回购的人,平均能拿到大概4.
  • 又要辞职炒股

  • 一般到牛市末期时,总会遇到不少人问,能不能辞职炒股?可不可以专职投资?为什么要辞职炒股?无非是不喜欢现在的工作,感觉被束缚了,想要自由。就像尼采说的:“谁不把一天的三分之二留给
  • 为您提醒:乱喝养生水 伤身莫后悔

  • 生活中,很多人养成了每天用柠檬、黄芪等泡水喝的习惯。然而,在专家看来,这些看似健康的养生水,并非人人都能喝。以秦先生常喝的蜂蜜水为例,从中医角度讲,蜂蜜性平味甘,有补益脾胃
  • 培养造就大批德艺双馨的文艺人才

  • 新征程上,我们只有培养一大批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心怀“国之大者”、具备深厚文化修养和过硬艺术本领的文艺人才,才能不断推出思想内涵和艺术价值兼备的高峰之作,才
  • 坐地铁跑汉马 这两条地铁线成“汉马专线”

  • 记者 王纲 通讯员 李丹 产启斗“江汉路站是汉马赛事起点站,需要下车的乘客请提前做好准备”。4月16日清晨6时许,武汉地“汉马专线”铁2、6号线列车抵达江汉路站前,司机人工温馨
  • 志愿者风采|郭敏:星火燎原 温暖如炬

  • “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更多需要救助的人得到帮助”,这是易县志愿者协会会长郭敏的座右铭,也是她从事爱心活动的行动指南。郭敏,女,国网易县供电公司职工、易县志愿服务联合会会长。
  • 下班了也要紧盯微信算不算加班?法院这样判

  • 下班后还得盯着微信及时回复客户信息,这是很多职场人的苦恼,而且未能拿到相应“加班费”的人也不在少数,那么这样的情形算加班吗?近日,北京市第三中级人民法院审结了一起劳动争议
  • 就业还是择业?来听这些年轻人battle

  • 毕业在即,新一届即将走进校园的大学生有开始忙于四处求职签约。先就业还是先择业?是很多毕业生面临的选择题。连日来,记者走访了一些高校毕业生与职场人,听听他们选择背后的故
  • “@詹天琦 早上不许来上班”

  • 4月11日上午云南保山边境管理支队猴桥边境派出所民警詹天琦在工作群被副所长@了“@詹天琦 早上不许来上班”这个年轻人刚入警2年多这是犯了什么错误吗?事情的起因是这样的当

热门文章

  • “复活”半年后 京东拍拍二手杀入公益事业

  • 京东拍拍二手“复活”半年后,杀入公益事业,试图让企业捐的赠品、家庭闲置品变成实实在在的“爱心”。 把“闲置品”变爱心 6月12日,“益心一益·守护梦想每一步”2018年四
  • 美国对华2000亿关税清单,到底影响有多大?

  • 1 今天A股大跌,上证最大跌幅超过2%。直接导火索是美国证实计划对华2000亿美元产品加征25%关税。 听起来,2000亿美元数目巨大,我们来算笔账。 2000亿美元,按现在人民币汇率

最新文章

  • “人工智能教父”杨立昆:ChatGPT没那么厉害

  • ChatGPT或GPT4并没有什么令人惊讶或者秘不可宣的地方,除了它们可以公之于众这一事实之外。请大家平静一下。对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进步的兴奋已经达到了狂热的程度,随之而来的
  • 含泪拉存款...

  • 图:Cassi Namoda缺钱时间到了。不出意料——这两天季末,逆回购的收益又飙高了。今天一天期逆回购最高时有年化5.5%。我查了下Wind数据,今天做一天期逆回购的人,平均能拿到大概4.
  • 这样买房,省10万

  • 图:冉染我朋友最近痛失了一套房。她前前后后看了好几个月,已然下定决心。但委托的中介对业主了解不充分,信息传得不准确。原以为十拿九稳的房子,被别的买家截胡了。朋友挺懊恼。
  • 年化13%,有点东西

  • 图:Sylvain Mendy我总聊收息股嘛。每次聊,都有小伙伴留言——收息股很诱人呀,但我不会挑。能不能直接给我神秘代码?还有人问——我能不能买红利指数基金,作为代替啊?它们专门买分
  • 聊聊今年高端游戏本的大趋势

  • 今年还会有个别厂商更新“高端游戏本”,但大多数产品已经发布,我们可以从中看出很多端倪。最明显的就是【显卡排位变化】,曾经的显卡排位是50、50Ti、60、70、80。如今的排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