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口财经记者 王好
岁末年初,青岛各区市年度财政收入陆续出炉,其中市南区成为最大看点。2022年,市南区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还原留抵退税因素后同比增长5.8%,时隔五年重回百亿。
“时隔五年重回百亿”,这无疑是面对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稳经济、促发展、强信心的最佳案例。作为北方经济第三城青岛的中心城区,财政收入逆势增长,市南区做对了什么,又是如何将经济发展选择变为经济发展实绩的,样板意义绝不仅限于一座城市,也更为值得寻味。
逆势增长,财政收入绘就“微笑曲线”
2017年100.08亿元,2018年92.18亿元,2019年87.04亿元,2020年87.10亿元,2021年93.1亿元,2022年重回百亿。数据勾勒出市南区财政收入的“微笑曲线”,也彰显了接续奋斗下的“重回巅峰”。
时间回拨到2018年,区级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下降7.9%,市南区财政收入增收压力陡增。
财政收入是经济运行的“晴雨表”。彼时,市南区财政收入“失速”原因,除了政策性减税等表面因素,更深层次来看,跟所有经济体都要经历的阶段类似,当发展到一定水平和体量后,影响财政收入的GDP放缓几乎是必然。
对于市南区来说,它是青岛中心城区,最早最先享受到城市进阶发展的红利,2021年人均GDP超过4.2万美元,是青岛平均水平的两倍还多,从这个维度上来看,是青岛最发达的城区无疑。
图源:视觉中国
但另一方面,众所周知,经济发展持续向上,工业制造业至关重要。城区经济繁荣兴旺、寸土寸金的背面,是能源等基础工业的无处安放,是工业企业的被动外迁,而这些恰是财政收入增速的基石。
这是一个信号,经济转型升级转折点,到了。高位起跳,市南区选择迎难而上,吹响高质量发展“冲锋号” ,目标直指建设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样板区。
视线回到当下,透过2022年市南区招商引资“成绩单”,可以清晰看到财政收入逆势增长,重回百亿过程中,市南区经济发展质量的全面升级和强力支撑。
创新“投创投、招创投、创投招、创投投”资本招商模式,引进主导产业项目83个,新注册亿元以上项目100个,新招引纳统企业是2021年的8倍,储备项目数量和规模较2021年实现翻番,创历年最好水平。引入市南区历史上首个制造业外资大项目洛轲智能汽车,引进鲁信创投、鑫宸实业等国内创投头部企业,落地世界500强企业正威供应链,招引汽车音响领军企业歌尔丹拿,引进英吉瑞等大型商贸项目11个。实际到账内资152亿元,同比增长37.9%;实际利用外资5亿美元,同比增长36.1%,创历史新高。
塑强作风能力,成为企业干事创业的“守护者”
“重回百亿”的市南区,税收占比86%,继续居全市首位。这是一个同样值得关注的指标,它是用来评价经济发展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代表着区域财政收入的“含金量”。
为什么大企业、好项目愿意选择市南?
事实上,除了多年累积的资本、技术、人才等要素优势,要真正实现招商引资落地开花,形成经济发展新动能、新增量,考验的更是当下的营商环境和干部作风能力。
在市南区,“主动上门实地拜访”是重点招引的外地项目的“标配”,在北上广深等城市的招商行程紧密,为了逐一实地拜访客商,市南区级干部带队,经常从早上六七点钟一直跑到晚上八九点钟。
招商引资干部的“脚底成本”,显示的是地方政府的诚意,换来的是通过实地调研,看清企业的实际经营状况、创业团队能力,从而得以更准确地判断项目优劣,真正为城区经济发展注入活水。
还有一次,市南区负责招商引资的部门在跟创投机构交流时,临时得知国内民用卫星头部企业九天微星主要负责人正在青岛进行公务活动,但是行程紧凑,为了“插队”促成这次见面,相关人员从早上七点便开始与企业对接行程,一直等到晚上八点对方完成既定行程后,终于跟企业负责人见了面。
十三个小时的等待,换来的是政企之间的深度交流和距离拉近,后来市南区招商班子由区委书记王锋带队,主动前往北京再次对企业进行实地调研。“市南区不想放过任何一个好项目、好企业。”市南区招商投资发展中心招商部相关负责人说道。
图源:视觉中国
新年伊始,马不停蹄,大招商、招大商、招好商的新一轮强劲攻势已然掀起。1月11日至12日,市南区举办全区招商引资政策培训班,各街道、各部门60余位招商业务骨干参加了培训。培训聚焦区“6+1”主导产业,既有对元宇宙、数字经济等新兴产业政策的清晰梳理,又有对经济发展贡献、人才政策等支持政策的细致讲解。既是干部队伍的“充电提能”,也是招商工作的“冲锋动员”,开启了市南区2023年招商引资工作新的序章。
与此同时,市南区最新出台《2023年提振信心加快发展惠企服务15条》,推出促进消费、金融帮扶、拓展市场、稳岗保障、优化服务等方面共15条措施,保项目不停工、快推进,促企业稳经营、快发展,回应企业所需所盼,提振市场信心,激发经济活力。值得一提的是,这已经是市南区连续两年于全市率先出台首个区级惠企政策。
从干部作风到营商环境,市南区不仅要做企业安家落户的“目的地”,更要成为企业干事创业的“守护者”,让每一家来到市南的企业都能感受到雪中送炭的善意。
为全力缓解疫情冲击、提振企业信心,2022年,市南区在全市率先出台《“提振信心加快发展”惠企服务15条》,为中小企业兑现资金超6000万元,释放约10亿元现金流压力,免息或低息提供20%的额外资金储备,发布就业岗位6300个,切实帮扶企业渡难关、复元气。
出台一揽子便企服务举措,推进证明事项告知承诺制,实现74项证明事项“免提交”;电子证照证明“用证”事项和全面精简证照证明事项达540项,占比超90%;上线“政务服务地图”“一点即办”,实现审批服务“掌上看、就近办”;深化“独任审批师”制度,178项审批事项“即来即办”“当场出证”;全市首创“暖南”项目管理师,“暖南”审批服务获评青岛市法治为民十件实事、青岛市法治政府典型案例。举办2022年市南区“优化营商环境、深化服务企业”大会,更多企业成为了市南区的“最铁合伙人”。
剑指高端服务业,为企业创新“送场景”
发展经济,项目、企业不仅要引进来,更要留下来、活起来。切换的关键,在于创新。
观察市南区过去一年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路径,可以发现,市南区瞄准专业化程度高、知识密集特点的生产性服务业,把发展的着力点放在新兴产业上,加快培育现代金融、数字经济等产业,构建完备的“6+1”现代产业体系,打造立足青岛、辐射北方的总部经济和高端服务业高地。
市南区转变招商理念,由政策招商向创投招商、场景招商、资源招商升级,视企业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最铁合伙人”,通过企业家大会、资源对接会等政府平台为区内企业宣传推介、链接资源,为企业发展送场景、强生态。
小区环境优美整洁,引入的智能安防设施,保障居民安保面面俱到、不留死角,确保全方位智能安防。实现监控全覆盖,增加单元门禁,可视对讲,智能道闸,智能人行门禁等一系列智能安防设施。引入智慧终端、智慧消防系统、公共设施智慧检测系统等,更好地保护小区的安全,家庭的安全,人身与财产的安全。配套智能垃圾分类投放点、智慧灯杆等智能服务设施,增设非机动车充电车棚......
这是去年底新改造完成的武警支队小区的新面貌,也是市南区以城市更新和城市建设三年攻坚行动为抓手,不断提升老旧小区智能化水平,满足居民更高生活品质需求同时,打开企业发展、产业导入新空间的典型创新。
图源:视觉中国
作为智慧社区项目的改造运营企业,松立控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作为软件技术服务企业,应用场景落地至关重要,这也常常困扰着企业,通过政府引导、企业参与,实现了以资源和项目换市场的运营闭环之路,有了应用场景,企业的发展潜能也可以激活。据介绍,松立集团已建立起市南区智慧社区管控平台,将1000多个小区接入,并实现了市场化运营模式的逐步复制、推广。
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也是加快建设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样板区的攻坚之年。对于市南区来说,财政收入重回百亿凸显了经济发展转型升级的未来可期。
在市南区政府工作报告中,以高端服务业助力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撬动经济增量的发展路径也更加坚定。报告明确,出台元宇宙产业创新发展行动方案,建设元宇宙标准化应用创新基地,举办全国首个元宇宙开发者大赛,新发布“工业赋能”“未来城市”场景100个。推进数字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做优20家专业特色产业互联网平台,推动电子信息、新能源应用、关键零部件等领域形成“总部+研发+贸易”发展模式,实现规上制造业占工业比重超35%。加速高端商务提档升级。引进各类专业化高端服务机构6家,实现高端商务行业增速超15%,年营业额超100亿元。依托青岛涉外法务中心建设,加快集聚细分领域龙头律所,法律服务业营收达17亿元,打造法律服务资源高能级集聚区。丰富人力资源服务项目,发展专业猎头、人才测评等服务业态,人力资源服务业营收继续保持全市首位。促进“会展+文创”“会展+赛事”等新业态发展,服务保障好首届“中国+中亚五国”产业与投资合作论坛、跨国公司领导人青岛峰会等重大活动,全力打造辐射山东半岛乃至中国北方的高端商务服务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