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粉丝

我们一直在努力
当前位置:首页 > 财经 >

喜人丰收景 缘于善耕耘 看这里的小杂粮如何撑起富民大产业

日期: 来源:黄河新闻网吕梁频道收集编辑:黄河新闻网吕梁频道


杂粮之乡,红色兴县(资料图片)。

春华秋实,硕果累累。蔚汾河畔,谷穗飘香。

今年以来,首届中国山西(兴县)杂粮面食文化节、2023国际小米年学术年会、第五届中国小米产业发展大会暨中国(兴县)首届杂粮产业博览会在兴县相继举行。首届中国山西(兴县)杂粮面食文化节签订供货协议超2.6亿元。在首届杂粮产业博览会上,“杂粮之乡、兴旺之县”再次扬名,来自省内外的8家企业与兴县本土企业签订杂粮订单合作协议,强势打响“兴县杂粮、中国好粮”区域公共品牌。

从黄土地里“小杂粮”到致富路上“挑大梁”,兴县种下一颗种子,造就一个产业,走出一条农业兴、农民富的康庄大道。

播种,唤醒杂粮产业振兴新希望

作为山西省有名的杂粮之乡,兴县杂粮种类齐全、品种优、品质好,梁峁起伏、沟壑纵横的土壤中孕育出谷子、荞麦、玉米、高粱、绿豆等各种优质作物。特别是兴县小米更是农业农村部认证的绿色产品、地理标志产品,国际粮博会的金奖产品。但质优却价廉,味美却名弱,长期养在深闺人未识。

立足自身资源优势,兴县县委、县政府提出打好“精品杂粮”牌战略部署。吕梁市政协副主席、兴县县委书记乔云亲自挂帅,担任精品杂粮指挥部指挥长,聚焦小杂粮全产业链,加大对农户种子、化肥、农机具等扶持补贴力度,与科研院所合作,扶持龙头企业发展,加快品牌打造,规范杂粮生产,不断健全“科技支撑+龙头企业+基地+农户”的杂粮产业发展模式,誓把饱腹“小杂粮”做成富民“大产业”。同时,又规划构建种子基地、种植基地、推广基地、精深加工基地、餐饮文化和杂粮文化全产业链发展体系,布局推进实施杂粮基地、杂粮研究院、杂粮博物馆、杂粮产业园、杂粮交易市场、杂粮文旅小镇、杂粮宴等“七个一”建设。

一场以产业融合、科技创新、品牌建设为主的现代农业产业升级浪潮正席卷着兴县杂粮产业。

耕耘,瞄准杂粮产业全链条目标

初秋时节,走进蔡家会镇的兴县山花烂漫农业综合开发有限公司优质谷子基地,沉甸甸的谷穗在秋风吹拂下如海浪般随风翻滚,粒粒饱满,预示着今年又是一个丰收年。该公司负责人贺虎平介绍:“谷子全部为晋谷21号,色泽金黄,口感软糯,营养价值十分丰富。谷子品种好了,小米品质就稳定向好,我们生产加工都安心不少,品牌打造就更加底气十足!”

为重振杂粮产业,兴县坚持把好生产种植第一关。据该县农业农村局局长王志辉介绍,目前整个兴县杂粮的种植都采取统一供给的形式,由县政府统一采购优良种子、有机肥等,免费供给农户。“这样做,一方面可以精准把控杂粮品质,另一方面也是让利于民,调动农户种植杂粮积极性。”王志辉说道。

良种全免费的背后是强大的技术支撑。兴县主动与中国农科院合作,兴建杂粮研究院,建立多品种杂粮试验示范基地。目前,已开展了200多个新品种试验,筛选出2个谷子品种、2个食用豆类品种、2个荞麦品种和5个高粱品种,增产幅度明显。今年,又扩建了5000亩杂粮种业基地,创建20万亩绿色有机杂粮基地,持续推动兴县由杂粮生产大县向种业大县转变,进一步夯实杂粮生产根基。

好地好种出好粮。优良的杂粮品质吸引了越来越多精深加工龙头企业目光,山西清泉醋业有限公司作为其中之一,通过“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在该县康宁镇曹家坡等村集中连片建成1200亩高粱种植基地,生产功能食醋(苦荞、小米、老陈醋)等产品。目前公司销售网络已辐射至北京、天津、上海、深圳、成都等地,带动300多农户种植高粱,户均每年增收3500元。

夯实产业链前端,做强产业链中端,兴县同步延伸产业链后端,积极引进新技术,开发出了杂粮代餐粉、小米锅巴等小杂粮功能食品、亚麻籽油功能食品、功能食醋等系列精深加工产品,推动小杂粮产业特色化、高端化发展。如今,在政策扶持下,该县涌现出了“山花烂漫”“晋绥黄河湾”“清泉醋业”“晋绥农林”“红土地酒业”等一大批杂粮加工龙头企业,培育出省级农业龙头企业8户、市级农业龙头企业17户,杂粮产业链产值突破10亿元。

收获,富裕兴县一方百姓

杂粮产业兴不兴,得看老百姓腰包鼓不鼓。

兴县充分发挥优质原料优势,不断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积极鼓励企业和合作社设立农产品直销店,陆续与10所高校、8所大型超市建立供应关系,实现从基地到销售的对接,绿色农副产品也通过线上线下渠道销往各地,将小杂粮变成了农户口袋中的“金疙瘩”。

为持续扩大杂粮影响力及覆盖面,该县不断讲好“精品杂粮”故事,借助面食节平台推介杂粮美食,召开行业盛会宣传杂粮产业,举办博览会营销杂粮产品,利用机场、高铁、地铁、高速、公交等场所进行宣传,让“兴县杂粮、中国好粮”区域公共品牌走得更广更远。

“下一步,我们将持续加大财政投入,全力打造全国杂粮优质种业基地、全国杂粮试验示范创新基地、全国杂粮供应基地和培训实训基地。力争到2025年建成2万亩的杂粮种业基地、30万亩的绿色杂粮基地;到2030年建成5万亩的杂粮种业基地、40万亩的绿色杂粮基地。加大市场培育,加快兴县小米等杂粮在北京、上海、广州等一线城市直销店的建设;加块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加大杂粮宴和晋绥风味等特色餐饮美食品牌建设力度,全面构建‘区域品牌+企业品牌+产品品牌’品牌矩阵,将杂粮打造成为兴县的又一张崭新名片。”在第五届中国小米产业发展大会暨中国(兴县)首届杂粮产业博览会上,兴县副县长贺建强信心十足地说。

今年,兴县获得了“中国兴县杂粮美食之乡”“中国杂粮地标美食城市”“中国生态好食材杂粮基地”“杂粮种业试验示范基地”“晋绥杂粮研究院”等诸多美誉。随着杂粮价值的深度挖掘、杂粮产业的多元融合,兴县杂粮产业也实现长足发展。目前,该县杂粮种植面积稳定在40万亩,杂粮收入占农民种粮收入的83%,占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55%,户均增收11858元,人均增收4235元,杂粮产业成为当地老百姓致富增收的主导产业。

兴县,正在新时代杂粮产业高质量发展新征程上阔步前行。

来源:山西经济日报


相关阅读

  • 郑大一附院获批国家级脑电图培训基地

  • 本报讯 (记者常娟 通讯员吴静)近日,中国抗癫痫协会(CAAE)正式公布了“CAAE脑电图培训基地全国分布图”,郑大一附院正式获批成为国家级脑电图培训基地。为了促进我国脑电图专业的规
  • 头雁故事|助推小杂粮“火出圈”的“杂粮王”

  • 陕西省榆林市位于秦地最北部,是黄土高原与内蒙古高原的过渡区。这里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自古以来就是小米、荞麦、糜子、黄豆、绿豆等杂粮的优质生长地,小杂粮既是当地的传统
  • 小杂粮做出大文章

  • □ 本报记者 罗丽“这里有8000余年的磁山粟文化,生产的小米色泽金黄,入口绵甜糯香。”“欢迎大家来武乡品尝100多道与小米有关的菜肴。”“敖汉旗谷子种植面积100万亩以上,正在
  • 风光大基地建设按下“快进键”

  • 风光电大基地已成为能源投资的香饽饽。截至目前,第一批9705万千瓦风光大基地项目已全面开工,将于年底前全部建成并网投产。第二批、第三批大基地项目正在快速推进中。根据规划
  • 陇西县举办玉米种植关键技术观摩培训

  • 9月12日,陇西县举办玉米单产提升关键技术和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补助项目示范基地观摩培训。观摩组分两组先后深入文峰镇三台村玉米单产提升基地、和平乡车场村大豆玉

热门文章

  • 美国对华2000亿关税清单,到底影响有多大?

  • 1 今天A股大跌,上证最大跌幅超过2%。直接导火索是美国证实计划对华2000亿美元产品加征25%关税。 听起来,2000亿美元数目巨大,我们来算笔账。 2000亿美元,按现在人民币汇率

最新文章

  • 《千年陕菜》第二季入选优秀国产纪录片

  •   纪录片《千年陕菜》第二季视频截图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2023年第二季度优秀国产纪录片入选名单近日正式公布,由西影传媒、4K花园、秦汉影视共同出品的大型人文美食8K纪录
  • 现代科技馆体系服务线下公众超10亿人次

  • 记者近日从中国科协获悉:自2012年启动建设至今,我国现代科技馆体系服务线下公众超10亿人次,在推动科普公平普惠、提升全民科学素质等方面发挥了独特作用。  2012年,中国科协启
  • 莆田:“村网共建”聚合力 优质服务进大山

  • 近日,国网莆田供电公司西天尾供电所网格员林永煌与下垞村电工、电力联络员周国章一起开展台风后的线路特巡,对该村光伏设备进行检查,排查安全隐患,确保村民用电安全。西天尾镇下
  • 身残志坚|这场运动会,53岁的他拿了3个第一

  • 今年53岁的运动老将林金喜,在5月份结束的第九届福建省残运会比赛中,发挥稳定,接连拿下田径项目F44级的铅球、铁饼、标枪3个第一名。1970年,林金喜出生在城厢区灵川镇下尾村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