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粉丝

我们一直在努力
当前位置:首页 > 财经 >

精神分裂6年的我,是如何一步步走出来的?

日期: 来源:壹心理收集编辑:壹心理


来访者小琪 | 作者

小西 | 编辑

Unsplash | 图源



你听说过“偏执型精神分裂症”吗?


它是精神分裂症中最常见的一种,主要临床表现为:


评论性幻听,听到幻声在评论他的言行;


机能性幻听,在听到一真实声响的同时,出现机能性语言幻听;


被揭露感,脑子一想什么,耳边就听到一个不是他自己的声音在说他所想之事;


释义妄想,比如见到白鸽在飞,就认为父母有大灾大难;


影响妄想,认为自己的脑子被控制了,致使自己不由自主地想一些问题。认为自己的思想行为,表情动作都是外力强加的,受外力控制支配,失去了自主性。


目前,没有任何一种治疗方法可以让患者「药到病除,彻底断根」。


很不幸,我已经与它对抗了足足6年。


而同时,幸运的是,虽然我一直受它影响,但还能通过自我摸索和专业帮助,过上有意义、有目标的生活。


今天,我想分享给你我的故事。


并不是想卖惨,只是想告诉你:


我们总说“压垮自己的最后一根稻草”,却忽略了,在它之前的每一根稻草,都是压垮自己的一份子。

 

我们需要去直面它们,并及时为自己解压。



离不开的医院
回不去的家


2016年,我突然在一堂课上又哭又笑,老师发觉到不对后,便让家人带我去看看精神科。


随后,我被确诊了偏执型精神分裂症,需要终身服药。


并开始了第一次住院生活。


那次,也是我情况最严重的一次。


就在住院的前一天晚上,我彻底爆发了。


骑自行车的我半路甩掉了骑电动车接我的爸爸,躲在了别人找不到的角落。


我不是故意甩掉他的,只是一直感觉,周围有很多双眼睛在监视着我:


街上的探照灯、衣服上发出响声的拉链,呼啸而过的汽车,都像有双眼睛,森冷地盯着我。


不躲起来,我会被发现,抓起来的!


后来,稍微稳定下来的我,在天微亮时才穿过了那条“危机重重”的路,独自回到了家里。


而满县城找了我一晚上的爸爸,一见面就要拉着我去住院。


那时,我并不觉得自己有问题,相反,我觉得有病的是我爸。


所以我可劲儿地闹,疾走、吼叫、提出各种要求:要他给我买新手机、买篮球……甚至打他,踢他。


好在,住院了一段时间后,我的症状有好转。


终于被放回了家。


虽然医生一直提醒我要遵医嘱按时服药,定期检查。


可我觉得自己已经好了,也并不觉得一直吃药可以解决什么问题。


所以,我擅自停药。


没多久就复发了,我又一次住院了。


就这样,在「住院—回家—再次发病入院」这个循环往复里,我崩溃了。



在最后一次住院前,我肆意向爸爸宣泄着我的愤怒:


“我恨这个家!在这个家,我看不到任何希望!我的日子,甚至过得还不如小满(小满是县里的傻子,先天智商不全,靠捡垃圾卖钱养活自己)!”


是的,哪怕不停在吃药、住院,我也并不觉得自己有问题。


我把这归咎于家庭环境,就是这残缺的家庭,让我变成了不正常的样子。


有病的不是我,是这个破碎的家,是这个没有爱的世界!


转折点,发生在最久的一次住院里。


那一次,我的住院时间长达两个多月。


在封闭式的“囚笼”里,我完全都不被允许出门。


那时的我,每天的盼头就是能离开这个囚笼,哪怕一会儿也好!


所以,在听闻有心理咨询的时候,我强烈要求去试试。


就算解决不了什么问题,也至少能让我放放风。


没想到,就是这次尝试,让我感受到了,人生的第一次启智。



没有一个完整的家
不是我的错


那是一个有好多玩具、沙漏和小娃娃的房间,窗边还挂着风铃,在风中摇曳作响。


我看到了一个长头发,年轻漂亮的心理咨询师。


她问了我一些问题,我都很认真地回答了。


我们的交流中,提到了我的童年、重组家庭、一部分母爱的缺失:


在我五六岁时,父母离了婚。


妈妈离婚后,又嫁了一个人;


而爸爸,也给我添了个后妈。


在新的重组家庭里,我成了尴尬的存在。


后来,后妈又给我添了个弟弟。


本不被重视的我,变得更加无足轻重,甚至被各种嫌弃。


没过几年,后妈也和爸爸离婚了。


这个家,似乎一直在风雨中飘摇,破碎不堪。


我不理解,都是成年人了,为什么对家庭这件事,还是这么儿戏?


为什么,他们可以那么随意地分开?为什么,他们从不考虑我的感受?


在他们眼里,好像我并不需要爱与关心。


关于我的痛苦,我说的毫无逻辑,想到什么说什么。


但女医生表情很专注,没有看到一丝一毫的不耐烦和嫌弃。


在我终于满心的痛苦与埋怨倾泻出来后,她才开始说话。


她说,“要是你早点来的话,也许就不用藏着这么多苦了。”


她认为我在吃苦,而不是像其他人一样,简单地将我视作需要被关起来的精神病。


那一天,听到她那句话的我,控制不住地落泪了。 


我第一次体会到这种感觉:


这种被认真倾听、被认真回应、被耐心开导的感觉,真的好温暖啊。


她还告诉我,“没有一个完整的家庭,那不是你的错。”


是啊,我一直沉溺在我经历的过去。


不停地钻牛角尖,像一个严苛的判官给自己下判决:


就是因为你不够好,因为你自甘堕落,他们才会离开你,才会没有人爱你!

 

在咨询中,医生带我看见了内心那个小女孩,她已经千疮百孔了。


医生告诉我,“你可以抱抱她,告诉她一切都会好起来,你会保护好她的。”


在那次咨询过后,我终于接受自己“病”了的事实。



再通过后来的几次咨询,我也知道了自己为什么生病。


医生说:


“对于幼年时期的你来说,你最为重要的感受,就是想得到母亲的关爱。

 

但这个感受,却一直被周围人否定。他们认为你不能对这样一个‘坏女人’抱有爱与期待。

 

当你最重要的这个感受被否定,内心就会产生严重的分裂。”


在医生的引导下,我终于明白在我身上到底发生了什么。


幼时遭遇到的家庭破碎,母亲的离去,让我陷入极大的不安全感。


我一直期待着这份缺失的母爱,可我又不能期待。


因为从小到大,爸爸在我面前提起妈妈时,总是怨恨、愤怒、抹黑。


我就在这样既想得到爱,又在被灌输的恨里挣扎。


消化不了这样矛盾的我,只好让自己“心里生病”了。


很可惜,作为一个“精神分裂症患者”,几次的咨询并不能让我的未来总是一帆风顺。


因为这场病,我的学业算是荒废掉了,我也实在没有能量把它补回来。


只好浑浑噩噩地过着。


仅有的好事,大概是厨艺有所长进,抗精神病药慢慢减量。


可后来多次看到现实,看到学业无成的自己,没学到养活自己的本事,还一直在花着亲人辛苦挣的血汗钱,我又一次把自己“攻击”到遍体鳞伤,又一次复发,住院了。


在那段时间里,这位女医生也陪我度过了好几次的崩溃。


在她身边,我体验到了被接纳,被认可的力量。


她一直在我身边静静地倾听,耐心地开导,坚定地把我从虚妄中拉回现实。


还给了我不少有用的建议,比如写情绪日记和肯定日记。


慢慢地,在书写中,我学会了做自己的“好朋友”,试着去认同自己、肯定自己、赞美自己。


以前,我生病,发作,我恨爸爸,恨妈妈,恨这个破碎的家,更痛恨我自己。


在长时间的咨询中,我慢慢地黏合了自己,也学会为自己的人生负责。



我拥有了自己的家
也重新得到了爱


慢慢愈合的我,一小步一小步地往更有意义、更有目标的生活走去。


我找到了一份忙碌且充实的工作,生活也比之前安排得更有秩序了些。


我还认识了与我共度余生的爱人,他的包容和阳光自信也陪着我,支撑着我。


现在,我过着一个跟2016年截然不同的人生:


我拥有了属于自己的小家,也成了孩子的母亲。


在成为母亲,理解了为人母的不容易后,也足够幸运与母爱再次相遇。


从工作,到怀孕、分娩、带孩子,我的身边都有母亲的云陪伴。


回归的她就像独属于我的心理咨询师一样。


不只是妈妈,更像是一位朋友,耐心地倾听,平等地沟通。


用她的人生阅历,乐此不疲地解答我的各种疑惑。


我和这个世界,一点点地开始着真实而舒服的连接。



最后,我还有一些心里话想跟你说:


当大雪封山的时候,很少有人能回忆起第一片秋叶的落下。


心理问题也一样,与其让它堆积得越来越严重,闹到要吃药,去住院,去封闭式隔离治疗。


不如在“第一片秋叶”落下时,及时地去进行心理咨询。


在心理咨询的过程中,你可以与过去的自己和解,与那些打不开的心结和解。


在遇到迈不过去的心坎时,也能有一个无条件接纳并给予自己方法的人陪伴。


当你遇到了一位合适的心理咨询师,在与她的咨访关系中得到滋养,你就能更真实而舒服地连接这个世界。


我就是一个证明。


作为一个精神病患者,我能回归正常的生活。


也能在改变后,在自我接纳中,遇到愿意包容自己的爱人,与母爱再次相遇。


或许,你可能还在挣扎于“不愿意承认自己生病了”的羞耻感中。


我只想说,既然一个得癌症的人,选择积极化疗会被肯定为坚强;


一个身有残疾的人,克服困难努力工作会被肯定为坚强;


那我们一个心里得“感冒”的人,想尽办法自救,为什么不能也被肯定为一种坚强呢?


我们尽最大的努力让自己由心而发地变得更好,是件非常了不起的事。


生命应是绚烂的,阴霾终会过去,接纳自己的不完美,去成就更美好的自己。



- The End -



身体受了伤,我们会去消毒、上药、包扎、谨慎护理。而心灵,应该受到同样的对待,因为它更为隐秘,放任不管,伤口只会变得更深,更难愈合。


如果你也有尚未处理好的创伤,那么,相比于煎熬着、堆积着,主动寻求专业帮助,可能是更好的办法。


如果你不知道如何选择咨询师,可以看看下面这位正统心理学专业出身、经验丰富的咨询师↓


张健


张健老师是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从业15年有余,理论和多年实践相辅相成,铸造出丰富而实用的心理咨询经验,因而在面对不同来访者时,能够根据来访者情况,灵活使用不同方法,帮助来访者成长。


张老师擅长基于人本主义取向和整合取向,通过情绪聚焦疗法、意象对话疗法和催眠疗法等,解决个人成长、情绪管理、家庭创伤等议题。


如果你也有尚未处理好的创伤或者有其他困惑,可以勇敢试一试,她将尽最大努力帮助你。


为了鼓励更多人求助,张老师特意开通5个半价咨询名额,让你的求助第一步,迈得更轻松一些。原价600元/次的咨询,现仅需300元/次。


给自己一次变得更好的机会↓

↓↓也可以点击阅读原文,了解更多咨询优惠

相关阅读

  • 原来你一直治不好的不是病,是情绪

  • 十点读书|来源duhaoshu| ID小嗲|作者 Pexels、网络 | 图源一直治不好的其实不是病而是情绪你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正吃着饭,忽然接到电话听了件坏消息,立刻食欲全无;明天
  • 崩了,买房该来的终究躲不过!

  • 转眼间,“金三”就快过去了,关于各地楼市回暖的消息也越来越多,特别是在利好消息不断下,房地产行业似乎马上就要回暖一样。而事实上,房地产行业回暖远比想象的要困难很多,回暖的
  • 【直播预告】数字营销中的消费者ID体系解读

  • 困于疫情的城市,日子还是挺难的。所以,干脆跟朋友们线上多多交流下,冲散疫情的阴霾。明天(本周四)晚上开一期直播。跟大家聊聊数字营销中的消费者ID体系。这个话题非常重要,是数据
  • 人生,是一场修行,也是一场旅行

  • 人生,是一场修行,也是一场旅行。旅途中,有春的温柔、夏的热烈、秋的素简、冬的清寒。四季流年,在指缝里悄然滑过。那时方知人生竟是如此曼妙多姿。01人生如茶茶,透着静,静品人生,细
  • 认真谈一谈为什么要做好每一件小事。

  • 最近几天比较忙,见了许多新老朋友,团队也在筹备着4.15的线下见面会以及「淘金之路」的各种线上活动,我也忙着解决其中遇到的一些问题。到了夜深人静的时候才忙完手头上的工作,刚
  • 想表达好一个观点?光讲逻辑还不够

  • 许多读者都对评论的写作过程感到好奇,对兼具思辨与人文关怀的评论文字充满向往。为此,《南方周末》联合《南方都市报》《新京报》、澎湃新闻等6家一线媒体,打造了《南方周末评
  • 未来三年,请做好随时失业的准备!

  • 问大家一个问题:你手上的手机,除了打电话,发微信,玩游戏,刷抖音之外,还能做什么?如果我告诉你:我全职在家,仅用一部手机一台电脑,就赚了几十万收入,你会信吗?我知道你可能会深表怀疑,不过

热门文章

  • “复活”半年后 京东拍拍二手杀入公益事业

  • 京东拍拍二手“复活”半年后,杀入公益事业,试图让企业捐的赠品、家庭闲置品变成实实在在的“爱心”。 把“闲置品”变爱心 6月12日,“益心一益·守护梦想每一步”2018年四

最新文章

  • 原来你一直治不好的不是病,是情绪

  • 十点读书|来源duhaoshu| ID小嗲|作者 Pexels、网络 | 图源一直治不好的其实不是病而是情绪你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正吃着饭,忽然接到电话听了件坏消息,立刻食欲全无;明天
  • 妈妈的不幸福,会让孩子不幸福。

  • 丛非从|来源congnotcong| ID大家有过对孩子生气这回事儿吗?看着孩子写作业不认真就很生气,看着孩子在这无聊地玩手机就很生气。有的人没有,因为他没有孩子,所以他没有机会生这个
  • 一个应对人际关系的“奇招”,百试百灵

  • 关于人际关系,歌手大张伟在节目上曾说:的确,我们生活中的烦恼,大多与他人有关——婚姻不顺,与另一半总是争吵不断;孩子叛逆,你说什么,他绝不会听什么;亲情冷淡,渴望被爱,但是感受不到爱
  • 为什么春夏如此美丽,你却更容易抑郁?

  • 局部气候调查组|来源jubuqihou| ID提示:如图文未加载,请刷新重附件1:《天才病》双相情感障碍即通常所说的躁郁症,指既有躁狂发作,又有抑郁发作的精神疾病。它也具有季节性特点,春
  • 精神分裂6年的我,是如何一步步走出来的?

  • 来访者小琪 | 作者小西 | 编辑Unsplash | 图源你听说过“偏执型精神分裂症”吗?它是精神分裂症中最常见的一种,主要临床表现为:评论性幻听,听到幻声在评论他的言行;机能性幻听,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