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粉丝

我们一直在努力
当前位置:首页 > 财经 >

CNS 2022|中国年度神经科学重大进展有哪些?先睹为快!

日期: 来源:nextquestion收集编辑:


11月27日,中国神经科学学会第十五届全国学术会议(CNS 2022)顺利开幕,今年大会首次以在线形式举行。继第十三届、第十四届大会的成功合作,天桥脑科学研究院(TCCI)与中国神经科学学会(CNS)独家战略合作,对第十五届大会进行全面支持。


开幕式过后,由TCCI冠名资助的首场专题研讨会“中国神经科学重大进展(Breakthrough in Neuroscience)”为本次盛会拉开了帷幕。在中国科学院院士王以政教授的主持下,六位神经科学界知名专家学者在会上进行了精彩的学术报告,分享并探讨了各自研究领域内神经科学研究和技术探索的新进展。据悉,近8000人次的在线观众参与到了这次会议中,提出了许多颇具启发性的问题,与科学家们进行了精彩的云端互动。


会议伊始,王以政院士在开场致辞指出,非常高兴能以这样特殊的方式与相聚云端,来分享与见证一年以来中国神经科学界的关键性研究成果和进展。


▷图注:王以政院士主持《中国神经科学重大进展(Breakthrough in Neuroscience)》研讨会


报告一:徐天乐教授

《恐惧消退与重现的神经联接组织规则》  



▷图注:徐天乐教授作《恐惧消退与重现的神经联接组织规则》学术报告


来自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基础医学院的徐天乐教授以“恐惧消退与重现的神经联接组织规则”为题为本场研讨会进行开场主题报告。他指出,近年来全球疾病谱正在变化,神经精神疾病时代已到来,但在此领域存在巨大的未被满足的需求。基于此,徐天乐教授团队就神经信息处理的神经环路和分子基础进行深入研究,并有以下几项进展:


(一)ACx和vHPV–LA的突触联合性决定恐惧重现;
(二)多脑区、分布式长程神经联接介导消退记忆提取;
(三)编码恐惧记忆和消退记忆的神经联接是可分离的。

徐天乐教授在报告中强调,“神经信息处理不仅是认识脑功能的基础,也是理解脑疾病发生机制以及发展脑机接口和类脑人工智能的关键”。


报告二:石云教授

《AMPA受体在长期电位和认知功能障碍中的作用》



▷图注:石云教授作《AMPA受体在长期电位和认知功能障碍中的作用》学术报告


广东省智能科学与技术研究院的石云教授带来了一场题为“AMPA受体在长时程增强和认知功能障碍中的作用(AMPA receptors in LTP and cognitive disorders)”的精彩报告。


石云教授强调长时程增强(LTP)一直被认为是学习和记忆的重要细胞机制。以往的研究表明,AMPA受体插入突触后膜介导了LTP的形成,过去认为该分子过程主要依赖于突触棘内的化学信号和AMPA受体细胞内结构的翻译后修饰。突触间隙里的信号分子是否和可塑性相关过去很少关注。石云教授的团队发现AMPA受体亚基GluA1的细胞外的氨基末端结构域(ATD)是维持LTP所必需的,通过质谱分析发现了GluA1-ATD与细胞粘附分子neuroplastin-65(Np65)特异性结合。电生理分析表明缺少Np65的神经元缺乏LTP维持能力。


另外,石云教授也介绍了AMPA受体亚单位GluA3功能缺失造成攻击性行为的遗传证据和可能的神经生物学机理。GluA3基因敲除小鼠表现出较强的攻击性,和前额叶皮层神经元的活性下降有关。研究团队在欧洲找到了4位GluA3突变的病人,其突变都造成了GluA3的功能缺失,这些病人都表现出发育障碍并附带间歇性的攻击行为。在人群中,发现编码GluA3蛋白的GRIA3基因中的一个SNP位点(rs3216834)调控GluA3的表达水平,流行病调查发现该位点和男性暴力犯罪相关。这些证据表明AMPA受体在社会认知障碍中起重要的作用。


报告三:吴志英教授

《PKD的精准诊断和治疗研究》  



▷图注:吴志英教授作《PKD的精准诊断和治疗研究》学术报告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吴志英教授以“PKD的精准诊断和治疗研究”为议题,通过多个特殊病例展示,系统性地讲解了课题组多年来对发作性运动诱发性运动障碍(Paroxysmal Kinesigenic Dyskinesia,PKD)诊断和治疗的研究历程。吴志英教授强调,PKD是发作性运动障碍中最常见的类型,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但致病基因一直未找到。在2011年,通过全外显子组测序,吴志英教授在8个中国PKD家系中发现了PRRT2基因的三个截断突变,并证实PRRT2是PKD致病基因。此外,吴志英教授团队进一步研究发现了TMEM151A是PKD的第二个致病基因。通过对PKD患者的长期观察和随访,发现携带PRRT2突变的PKD患者发病年龄较小,发作持续时间较长,以舞蹈样动作为主要表现,小剂量卡马西平可以完全缓解症状。而携带TMEM151A突变的患者发作时间较短,对卡马西平或奥卡西平的治疗反应稍差,并且没有良性婴儿癫痫病史。


报告四:张旭院士

《躯体感觉神经元类型的病理性改变》  



▷图注:张旭院士作《躯体感觉神经元类型的病理性改变》学术报告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科院上海高等研究院研究员、广东省智能科学与技术研究院院长张旭教授以“躯体感觉神经元类型的病理性改变(Pathological changes in somatosensory neuron types)”为题,向参会者分享了其科研团队在背根神经节(Dorsal Root Ganglion,DRG)神经元分类及标志物方面的研究成果及临床转化进展。张旭院士表示,通过不同测序方法对DRG分类及标志分子实施鉴别可以有助于理解与背根神经节相关神经环路、细胞核团间功能性连接的状态及生理学及病理学意义。


在针对DRG神经元的类型与亚类研究中,张旭院士及其研究团队在小鼠DRG中发现了10种类型细胞和14种亚型,其中6种亚型与机械性热痛相关。基于此,研究团队发现,外周神经的损伤能诱导DRG的基因表达发生变化。在外周神经损伤后,Atf3可以作为DRG神经元损伤的一个标志物,并且在损伤后会出现3种新的DRG神经元亚群,Atf3+/Mrgprd+神经元亚群主要是在SNI 24h这一时间点出现。据张旭院士介绍,这一系列发现为如非阿片类阵痛药物的研发提供了作用靶点依据,对临床用药具有重要指导性意义。


张旭院士及其科研团队进一步研究发现,在外周神经损伤后,Atf3+/Gfra3+/GAL+ DRG神经元类群中白细胞介素6(IL-6)家族的心肌营养素样细胞因子1(CLC1)出现了有趣的上调现象,参与慢性神经性疼痛的产生和发展。


报告最后,张旭院士指出,其团队的研究基于外周神经损伤而展开,后续可能进一步深化研究慢性痛状态下中枢神经网络的改变及其调控机制。


报告五:谌小维教授

《记忆的细胞与环路》  



▷图注:谌小维教授作《记忆的细胞与环路》学术报告


来自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的谌小维教授以“记忆的细胞与环路(Brain cells and circuits for memory)”为题,聚焦在感觉皮层-内嗅皮层浅层-海马-内嗅皮层深层这一回路中寻找记忆细胞或环路,发现echo细胞、HB细胞以及胶质细胞参与记忆形成和维持的可能作用,尤其是HB细胞可能是听觉皮层的记忆细胞。谌小维教授强调,其科研团队在研究过程中发展和利用了一些新型技术,利用声光偏转器扫描远离,建立高速分辨率双光子显微成像技术,实现活体突触活动成像;建立绒猴在体双光子成像和电生理同步记录技术,多尺度记录神经元活动。


谌小维教授表示,之后将围绕记忆的机制解析、治疗调控、计算模拟进行初步探索,并以此建立相关平台。


报告六:王凯教授

《脑动态过程的快速三维成像技术》 



▷图注:王凯教授作《脑动态过程的快速三维成像技术》学术报告


来自中国科学院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创新中心/神经科学研究所的王凯教授以“脑动态过程的快速三维成像技术(Capture fast dynamics in the brain by volumetric imaging methods)”为题,详细介绍了目前处于先进水平的脑动态过程成像技术类型及特征。王凯教授表示,生命是动态的、三维的(3D),传统的成像显微镜速度过慢,而最近体积成像(一种完全并行化的成像收集方案)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关注。王凯教授介绍了几种新型的光场显微镜,可以对大量神经元群体的钙离子活动进行高速的功能成像。其科研团队还开发了共焦光场显微镜,可以消除在厚组织中成像时的背景噪音。据其介绍,这种技术可以帮助记录神经元群体的活动,并跟踪三维血管中的快速循环血细胞在小鼠大脑中的三维血管网络。


本次研讨会议在专家们对报告内容的不断追问与思想碰撞中落下帷幕。会议不仅包含了神经科学领域中近年来的基础和临床研究新进展,还探索了在智能创新方面颇具潜力的技术方向,这有利于推动我国神经科学事业的创新、快速发展,广大学者们虽然云中相会,却让与会者满载而归。


值得一提的是,TCCI除了冠名资助中国年度神经科学重大成果评选和发布外,还冠名资助了大会主题演讲。同时,旗下科学媒体“追问”(nextquesiton)承担会议学术内容独家采编报道,旗下苏格拉底实验室(Socratic Lab)提供会议直播、互动交流等支持,不仅推出会议电子手册等功能方便与会者,更重要的是,专业团队收集、归纳和整理高质量的学术问题,支持、引导科学家以追问的形式持续交流、探讨。


TCCI一直致力于通过支持全世界的高水平学术会议,推动脑科学领域的跨国界、跨学科交流。仅2022年,就在亚洲、北美、欧洲主办、资助了200多场学术会议,包括主办“面向大众的神经技术”国际论坛、“对话大脑”院士论坛系列、世界人工智能大会脑机接口主题论坛,与Science杂志合作主办“神经调节与脑机接口”主题论坛,资助欧洲神经科学学会联盟年度论坛、国际认知计算神经科学大会、全球华人青年科学家认知论坛等。


记者:lsy

责编:yunke,lixia

排版:Nora



相关阅读

  • NeuroAI:迈向下一代人工智能

  • 导语 / IntroductionNeuroAI 是神经科学和人工智能的交叉点,这一新兴领域假定,对神经计算的更好理解将帮助催化人工智能的下一次革命。神经科学是否推动了人工智能?未来的人工
  • 梁建章:与饶毅教授探讨病毒变异

  • 首先,非常感谢饶毅教授能参与到抗疫策略的讨论中。事关国计民生,需要更多的专家学者参与。 饶毅教授认为病毒会随机变异,毒性有可能变得更弱或者更强,传播力也有可能变得更弱或
  • 连中两篇WWW顶会!

  • Datawhale干货 作者:鸣也,中国科学院大学,Datawhale成员转载自公众号:Datawhale很幸运能在WWW23中稿两篇论文,作为22年中旬才开始做深度学习方面的科研新手来说,给即将入门科研的

热门文章

  • “复活”半年后 京东拍拍二手杀入公益事业

  • 京东拍拍二手“复活”半年后,杀入公益事业,试图让企业捐的赠品、家庭闲置品变成实实在在的“爱心”。 把“闲置品”变爱心 6月12日,“益心一益·守护梦想每一步”2018年四

最新文章

  • 桥:不在「这个世界」也不在「其他世界」的家

  • 制作丨吴 越 李雅伦 陈飞樾1978年,日后将有大量建成项目的问世的斯蒂芬·霍尔尚年仅31岁,在这个时期,他尝试了许多概念化,或者根本无法被建成的项目。当然,在这些图纸中,我们
  • 「行动」意味着发起,也意味着忍受

  • 今年的新春时节和过去两年有很多相似的地方。新年来到,朋友圈好像并行不悖地收纳着两个世界——一方面有许多喜庆的氛围和鼓舞人的事情,一方面是令人痛苦的社会事件。欢庆和愤
  • 思念(或者想象)一个过去的北京

  • 这篇文章是最近我们制作的艺术书《异样的怀乡》第一章的后记。关于这本艺术书,此前的推送有更详细的介绍(点击这里跳转)。《异样的怀乡》内页©沙丘研究所作者丨李雅伦编辑丨陈
  • 友推丨aai国际论坛

  • 沙丘研究所合作的艾厂人工智能艺术中心将开展为期两天的《aai艺术与人工智能国际论坛2022》,大咖云集,欢迎大家的参与!因为具有想象力,人类的创造潜力无限。我们创造诗歌和神话,